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抗栓治疗的老年患者内镜下行结肠息肉切除的安全性。方法筛选住院行结肠息肉切除的2 299例抗栓治疗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合计1 555例(高血压冠心病组),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435例(冠脉支架放置组),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心房颤动患者合计309例(人工心脏瓣膜+心房颤动组)。比较各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分析围术期不同抗栓药物管理方案与发生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的关系。结果冠脉支架放置组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发生率高于高血压冠心病组及人工心脏瓣膜+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结肠息肉切除术前3~5 d停用抗凝药物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00%,2.49%,术后3 d恢复抗凝药物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发生率分别为3.34%,1.45%,息肉≥1 cm患者内镜切除后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息肉1 c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桥接抗凝治疗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对比未桥接抗凝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息肉切除术前3~5 d停用抗栓药物,术后3 d恢复抗栓药物可有助于提高抗栓治疗老年患者结肠息肉内镜切除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抗栓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治疗的基石,对降低术后血栓风险、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但由于抗栓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大,应在平衡缺血和出血风险后制定抗血小板策略。尤其在新型支架使用后,治疗缺血和出血双高危老年及合并特殊情况等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疗程、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联合抗凝药物等诸多问题,使临床决策遇到很大挑战。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冠心病PCI术后抗栓领域的治疗进展,并对其进行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情况.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 2000-01/2009-10.检索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栓.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危险因素.②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8篇.结果: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可对人体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与普通金属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可明显减少再狭窄率和靶病变的血运重建率.置入支架后可发生早期、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其发生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治疗可能降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个体化手术及个体化药物治疗,在解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同时,可减少再狭窄率和降低支架血栓的发生率.结论:在期待新型支架的同时,对每例患者,应仔细评估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做到个体化手术及个体化药物治疗.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同时,减少再狭窄率和降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房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为常见疾病。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的主要不良预后,抗栓治疗可显著减少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另一方面,抗血小板治疗又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的关键。当房颤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时,需要通过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卒中及缺血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然而,联合抗栓策略会增加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如何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以及如何在不同口服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中进行选择,制定最优的抗栓方案是临床工作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在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02例展开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予以华法林治疗,观察组51例予以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但术后可能出现支架内血栓和出血等严重并发症。作者分析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ZO例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其重点是术中生命体征的监护,术前术后抗凝治疗的护理,术后预防支架内血栓及出血的护理。通过这些护理措施,保证了疗效,减少了并发症。所有患者手术成功,无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1例患者术后发生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其余患者未发生出血性并发症,未发生支架内血栓。结果提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正确的植入技术和密切的护理,其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因此,正确的专科护理技术和方法,对确保手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我科发生的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架后血栓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2例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亚急性血栓形成,均存在高龄、弥漫多支病变、合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等因素。结论 PCI 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血栓高危患者应警惕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尝试应用冠状动脉搭桥术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一站式"治疗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例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男性患者,给予其"一站式"冠状动脉搭桥术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分析相应的围手术期治疗、手术方式及术后相关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术后6个月颈动脉CTA提示支架通畅,患者无晕厥、黑朦症状。结论:"一站式"冠状动脉搭桥术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是较好的选择,但需要在杂交手术室进行,且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9.
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9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血栓来源于左心耳。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ercutaneous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PLAAC)通过对左心耳进行介入封堵,以替代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血栓栓塞。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众多临床研究证实。同时,术后封堵器相关血栓形成及栓塞事件也引起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术后早期抗栓对防治术后器械相关血栓(device-related thrombus, DRT)的形成极其重要,但最优抗栓方案尚无定论。本文就目前临床使用的不同抗栓方案及术后器械相关血栓形成栓塞事件作一回顾及评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及抗血栓治疗的现状.方法 调查航天中心医院2001 ~2010 年Af 患者467 例.(1)应用ACC/AHA/ESC 心房颤动指南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标准对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2)对抗栓治疗与未抗栓治疗的患者的脑梗死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 (1)对467 例Af 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符合抗血栓指征的患者467 例,其中仅214 例(45.82%)抗栓治疗.未抗栓组发生脑梗死的比率为35.97%,抗栓组发生脑梗死的比率为4.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由低危至极高危组梗死率依次增高.结论 Af患者抗栓治疗率低,治疗不规范,依从性差,抗栓治疗的教育和管理有待加强;Af 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越高,脑梗死发病率越高,抗栓治疗越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栓形成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也是冠心病事件的始作俑者,抗栓治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基石.实现冠心病抗栓优化治疗,是心血管医师努力的目标之一. 一、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仍有一席之地 氯吡格雷合用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因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和降低支架内血栓,已使众多冠心病患者获益.但是,在应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发现,患者对氯吡格雷变异性反应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性心房纤颤的临床治疗中实施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心功能改善中的作用.方法 将选取的36例缺血性伴持续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8例,分别给予传统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患者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手术组的各项指标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手术组未出现亚急性血栓和急性血栓,也未出现支架断裂和脱载的情况.两组用药后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常规组7例患者二次住院,手术组3例患者二次住院.结论 在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性心房纤颤的临床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有效改善心功能的重要方法,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并探讨疾病感知对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冠心病疾病感知问卷、Herth希望量表对176例门诊复查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得分为(36.18±3.21)分,患者希望水平与疾病感知各维度存在相关性,且受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对疾病急慢性及治疗控制性认识的影响.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希望水平处于偏高水平,且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并发症特点及诱因,行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皮下血肿、出血的发生率为4.00%,冠状动脉痉挛为3.50%,血栓栓塞为0.50%,低血压为2.50%,未发生造影剂反应;对照组则分别为14.50%,10.50%,5.50%,11.00%,造影剂反应为4.50%;护理后,实验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对症治疗,术后密切检查并发症并做好护理工作,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造影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3种抗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行PCI治疗的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n=30,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Ⅱ组(n=30,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Ⅲ组(n=30,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比较3组临床疗效、心房颤动发作情况。结果Ⅲ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 0.05);干预后,Ⅲ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频率低于Ⅰ组、Ⅱ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亦短于Ⅰ组、Ⅱ组,ST段压低程度低于Ⅰ组、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行PCI后接受华法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其心房颤动发作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时ST段压低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后行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后行支架植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造影时间及血肿、假性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可有效降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大于75岁的高龄老年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完成2年随访的住院和门诊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共192例,根据服用抗栓药物种类将患者分为3组,即华法令组、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组、单联抗血小板组,观察3组患者心血管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单联抗血小板组新发脑梗死及其他部位动脉栓塞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短暂性脑出血事件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组患者皮肤淤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的高龄患者,华法令具有良好的预防血栓风险作用,而华法令+单联抗血小板对于高龄患者虽有出血风险,但其抗栓作用同样在本观察中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诱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择期行冠脉造影并支架置入术,术中右冠脉置入支架后即刻见支架边缘、右冠脉近段出现一充盈缺损,考虑患者无明显不适,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血流3级,遂结束手术.术后8h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呼吸浅,再次冠脉造影检查示右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右冠脉完全闭塞,反复高压球囊扩张无效.结论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复杂,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是减少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总结22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加支架植入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经验.认为术前在迅速做好术前准备的同时还应针对老年人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护理;而术后严格抗凝治疗是预防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关键(包括支架内血栓和周围血管的血栓形成,尤其是脑血栓及下肢血栓);并积极防治术后低血压,掌握IABP上机病人的护理;做好停留动脉套鞘及预防伤口出血的护理.  相似文献   

20.
马欣  慕春言  苏毅 《临床医学》2013,33(2):42-44
目的寻找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仔细观察询问术后患者发病情况,做心电图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1例患者血管硬化明显,病变弥漫,支架置入贴远端夹层;1例术后剧烈活动,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血栓形成;1例患有糖尿病,冠状动脉植入长支架后支架贴壁不充分。结论支架内血栓形成与诸多因素相关,其防治措施也应据此多方面展开,选用最佳的治疗策略,从各方面预防和避免支架内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