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水培蔬菜法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水培蔬菜法净化富营养化河水,考察了不同形态的氮磷在处理前后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阐明水培法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过程与机理。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年监测结果表明,伊盟东胜地区的大气、水体,土壤和蔬菜均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有些污染因子呈逐年上升趋势。污染较、严重。尤其蔬菜中汞、酚的含量明显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本文针对东胜市区的环境现状,分析了污染原因及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4):177-185
采用室内水培试验,研究了沉水植物苦草及其附生生物膜对水体不同浓度多环芳烃菲(PHE)(0.0、0.5、1.0、1.5 mg/L)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PHE作用下,苦草及生物膜生物量表现为随PHE浓度增加而降低,PHE对苦草及生物膜表现为生长抑制作用。在苦草作用下,生物膜干重分别增加了13.2%、10.0%、282.0%,水体pH、溶解氧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及藻密度降低,水体PHE去除率也显著提高,苦草有缓解PHE对附生生物膜的胁迫和一定净化水质的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PHE的浓度与苦草茎叶和生物膜生物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与对照组相比,苦草组对菲的净化效率分别提高9.0%、16.2%、12.5%,水体PHE的净化效果除了与沉水植物的吸收有关,还与其附生生物膜的生物降解有着密切联系。研究结果有利于理解沉水植物和附生生物膜对有机污染水体修复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浮床水培蕹菜的生物学特征及水质净化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比较了污染水体中浮床水培蕹菜与陆生同种蕹菜之间生长特性以及N、P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培蕹菜单株鲜重约为792.5g/株,为陆生蕹菜的3.53倍;单株N、P总量分别比陆生高469.6%、566.7%。水培蕹菜与其他水培植物相比具有较强的N、P吸收力,是一种可用于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净化的优良植物。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济宁市2009年LANDSAT TM影像,根据影像各波段间的相关性和地物在各影像上的灰度差异,分别采用单波段阈值法、多波段谱间关系法、改进的水体指数法(MNDWI)及HIS空间水体提取模型法对济宁市水体信息进行识别提取。在此基础上,结合归一化指数法和HIS空间水体提取模型,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水体信息提取方法,并对各方法提取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已有方法对济宁市水体识别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综合法集成了归一化指数法和HIS空间水体模型的优点,很好地弥补了已有方法的不足,对济宁市水体信息进行了较好的提取,尤其是细小水体,同时也很好地消除了建筑物、阴影、水生植被等的影响,提高了济宁市水体信息识别的精度,为更好地定量评价济宁市地表水体时空演变规律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是快速而又准确获取水体信息的有效途径,对水资源管理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以福州市闽江、贵阳市百花水库、曲靖市南盘江和泰安市东平湖区域Landsat 8影像为基础,构建改进的自动水体提取指数(MAWEI)对水体信息进行提取,利用目视解译结果作为精度验证数据,量化不同水体指数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水体提取精度。研究结果表明:(1)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改善了面向像素方法存在“椒盐现象”的缺点;(2)MAWEI、AWEInsh、AWEIsh和MNDWI四种水体指数在最优提取阈值的情况下,MAWEI指数提取水体的精度最高,效果最佳。且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环境条件下MAWEI水体指数的稳定性较好。MAWEI指数可用于快速有效地提取大面积水体信息,能满足大面积的水体快速制图和土地利用的分类,对水体信息快速提取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总结上一阶段的优秀经验和相应技术,为我国水体改善长效机制的建设进行技术储备。本文从城市黑臭水体的危害入手,重点总结了物理修复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两种主要的黑臭水体治理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上述两种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今后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可以解决我国景观水体补水不足的问题,但也容易诱发水体富营养化.典型绿藻中的小球藻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种,因此,了解影响小球藻新陈代谢的水质因素对控制富营养化非常重要.本研究以西安两处不同水质标准的再生水及其景观补水水体的水样对小球藻进行培养测定,采用冗余分析和显著性分析探究小球藻生长及生物质组分对水质指标响应程度.结果表明,再生水中氮、磷含量比景观水体高1.09%~12.5%,小球藻在杂用水水质标准和景观环境水质标准的再生水以及相应的补给后景观水中的比增长速率分别为0.469、0.438、0.362和0.289,而总生物质(脂质、多糖和蛋白质)的占比分别为49.98%、58.59%、76.59%和71.88%.通过冗余性分析发现TN和COD对小球藻的生长影响显著,总贡献率为57%;TN、COD和磷酸盐对微藻生化组成有显著影响,总贡献率为57.4%,显著性分析发现TN对藻类多糖的合成影响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669.基于此,可以采取化学混凝、生物种间竞争等方法降低再生水中营养物含量来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9.
浅谈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危害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山东环境》1997,(4):29-30
浅谈水体的富营养化及其危害和防治鱼台县环境监测站王静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除酚、氰、油和各种重金属之外,氮、磷等植物营养成份也会造成水体质量的严重恶化,植物营养成份造成水体质量恶化的主要后果是水体的富营养化,目前,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重要环境问...  相似文献   

10.
水劣化足迹是反映污染物排放对水质影响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和指标.为了评估和揭示北京市城市发展的水环境效应,本文基于水劣化足迹评价的方法框架,发展和完善相关模型和参数,选取关键污染因子,对北京市2004—2013年水体酸化足迹、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和水体生态毒性足迹进行了评价,进而对水劣化足迹与部分城市发展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2004—2013年北京市水酸化足迹逐年减小,由2004年的19.1×107kg SO_2eq减少到2013年的8.7×107kg SO_2eq,污染排放对水体酸化的影响有所减弱;2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在2004—2009年和2010—2013年两个时间段内总体均呈现减少趋势,但后一时间段内水体富营养化绝对值总体高于前一时间段.2004—2009年,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减少了约1.5×10~7kg NO_3eq,而从2010—2013年减少了约0.8×107kg NO_3~-eq;2011年至2013年期间,基于新增污染物(氨氮、总氮和总磷)计算的水体富营养化足迹减少了2.4×10~7kg NO_3eq.从其组成来看,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为总磷;3选取铅(Pb)、汞(Hg)、铬(Cr)、镉(Cd)、砷(As)5种重金属污染物,对北京市2011—2013年的水体生态毒性足迹进行评价发现,水体生态毒性足迹从4234.7×106m3H_2O eq增加到4653.1×106m3H2O eq.从其组成来看,重金属水体生态毒性足迹的关键污染因子为镉(Cd);4水劣化足迹与城市发展特征指标的关系分析显示,人口数量增速减缓、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以及农业化肥用量的减少,对于水劣化足迹的改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系统污染氮足迹与灰水足迹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足迹和氮足迹指标的运用可定量分析人类水资源与氮元素消费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但联合双足迹指标评价城市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多重负效应的研究尚缺.基于污染氮足迹及灰水足迹理论与内涵,以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深圳市为例,分别对其城市污染氮足迹及灰水足迹进行核算与评价,综合评估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的氮污染与水污染潜在风险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5年深圳城市污染氮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约3万t.水体活性氮流失为主要的城市污染氮足迹来源.同时,深圳城市灰水足迹却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约15亿m~3,生活灰水足迹为城市灰水足迹主要构成部分,也是城市剩余灰水足迹的主要来源.研究期间,城市污染氮足迹与灰水足迹呈协同变化趋势,但2012年后两者出现"脱耦"情况.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与再生水利用率为影响未来深圳城市灰水足迹增加的主要因素,优先快速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和全面提高城市污水脱氮率,可应对城市发展过程水资源与氮元素利用带来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2.
白塔堡河上覆水与沉积物间隙水N、P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河流沉积物与间隙水间营养盐的迁移规律,采集白塔堡河干流平水期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样品,分析N、P分布特征,计算沉积物-水界面N、P扩散通量,并对上覆水与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上覆水和间隙水中ρ(TN)、ρ(NH3-N)和ρ(TP)均为农村带河段最低,城镇带和城市带河段较高. N、P的主要来源,农村带河段为农村灰水和面源污染,城镇带河段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园排水,城市带河段为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间隙水中各营养盐质量浓度基本上都高于上覆水,空间分布趋势相似. NH3-N、NO2--N、NO3--N和PO43--P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平均扩散通量分别为0.429、0.134、0.080和0.143μmol/(m2·d),表明沉积物是上覆水重要的N、P源. 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中的ρ(NH3-N)(R2=0.874,P=0.0002)和ρ(PO43--P)(R2=0.704,P=0.0005)均呈极显著相关,ρ(NO2--N)呈显著相关(R2=0.501,P=0.0020),ρ(NO3--N)的相关性(R2=0.353,P=0.0150)不显著,说明白塔堡河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主要以NH3-N形态向上覆水中扩散;而间隙水中的P主要以PO43--P形态向上覆水中扩散.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3年至2011年吴界山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对水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度该地属Ⅲ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良好;(2)2003年至2011年的11月份同期水质平稳,总氮、总磷、氨氮三项典型污染指标无明显波动。此外,还分析了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水源地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氮素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聚集,从而对水环境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城市各系统对水环境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以厦门市为例,构建了城市氮流动模型,计算了水环境氮负荷,并通过情景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减缓城市水环境氮污染的策略.结果表明,1995—2015年厦门市水环境总氮负荷呈现上升-下降-上升式波动变化,总量介于8800~11100 t之间,主要受地表水氮负荷影响显著,而地下水变化相对稳定.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各系统对水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作物生产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及大气氮沉降是水环境氮污染的主要排放源,年均贡献率达69.0%.农作物生产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变化较显著,前者对水环境氮负荷的贡献率从1995年的22.3%下降到2015年的7.0%,后者由1995年的9.7%逐渐上升到2015年的40.7%.情景分析可知,提高城市废物、废水的资源化和综合化利用效率是减少城市水环境氮污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巧环  陈卫平  王效科  任玉芬  张烨 《环境科学》2012,33(12):4127-4132
再生水是城市绿化的良好水源,但其潜在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基于对地下水及其灌溉水水质的长期监测,探讨了绿化草坪地下水主要理化性质和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灌溉用水水质的关系.连续5 a的监测结果表明,再生水氨氮超出用于城市绿化的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总氮偏高,二者变化范围分别为0.05~65.4 mg·L-1和2.56~78.0 mg·L-1,平均值分别为12.0 mg·L-1和28.3 mg·L-1.使用自来水灌溉,地下水水质指标正常,波动不大;用再生水灌溉草坪(冬末初春4个月未浇)对地下6 m浅井水质影响明显,对20 m深井水质影响不明显,主要变化表现在硝态氮浓度值升高.浅井地下水硝态氮浓度与灌溉的再生水溶解态氮呈滞后的显著正相关性,表明用再生水灌溉草坪可能会引起地下浅层水硝态氮污染.因此,需要根据城市绿化用水量大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再生水回用标准,避免再生水回用造成新的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地表水中含氮化合物变化及迁移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上海某污染河道污染断面及其下游断面河水中几种含氮化合物及其底泥中总氮的含量变化,初步探索含氮化合物的转换规律及迁移。研究发现在污染断面,河水难以得到自净的机会,底泥中的总氮持续累积;在研究河流的下游断面,地表水中的含氮化合物含量变化与上游污染断面不完全一致,说明上游水体中的含氮化合物在向下游迁移,但迁移的同时,河道水质也受到其它含氮污染源的影响,并且由于水质的好转,溶解氧含量升高,同时发生了氨的硝化;而随着上覆水体的水质好转,底泥中的总氮含量也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和氮素水平对春小麦水分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旱性不同的三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水氮水平下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效率(NUE)的变化,探讨二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个品种中,和尚头和定西35号的WUE相当,而定西35号的NUE最高。三个春小麦品种叶片NUE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整株水平的NUE与氮素水平负相关。施氮量对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瞬时WUE影响不显著,整株WUE与施氮量显著正相关。水氮耦合作用对春小麦NUE具有重要影响,整株NUE对水分条件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氮水平依赖性。春小麦品种氮素利用和水分利用两个生理过程之间存在"负偶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农田氮素流失对水环境污染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氮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之一,农田氮素流失是水环境氮污染的主要来源。文章从农田氮素对水环境污染途径、氮污染控制模型、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水环境氮污染防治进行概述。综合国内外农田氮流失污染防治措施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强农田养分管理,利用平衡施肥技术,推广施用控释、缓释肥料,改进施肥方式,从污染源头控制和减少氮素流失;同时,充分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建立人工湿地、植被过滤带、多水塘系统,改变或切断氮污染物的传播途径是控制农田氮素对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ollution in Beijing surface water during the survey.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out in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parameter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Most water bodies in five water systems were polluted by total nitrogen with the content even up to 120 mg/L which was higher than exceeded the fifth class standard of national surface water quality standard GB3838-2002 except for several segments of Chaobaihe and Yongdinghe. Ammonia and phosphorus showed a similar tendency of distribution with higher content in Daqinghe, Beiyunhe and Jiyunhe water systems, but with relatively low concentrations in Chaobaihe and Yongdinghe water systems. Meanwhile, nitrate was found at comparatively low content (mostly less than 10 mg/L) and could fit for corresponding water quality requirements. Totally, the water quality of Daqinghe, Jiyunhe and Beiyunhe river systems as well as the lower reaches of Yongdinghe and Chaobaihe was contaminated seriously with high content of tot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hrough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pproach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otal nitrogen, ammonia and total phosphorus was highly correlated to chemical oxygen demand,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dissolved oxygen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which explained the same pollution source from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20.
水华对沉积物中氮的转化和去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琳  杨佳怡 《环境科学》2019,40(9):4018-4022
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已经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了解水华对湖泊氮素的转化和去除的影响,对于削减湖泊氮负荷至关重要.本文研究了水华对沉积物中氮转化和氮转化相关功能基因的影响,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水华影响湖泊中氮转化和去除的途径.结果表明,与厌氧氨氧化相比,反硝化作用是太湖沉积物氮削减的主要途径,对沉积物中总溶解性氮去除率的解释度为42. 3%.水华可以直接造成沉积物中TDN和TOC量的增加,提高厌氧氨氧化菌、nir S和nir K的基因丰度,并且间接提高沉积物中氨氮和硝酸盐的浓度,通过增强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加速沉积物中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