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禽疾病的一些新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对水禽疾病的研究很活跃 ,有很多新发现 ,如鹅的副粘病毒感染、鹅的病毒性肠炎、鹅的流感、鸭冠状病毒性肠炎、鸭的气单胞菌感染等。此外 ,一些较老的疾病如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也增添了不少新的知识。本文就这方面的情况作一综述 ,以引起同行们的兴趣与注意。1 鹅的副粘病毒感染家禽和野鸟的副粘病毒的分离物已有不少报道[1~ 7] ,孟昭聚 ( 1 994 ) [9] 最早报道鹅的新城疫的发生与诊断 ,但未作详细的病毒分离与鉴定。而水禽与野生水禽是流感病毒及副粘病毒的自然宿主 ,并可能作为传染源而传染其他鸟类和家禽[2~ 3] 。有关野鸟…  相似文献   

2.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GPM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王永坤等于1997年首次发现本病,并从鹅体内分离到13株鹅副粘病毒。目前,在山东、浙江、四川、广东等地亦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禽1型副粘病毒对水禽的致病力逐渐增强,鹅、鸭、企鹅、鸵鸟等不再是禽1型副粘病毒的宿主和储存库,已成为禽1型副粘病毒的易感禽类。  相似文献   

3.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GPM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王永坤等于1997年首次发现本病,并从鹅体内分离到13株鹅副粘病毒。目前,在山东、浙江、四川、广东等地亦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禽1型副粘病毒对水禽的致病力逐渐增强,鹅、鸭、企鹅、鸵鸟等不再是禽1型副粘病毒的宿主和储存库,已成为禽1型副粘病毒的易感禽类。  相似文献   

4.
<正>樱桃谷种鸭坦布苏病是近年来常见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在各品种的产蛋期母鸭都有发生。该病由于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引起,临床症状往往与禽Ⅰ型副粘病毒、某些腺病毒、禽流感等病类似,以鸭群产蛋率急剧下降为特征的急性、低致死率的传染病。鸭坦布苏病毒为蚊传虫媒病毒,带毒蚊子和麻雀可导致病原在不同鸭场间的传播。该病毒可经卵垂直感染,病毒经粪便污染场地、饲料、饮水、器具、运输工具等,易造成大范围快速传播。种鸭一  相似文献   

5.
鸭瘟本是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在同病鸭密切接触的情况下,鹅也会感染发病,鹅的鸭瘟病以流泪、头颈肿大、泄殖腔溃烂为主要特征. (一)病原的特征 该病由鸭瘟病毒感染引起,存在于病鸭(鹅)的各个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中.鸭瘟病毒不耐热,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常用的消毒药抵抗力不大.  相似文献   

6.
<正>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GPMV)1型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近年来,在我国山东、浙江、四川、广东等地不断发生和流行。鹅、鸭、企鹅、鸵鸟等为鹅1型副粘病毒的易感禽类,其中鹅的易  相似文献   

7.
鸭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鸭疫病之一,传播速度快,在我省流行范围逐年扩大。虽然以前认为鸭不感染副粘病毒,但是近年来在鸭鸭鹅等家禽混养的养殖场(户)中,当鸭群(场)受到新城疫疫病严重威胁的情况下,鸭群也可发生  相似文献   

8.
鸭群感染禽副粘病毒后的排毒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鸭副粘病毒在鸭群排毒情况,取健康鸭25只。在15日龄时用副粘病毒经肌肉注射接种15只,另取5只不接种任何东西做空白对照,5只接种0.5ml生理盐水。24h后利用NDV强毒快速诊断试剂盒进行排毒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试验第2天开始排毒,16天结束,其间在6~7天出现排毒高峰.空白鸭通过接触攻毒鸭也能感染并排毒。我们的试验为以后制定对副粘病毒的防疫程序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城疫病毒(NDV)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的原型病毒,也称为禽副粘病毒Ⅰ型(APMV-1),属于不分节段的负极性单链基因组RNA病毒,有囊膜。NDV各毒株对不同宿主的致病力差异很大。对鸡高度敏感,鸭和鹅可能被感染,即使感染了可致鸡死亡的病毒株也不表现临床症状。禽类加工厂工  相似文献   

10.
正一、雏鸭支原体病的诊断与预防鸭支原体病(又称鸭传染性窦炎),是由鸭支原体(又称鸭霉形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2~3周龄的雏鸭易感性较强,发病率最高可达80%,但死亡率较低。1.流行特点。病鸭和带菌鸭为主要传染源,易感鸭可通过空气经呼  相似文献   

11.
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PA)病是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为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传染性浆膜炎、鸭疫里雷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病。鸭疫巴氏杆菌病于1932年由Hendrickson J M.首次报道,我国郭玉璞等于1982年在北京首次报道,并对本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鸭疫里氏杆菌(Rimerella anatipestifer,RA)和大肠杆菌(E.coli)引起的鸭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在桐乡市养鸭密集地区流行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主要侵害雏鸭(雏鹅)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4.
鸭副粘病毒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肉鸭集约化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鸭副粘病毒感染日益增多,特别是许多散养户的鸡棚和鸭棚相隔仅1米左右,中间又无任何隔离措施,致使鸭群很容易感染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的副粘病毒病。本病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生该病后,病鸭并非短时间内大批死亡,而是不间断地每天总有数只死亡发生,继发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病和传染性浆膜炎)使鸭群的病情加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笔者就该病的诊断与治疗作一概述。临朐县杨善镇养鸭专业户李某,有2批分别为10日龄和26日龄的肉鸭,共14000只,4月2日,10日龄的肉鸭6000只发病,当天死亡8只,第…  相似文献   

15.
一种以角膜混浊(兰眼)、神经紊乱和繁殖失败为特征的猪病,首次在墨西哥报道。引起该病的病原已经分离到,是一种与其它副粘病毒无关的兰眼副粘病毒,经实验室回归动物试验,该病已复制成功。到目前为止,该病已在墨西哥的塔马利帕斯州、佩  相似文献   

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简称RA)又叫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巴氏杆菌病.它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近几年来,广东省的大多数鸭场均发生此病,且日益明显,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7.
根据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的3D基因序列和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S3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鉴别DHAV和NDRV的复合RT-PCR方法。该方法对DHAV和NDRV的最低检出量均为100 copies,而对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和鸭副粘病毒(Duck paramyxo virus,NDV)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是一种快速鉴别诊断DHAV和NDRV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鹅副粘病毒病亦称鹅副粘病毒感染、鹅新城疫,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1病原鹅副粘病毒在分类上同鸡新城疫病毒,都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形态不整,表面有密集的纤突结构,病毒内部为囊膜包裹着螺旋对称的核衣壳。2流行病学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年龄的鹅均有易感性,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最早2天出现症状,3天开始死亡,死亡高峰在感染后3~5天。鸡也可感染该病毒发病,其症状和病变与鹅类似,但鸭对本病不易感。3临床症状病鹅初期大多表…  相似文献   

19.
鸭疫巴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或败血病)是以幼鸭发病为主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2-7周龄以下的雏鸭,以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为主要特征.本病无明显发病季节性,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发病较多.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皮肤尤其是鸭蹼伤口感染以及通过饲料和饮水传染.当饲养管理不当以及应激、拥挤、鸭活动池塘污染严重等因素都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发病鸭群常并发大肠杆菌病.  相似文献   

20.
鸭瘟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DPV)感染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两脚无力、下痢、口渴、流泪,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大肠杆菌病是一种能以多种病病型表现的疾病,其发病与环境因素密切关系,在临床上多以原发或继发于其它疾病而出现。(一)发病情况垫江县某镇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