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产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儿童的免疫效果及持久性。方法对2001年出生并严格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抗体滴度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五年期间3次随访检测HBsAg阳性率平均为0.65%,较免前本底的HBsAg阳性率呈较大幅度下降,疫苗保护率为90.5%(95%可信区间为84.97%~97.02%)。接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的对象中,无一例急性乙肝病例报告。抗-HBs有效阳性率的逐年下降,但接种免疫之后5年之内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均未见随年限延长而增长的趋势。结论国产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儿童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在全程免疫后5年内没有必要进行加强注射。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盐城市1~7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水平,评估实施乙肝疫苗免疫以来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1998~2004年出生的儿童进行HBsAg阳性率和抗-HBs水平测定,并对其中的阴性对象进行加强免疫。结果调查1~7岁儿童2 477人,HBsAg阳性率为0.61%,抗-HBs阳性率为62.4%,各年龄组之间的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有明显的差异,即随着年龄的增长,抗-HBs阳性率和GMC逐渐下降。对310名抗-HBs阴性对象分别采用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10μg、2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5μg、10μg进行加强免疫,结果显示: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组抗-HBs阳性率和GMC最高,分别为96.3%和301.65mIU/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5μg的抗-HBs阳性率和GMC最低,分别为90.7%和203.10mIU/ml。结论盐城市1~7岁儿童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抗-HBs阳性率和GMC逐渐下降,3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下降至56.6%,有必要对5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在儿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考虑在适当年龄采用10μg以上的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或酵母)予以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0、1、6个月免疫程序应用于成人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的动态变化。方法按照重组乙肝疫苗应用于成人免疫剂量和免疫程序研究的结论,对应用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20μg和0、1、6个月免疫程序免疫的成人,于全程免疫后1年、2年检测抗-HBs,并以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1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的免疫对象作为对照予以比较。结果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全程免疫后1年的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97.1%、85.06亳国际单位/亳升(mIU/ml),而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1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的抗-HBs阳性率和GMC分别为73.2%、32.94mIU/ml和65.8%、30.74mIU/ml。全程免疫后2年,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的抗-HBs阳性率和GMC分别为89.9%、52.23mIU/ml,而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1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的抗-HBs阳性率和GMC分别为69.6%、22.17mIU/ml和63.6%、22.02mIU/ml。不同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抗-HBs阳性率和GMC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免疫后的抗-HBs阳性率和GMC明显优于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1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10μg和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μg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应用于成人后,抗-HBs阳性率和GMC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建议优先使用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20μg。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免疫后保护性抗体应答水平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后抗体的变化。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系统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单位和儿童,用固相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接种儿童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水平,并对抗-HBs阴性儿童进行加强免疫。结果3~12岁儿童抗-HBs平均阳性率为49.3%,几何平均浓度(GMC)为70.22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免疫后3~6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37.6%,随年龄增长而下降,GMC为55.29mIU/ml,各年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6~12岁儿童使用血源HepB,抗-HBs阳性率为51.0%,GMC为68.27mIU/ml,各年龄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率为93.9%,GMC为91.83mIU/ml。结论儿童HepB免疫后12年保护性抗体应答良好,HBsAg阳性率未随免疫时间延长而增加,目前尚不需进行加强免疫。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后有很好的回忆反应。  相似文献   

5.
徐建荣  叶众  欧阳炎  陈磊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1970-1971
目的了解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用5、10μg/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和20μg/ml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免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523例,采用01、、6免疫程序,用电化学发光法(德国罗氏试剂)检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同时进行儿童抗-HBs的定量检测。结果接种5μ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0.75%,抗-HBc阳性率为9.68%,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2.22%,抗-HBc阳性率为2.78%,接种20μg重组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阳性率为1.91%,抗-HBc阳性率为2.54%。5μg组儿童的HBsAg阳性率高于10、20μg组儿童HBsAg阳性率(P均0.01)。5μg组儿童的抗-HBc阳性率高于10、20μg组儿童抗-HBc阳性率(P均0.01)。10、20μg组儿童的保护率分别为97.39%、97.75%,高于5μg组儿童的保护率(87.35%)(P均0.001)。结论对于母亲HBsAg阳性的儿童,主动免疫时接种10或20μg乙肝疫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和比较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采用单纯随机方法,于免疫后1年对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的新生儿进行随访观察,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儿童其HBsAg阳性率为5.2%(4/77),抗-HBs阳性率为83.3%(65/78),疫苗保护效果为91.3%;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儿童其HBsAg阳性率为0.9%(1/114),抗-HBs阳性率为97.4%(111/114),疫苗保护效果为79.5%.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的血源乙肝疫苗相当.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疫苗两针免疫后14年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易感者接种2剂血源乙肝疫苗的远期免疫效果,1985年4月,在正定县某村,对整个人群采血并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3项指标均阴性的132人接种2剂乙肝疫苗,按0、3个月免疫程序,每剂10μg/ml,于首剂免疫后6个月、12个月和14年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后6个月时,抗-HBs阳性率(S/N≥2.1)为100%,未检出HBsAg阳性者;12个月时,<20岁组的抗-HBs阳性率(S/N≥2.1)为94.3%;≥20岁组则为74.2%,二者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5.16,P<0.05),未检出HBsAg阳性者;14年时,抗-HBs阳性率降为59.31%(S/N≥2.1)或18.6%(S/N≥10.0),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24,P>0.05),检出HBsAg阳性者1例,3个月后复检阴性,未发现肝病病人.说明HBV易感者接种2针乙肝疫苗可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8.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普种后14年免疫效果考核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观察了正定县吴兴乡新生儿实施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普种后14年的免疫学效果.该乡自1986年开始对所有新生儿结合农村计划免疫,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乙肝疫苗,在1986~1996年用血源乙肝疫苗,1997~1999年用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1986~1996年为87.16%,1997~1999年为93.74%.于1999年普查采血,用固相放射免疫试剂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与抗体(抗-HBs)以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并与本地免疫前同龄儿童HBsAg阳性率进行比较,计算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乙肝疫苗免疫后,1~14岁儿童保护性抗-HBs阳性率为94.74%~10.27%,S/N值几何平均滴度(GMT)为 76.72~5.62,随着免疫年限的延长而逐渐降低;HBsAg在10岁以前无升高趋势,1~14岁儿童的HBsAg总阳性率1.27%,与免疫前同龄儿童的10.5%相比,保护率为87.9%(95%可信限83.18%~93.38%).抗-HBc阳性率为2.26%,与免疫前同龄儿童的35.1%相比,降低了93.56%.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随年龄的增长保护性抗体水平逐年下降,HBsAg阳性率10~14岁开始出现升高趋势,而在10岁以前未见升高趋势,说明免疫后10年间效果良好,无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9.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系是真核表达系统,其制备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发展前景较之原核的酵母细胞系更好。该文综述了国产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的临床效果,认为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无论是新生儿、儿童或是成人易感者接种3剂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都可达到90%以上,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约为200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以20μg/ml剂量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做母婴阻断,阻断率可达90%以上;将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用于人群乙肝免疫预防,可将新一代人的HBsAg阳性率降到1%以下。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的效果与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相当,可用于中国的乙肝预防。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乙型肝炎疫苗母婴阻断效果监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评价北京市现行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免疫策略的母婴阻断效果。方法利用北京市1999~2004年部分区对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儿童进行HepB免疫后的血清学监测资料,对母亲HBsAg阳性儿童的血清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杭体(抗-HBc)水平以及疫苗保护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所监测的727名儿童中,HBsAg阳性率为2.5%。母亲[HBsAg、乙肝病毒膜抗原(HBeAg)]双阳性者HBsAg阳性率高于母亲单阳性者。抗-HBc阳性率为6.1%,母亲单阳性者和母亲双阳性者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抗-HBs阳性率为85.7%,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为90.4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且母亲单阳性者抗-HBs阳性率高于母亲双阳性者。HepB保护率为92.2%(95%CI:90.3%~94.1%),其中对母亲单阳性者的保护率为93.4%(95%CI:92.3%~94.5%),对母亲双阳性者的保护率为89.3%(95%CI:87.2%~91.4%)。结论北京市现行HepB免疫策略对母亲HBsAg阳性儿童的免疫保护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了解河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现状,评价实施乙肝疫苗免疫10年后,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变动趋势,确定全省乙肝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全省14个县1~85岁人群共5 081人进行了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放射免疫(RIA)法检测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河南省调查人群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是5.17%、52.66%、21.40%,1~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3.4%。与1992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全人群HBsAg携带率下降53.42%,1~14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下降62.7%。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能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对蓬莱市农村居民乙肝病毒(HBV)感染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蓬莱市农村1~59岁常住人口共629人进行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等乙肝标志物。结果 629名调查对象HBV感染率为22.26%,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2.70%、62.32%、18.44%。乙肝疫苗接种率由1992年以前出生人群的18.89%提高到2002-2006年出生人群的100.00%,HBV感染率由42.11%降为1.31%;有乙肝免疫史的人群HBV感染率和HBsAg、抗-HBc阳性率均低于无乙肝疫苗免疫史人群,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无乙肝疫苗免疫史人群,乙肝疫苗保护率为85.63%。结论从1992年使用乙肝疫苗以来,不仅有效的减少了乙肝病毒携带状态,且乙肝疫苗保护率达到较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成人接种不同种类10μg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寿光市年龄在20岁以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均阴性的居民505人,分别按照0-1-6方案接种重组乙肝疫苗(CHO细胞)和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结果接种CHO乙肝疫苗后阳转率为96.22%,GMT为414.2 mIU/ml,汉逊乙肝疫苗分别为95.88%和383.3 mIU/ml,两种疫苗阳转率和抗体滴度均无统计学差异。接种者的年龄对免疫效果有影响,随年龄增长免疫效果下降。60岁以上的人群接种CHO乙肝疫苗后阳转率为87.0%,GMT为385.89 mIU/ml。结论成人接种同等剂量10μg的CHO和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后免疫效果相当,按年龄组比较,高年龄组人群接种CHO细胞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161例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良好。接种20μg疫苗的婴儿抗-HBs阳转率为100%,几何平均滴度为1:448.9;接种10μg疫苗的婴儿抗-HBs阳转率为97.3%,滴度为1:217.8。母亲的HBV感染状态与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有密切关系。母亲单独抗-HBs阳性的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抗-HBs应答最佳(阳转率为100.0%,几何平均滴度1:670.4),依次为母亲HBV感染标记全阴性的婴儿(100.0%,1:376.4)。母亲抗-HBs和抗-HBc共阳性的婴儿(100.0%,1:218.2);而母亲为HBsAg阳性或单独抗-HBc阳性的婴儿的抗-HBs应答较差(75.0%,1:40.3;或100.0%,1:28.5)。本次研究提示机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母体HBV传染性强弱对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应答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5年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并与血源乙肝疫苗效果比较.方法 对1997年出生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1998年以后对乙肝免疫人群开展急性乙肝发病监测....  相似文献   

16.
潍坊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12年的流行病学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疫菌的免疫效果。方法自1993年起,每年随机抽查〈15岁40-50名乙肝疫苗接种儿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接种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并进行免疫前后检测结果分析。结果乙肝疫苗免疫后,儿童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为90.63%,0-15岁儿童的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抽样调查〈15儿童1178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10%、71.14%、8.15%,未开展接种乙肝疫苗前的1993年抽样调查〈15儿童756人,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为3.17%、12.98%、10.05%,开展接种前后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624.00,均P〈0.01);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儿童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5,t=4.51;均P〈0.01)。结论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加强免疫对维持较高抗-HBs水平阳性率和GMT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Vaccine》2015,33(2):294-297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Chinese hamster ovary (CHO) cell derived hepatitis B vaccine after being used for 14–16 years in country community in Hebei province in China.MethodA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3 of 7 randomly selected rural communities in Zhengding County in 2013. The children who were born between 1997 and 1999 and were vaccinated with three doses of CHO-derived hepatitis B vaccine were eligi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Their sera samples were tested for HBV serological markers. For HBsAg positive children, their histor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in order to see whether these were new infections.ResultsAmong the 920 participating children, the prevalence of HBsAg, anti-HBs and anti-HBc were 0.65%, 73.15% and 1.20%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irth-year groups were not significant. When compared with baseline, the vaccine efficacy was 94.2% and the anti-HBs titers of 668 children with sole anti-HBs positivity were 178.8 mIU/ml. By comparing with historical data, no new infection was found in this latest survey. Among 6 mothers of HBsAg positive children, 4 were HBsAg positive, 1 was negative and 1 was unknown.Conclusion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the CHO derived hepatitis vaccine is good and stable for 14–16 years after vaccination. A booster dose seems not necessary. Implementing mother–newborn blocking measures for newborns from HBsAg carrier mothers is urgently need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后11年的免疫效果。方法对上海市黄浦区1997年出生并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新生儿于免疫后11年进行随访,采血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1998年开始对乙型肝炎免疫人群开展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监测。结果随访检测HBsAg阳性率为0.54%,较免疫前本底的HBsAg阳性率呈较大幅度下降,疫苗保护率为88.05%(95%可信区间为85.17%~91.17%)。接受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对象中,无一例急性乙型肝炎病例报告。结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有较好的远期保护效果,免疫人群尚无再免疫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