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 研究从狭叶五味子 Schisandra lancifolia 中分离化合物扁枝杉香豆素 (phyllocoumarin) 和 (-)-表儿茶酸[(-)-epicatechin]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 活性。方法 为了筛选和确认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体外抗 HBV 活性,以 HepG2.2.15 细胞为体外研究 HBV 模型,分别用 RPMI 1640 完全培养基稀释不同质量浓度的药物作用于细胞,培养 3 d 后收集上清,采用 MTT 法检测药物对 HepG2.2.15 细胞的生长影响和 ELISA 法检测培养上清中 HBsAg 和 HBeAg 的水平,评价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对 HBsAg 和 HBeAg 的影响。结果 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具有一定的体外抗 HBV 活性,其细胞毒性非常小,CC50 均大于 200 μg/mL。扁枝杉香豆素具有较强的抑制 HBsAg 和 HBeAg 分泌作用。阳性对照药物阿德福韦酯也抑制 HBV HBsAg 和 HBeAg 分泌,但在相同质量浓度 (1.6 μg/mL) 下其抑制作用较扁枝杉香豆素弱。结论 狭叶五味子中化合物扁枝杉香豆素和 (-)-表儿茶酸具有一定体外抑制 HBV HBsAg 和 HBeAg 分泌的作用,从而起到抗 HBV 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微管系统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姜黄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姜黄素对HepG2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姜黄素对HepG2细胞微管结构变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 检测姜黄素对微管蛋白α-tubulin表达的影响;在离体条件下,观察姜黄素对微管蛋白聚合和解聚活性的影响。结果 姜黄素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与时间和剂量相关;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的比例也逐渐增加;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姜黄素明显破坏细胞微管结构,改变细胞微管蛋白聚合状态的发生;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细胞内α-tubulin蛋白表达的减弱与试药浓度相关。姜黄素还可影响微管蛋白聚合和解聚活性。结论 姜黄素通过破坏HepG2细胞的微管结构及下调微管蛋白α-tubulin的表达,将HepG2细胞阻滞于G2/M期,从而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新型CDDO-Me类似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齐墩果酸(OA)为起始原料,经9步反应合成了C环含有α,β-不饱和酮结构的2-氰基-3,12-二氧代齐墩果烷-1,9(11)-二烯-28-酸甲酯(CDDO-Me)活性类似物1,再将不同的脂肪羧酸和芳杂环羧酸分别与其C-3位羟基酯化,设计、合成了新型CDDO-Me类似物(2a~2e),并进一步将C-1位溴代,得到化合物3a~3e。采用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肺癌细胞A549、肝癌细胞HepG2以及肺上皮细胞BEAS-2B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HepG2细胞和A549细胞的增殖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化合物3b3c的抑制活性最强[IC50=(6.13±1.16)μmol/L,IC50=(5.49±1.03)μmol/L],优于先导物1,与CDDO-Me相当。此外,目标化合物对正常细胞BEAS-2B的抑制活性显著小于对上述两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显示了较高的肿瘤细胞选择性,其中3e对HepG2的选择性最高,其抑制作用是正常细胞的10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体外比较大黄酸和大黄素作用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HK-2) 的毒性表现和差异,并初步探讨其肾毒性机制。方法 采用 MTT 法观察细胞生长抑制作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检测乳酸脱氢酶 (LDH) 和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 释放水平。结果 大黄酸和大黄素均可明显抑制 HK-2 细胞增殖;电镜观察均可见细胞核不规则,出现了染色质的浓缩和边集;流式细胞仪观察大黄素和大黄酸均能诱导细胞凋亡;大黄素组 LDH 和 NAG 释放水平均高于大黄酸组。结论 大黄酸和大黄素均能诱导 HK-2 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并且大黄素对 HK-2 细胞的毒性作用强于大黄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蓬子菜黄酮类化合物香叶木素-7-O-β-D-木糖-(1→6)-β-D-葡萄糖苷(DXG)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台盼蓝染色法检测DXG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MTT法检测DXG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吖啶橙/溴乙(AO-EB)荧光染色法观察DXG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凋亡细胞的DNA图谱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 台盼蓝染色和MTT检测显示,DXG 50、100、200 μg/mL能明显抑制HepG2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AO-EB染色可见DXG诱导HepG2细胞凋亡并发生形态学改变,且随DXG的质量浓度升高,凋亡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HepG2细胞经DXG 100、200 μg/mL处理48 h后,可见DNA“梯形”碎片条带。RT-PCR实验表明,DXG下调细胞凋亡的抑制基因bcl-2 mRNA表达,促使凋亡基因bax mRNA表达增强。结论 DXG具有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控bax/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胡展红  周奕  张学农 《医学教育探索》2010,41(12):2005-2010
目的 研究新型的乳糖化-去甲斑蝥素纳米粒 (Lac-NCTD-NPs) 的体内外抗癌活性。方法 通过 MTT 法考察去甲斑蝥素 (NCTD)、乳糖化-去甲斑蝥素 (Lac-NCTD) 及 Lac-NCTD-NPs 对肿瘤细胞株 HepG2、SMMC-7721 和 SGC-7901 的细胞毒作用和半乳糖化小牛血清 (Gal-FBS) 的竞争性抑制作用;采用 HPLC 法评价肝肿瘤细胞 SMMC-7721 对 Lac-NCTD 的摄取效果;通过 H22 荷瘤小鼠模型考察药物体内对肝癌的抑制作用。结果 体外细胞毒试验结果显示,对 HepG2 和 SMMC-7721 细胞,培养 48 h 时 Lac-NCTD-NPs 的 IC50 最低,细胞毒作用最强,其次是 Lac-NCTD,且均能显著地被 Gal-FBS 抑制;对 SGC-7901 细胞,Lac-NCTD-NPs 和 Lac-NCTD 的细胞毒作用并不比 NCTD 强,且不受 Gal-FBS 的影响;培养 12 h 后 SMMC-7721 对 Lac-NCTD 的摄取量为 3.89 μg (7.02×10-3 μmol,1×106 个细胞);小鼠体内抑瘤实验结果显示 Lac-NCTD-NPs 中剂量的抑瘤率为 63.9%,显著高于相同浓度的 NCTD 和 Lac-NCTD。结论 Lac-NCTD-NPs 能有效地靶向于肝肿瘤组织,抑制肿瘤的生长,是一种强的具有体内外抗癌活性的新型肝靶向性制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虎皮楠生物碱daphnioldhanin E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死亡的机制。方法 HepG2细胞用daphnioldhanin E(10、30 μg/mL)处理后,瑞姬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凋亡抑制剂Z-VAD- FMK对daphnioldhanin E抗癌活性的影响,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瑞姬氏染色显示,HepG2细胞经daphnioldhanin E处理48 h后,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清晰可见,周围出现大量的胞浆空泡,但细胞膜仍保持完整;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可见大量50~200 bp的片段;MTT法检测结果显示Z-VAD-FMK不能阻断daphnioldhanin E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显示,daphnioldhanin E给药组与对照组HepG2细胞caspase-3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表明daphnioldhanin E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与caspase-3激活通路无关。结论 Daphnioldhanin E可能通过类凋亡方式明显诱导HepG2细胞程序性死亡,该过程不依赖于caspase-3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金莲花中提取的牡荆苷体外对人食管癌EC-109细胞生长及诱导EC-109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p53及bcl-2蛋白表达在牡荆苷抗肿瘤细胞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牡荆苷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EC-109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其对EC-109细胞体外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条带;AnnexinV-FITC/PI双标法流式细胞术观察牡荆苷对EC-109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C-109细胞中抑癌基因p53和促癌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牡荆苷对EC-109细胞生长、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诱导EC-109细胞凋亡,且作用与牡荆苷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可上调p53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结论 牡荆苷可能通过上调p53蛋白和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促进EC-109细胞凋亡,抑制EC-109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从新疆蓝刺头3种提取物中筛选出体外抑瘤作用最佳的提取部位。方法 MTT 法测定样品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两批实验均显示新疆蓝刺头乙醚提取物 (L1) 对 HCT-8、BGC823 和 HeLa 细胞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3种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平均为 763.2、371.8、867.6 μg/mL;乙醇提取物 (L3) 和水提取物 (L2) 作用较弱。结论 新疆蓝刺头乙醚提取部位可能含有其主要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府逐瘀方不同制剂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GC/MS)分析血府逐瘀胶囊、软胶囊、片剂及口服液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NIST-10标准谱库检索各挥发性成分,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血府逐瘀胶囊中鉴定了21个挥发性成分,主要为乙酸、苯甲醛、藁本内酯、2-甲基丁醛等。血府逐瘀软胶囊中鉴定了10个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化合物。血府逐瘀片中鉴定了22个挥发性成分,主要为柠檬烯、3-甲基丁醛、藁本内酯、2-甲基丁醛等。血府逐瘀口服液中鉴定了5个挥发性成分。[结论] 构建的HS-GC/MS法可用于血府逐瘀方不同制剂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为血府逐瘀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正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长药隔重楼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豆甾醇(7)、胡萝卜苷(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β-蜕皮激素(11)、蔗糖(12)。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羊耳菊花Inula capp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结合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羊耳菊花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乙酸羽扇豆醇酯(2)、豆甾醇(3)、ineupatorolide B(4)、cleomiscosin C(5)、木犀草素(6)、3, 4-二羟基苯甲酸(7)、芹菜素(8)、fortuneletin(9)、luteolin 4′-methyl ether(10)。结论 化合物245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土茯苓内生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和制备薄层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以神经胶质瘤细胞SF-268、乳腺癌细胞MCF-7、大细胞肺癌细胞NCI-H460为供试细胞株,采用SRB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从土茯苓内生芒果球座菌的100 L液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其中10个化合物,分别为15-hydroxyl tricycloalternarene 5b(1)、guignardiaene D(2)、guignardiaene C(3)、guignardone A(4)、guignardone B(5)、3-(4-甲苯氧基)-丙酸(6)、2, 4-壬二醇(7)、麦角甾酮(8)、酪醇(9)、对羟基苯甲醛(10)。杂合萜类化合物15对SF-268细胞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化合物67对MCF-7细胞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6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得到,其中化合物67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外源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基因 CryIA(c) 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CpTI 共同转入四倍体菘蓝以获得鳞翅目昆虫小菜蛾抗性。方法 构建了以 CaMV 35S 为启动子,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Npt-Ⅱ) 为选择标记,带有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pGBI121S4ABC 并转入根癌农杆菌 LBA4404。采用叶盘法遗传转化四倍体菘蓝。转基因再生植株经 PCR 和 Southern 杂交检测,并进行抗小菜蛾实验。结果 T0 代转化四倍体菘蓝的双基因阳性转化率达到 16.67%。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均已经随机整合到转基因菘蓝的基因组中。与野生对照相比,转基因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显示出明显抗性。结论 转双价抗虫基因 Bt-CpTI 是提高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抗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以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为研究对象,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其纯培养和共培养后的发酵液对福氏痢疾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培养液对福氏痢疾杆菌具有良好的协同抑制作用,其共培养液抑菌作用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其抑菌作用分别增强了17.2%和22.4%。同时,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存在共生关系,共培养后生物量可达4.27 g/L(干重),较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纯培养生物量分别提高6.0%和30.6%,且共生可使产酸增多,从而达到协同抑菌效果。对福氏痢疾杆菌黏附人结肠腺癌Caco-2细胞的研究表明,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能协同抑制福氏痢疾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Caco-2与混合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共孵育的组别,其福氏痢疾杆菌的相对黏附率分别降低了84.2%,81.2%和75.8%,相对应的Caco-2细胞的活力分别提高了22.9%,12.5%和11.5%。本研究首次发现两种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和酪酸梭菌具有共生关系,并且在体外能够协同抑制肠道致病菌福氏痢疾杆菌的生长和黏附,对于由福氏痢疾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诱导平贝母四倍体。方法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200、500、1 000、2 000 mg/L)秋水仙素和不同的诱导时间(12~72 h)处理平贝母愈伤组织。结果 离体培养条件下,平贝母激素自养型培养材料在秋水仙素诱导下得到四倍体,四倍体染色体4n=44,四倍体植株出现明显的多倍体特征。结论 500 mg/L秋水仙素处理24 h为最佳组合,可以诱导四倍体平贝母以平贝母子球做鉴定材料,获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以及KPC-2基因在克雷伯菌属中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两个阶段(2009~2010年和2012~2013年)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克雷伯菌属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CARB ChromID平板和改良Hodges试验检测碳青霉烯耐药表型,PCR检测细菌的KPC-2基因表达。质粒接合试验检测质粒传播性。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技术分别用于分析质粒和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第一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3株产酸克雷伯菌首先获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第二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7株肺炎克雷伯菌出现相同的获得性耐药。PCR显示10株细菌均携带KPC-2型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显示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的质粒可以传递到受体菌,且与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质粒具有同源性。ERIC-PCR结果显示7株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同源性。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KPC-2型碳青霉烯酶。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质粒,该质粒具有传递性且与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质粒相同。肺炎克雷伯菌中耐药株的传播形式为同一克隆传播,而在克雷伯菌属中不同菌种间耐药传播途径为同一质粒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对im黄体酮及紫外(UV)照射导致的黄褐斑小鼠模型的抗氧化与抗黄褐斑形成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C组、杭白菊组、当归组、丹参组共6组。采用im黄体酮及辅助UV照射方法建立黄褐斑小鼠模型。测定各组肝脏及皮肤组织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酪氨酸酶(TYR)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肝脏脂褐质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显著增强黄褐斑小鼠肝脏和皮肤中GSH-Px、SOD活性,降低MDA水平,抑制TYR增加,使黑素细胞(MC)生成减少,抑制黑色素合成,从而减轻皮肤色素沉着。结论 杭白菊、当归、丹参提取液有一定的防治黄褐斑的功效,其作用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TYR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以及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