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4,(4):12-17
美国大学休闲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凸显出专业培养目标的"通才"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谨性与应用性、课程体系的广博性与动态发展性、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的多元性与靶向性、课程实施的连贯性与实践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制度化等特征。提出以适应社会市场需求为定位,培养体育与休闲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拓宽休闲体育课程的覆盖面,体现课程体系建设的动态发展;加强休闲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专业设置上体现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成立第三方专门机构,制定适合我国特点的休闲体育专业审核制度等启示。  相似文献   

2.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余暇生活方式,在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帮助人们获得巨大的精神动力,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方面日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休闲伦理为视角,对休闲以及休闲体育的进行定位。多项论据证明,休闲体育早已驻足我国。与社会体育的抗争以及中产阶级力量的疲软等因素让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处于困境,通过借鉴发达国家休闲体育发展成功经验,找出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出路:一是走与时尚体育相结合之路;二是与社会体育的并存、融合。  相似文献   

3.
李丽 《四川体育科学》2009,(4):100-101,141
休闲体育是社会主体能动地摆脱必然走向自然的一种休闲方式。休闲的本质是和谐,休闲体育体现和谐价值,休闲体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休闲体育既要与全民健身、社区体育、民族体育和学校体育相结合,又要与时尚化运动、体育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分析现代社会需求高素质人才的特征以及休闲体育的教育社会学功能,认为高校休闲体育教育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出高校休闲体育与就业教育规划相结合的理念和构建休闲体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就业教育规划的科学性,提高体育的影响力,强化人们对体育功能、作用的深刻理解与理性认识将起到积极的促进。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一种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型“服务体育”。武术特有的社会功能,恰恰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由此对体育院校武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采用调查法、文献综述等方法,以武术教学改革为重点,提出了武术教学应以学校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模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生活化健身”理念的角度对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的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生活化健身”理念下的社会迫切需要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33所高校设置休闲体育专业,但现有的休闲体育专业建设还不尽人意。由此,提出了:适应社会对休闲体育人才需求,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的休闲体育专业师资队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共同培养休闲体育人才;组建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休闲是人类的共性。休闲不仅是健康人生活的需要,也是残疾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美国是世界上适应休闲体育开展最完善的国家,而我国的适应休闲体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为此,本文对美国适应休闲体育发展的政策支持、设施改进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我国适应休闲休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概括出美国适应休闲体育发展对我国的如下启示:法律上的支持与保障;完善休闲体育设施的建设;开展休闲体育产业中为特殊人群服务的专业培训;建立社区指导培训残疾人休闲体育的组织;营造适应休闲体育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相似文献   

8.
我国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对休闲与体育的联姻、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进行了阐述,进而分析了我国休闲体育应该向着民族化、娱乐化、产业化,以及休闲体育教育普及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休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本与现实相结合、逻辑与价值相结合、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马克思休闲观的实质及对我国休闲体育未来发展之影响.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体现在对“现实的人”及其生存样态的关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异化劳动的批判、对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无限憧憬中.马克思休闲思想中自由时间、生态思想、道德约定、自由全面发展为我国休闲体育未来发展提供了哲学前提、经济学制约、伦理限度及人本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袁明煜 《体育学刊》2013,20(1):33-37
我国对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区分不清,在学术界是各唱各调,在高校体育专业上是各自办学,这不利于休闲体育的发展.发达国家在休闲体育发展上重视休闲和休闲体育的研究、重视休闲教育和休闲体育的开展、重视发展休闲体育产业、重视培育发展休闲体育的中坚力量等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提出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出路:一是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并存发展,二是在融合过程中休闲体育取代社会体育.  相似文献   

11.
发展初期的中国运动休闲市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新 《体育学刊》2003,10(3):21-24
对我国起步初期的运动体闲市场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与论述,结合运动体闹市场的运行现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并提出培养、拓宽运动休闲市场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的休闲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休闲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结合实际从休闲体育概念界定出发,分析了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我国休闲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探讨其在普通高校中的发展,认为休闲运动在高校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休闲娱乐理论与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几年我国尝试发展体育俱乐部,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进入21世纪后,人类面对世界范围内休闲时代的来临,体育活动成为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我国已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修订,体育被列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体育俱乐部作为基层组织形式,将在休闲娱乐理论的指引下发展.将体育俱乐部视为休闲时代提供竞赛表演、促进健身参与等准公共产品服务的社会组织,对比参考国内外同类体育俱乐部的状况,提出了改进我国体育俱乐部的目标、任务和管理模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学术理念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社会学有关思想,探讨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的学术理念。阐述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宏观社会背景、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归纳出街道社区体育、小区体育、小城镇体育、学区体育和体育生活圈等我国当前较有代表性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指出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弱势人群等社会问题;并从构建和谐社区角度展望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和研究的热点;最后从社会学方法论角度指出了我国社区体育科研模式上存在的不足以及科研革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基因技术对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最新影响为切入点,在介绍科技与竞技体育互动发展的同时,对竞技体育领域中的技术理性问题进行评述,并强调在哲学的高度上建立符合中国体育事业现代化发展诉求的健康体育科技观和技术批判意识。“术道并举”的体育科技观体现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的科技化进程,加强同医学、科技界的合作,坚持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进行回顾,分析该体制的发展现状。认为目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对竞技体育管得过死,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政府投资,法规制度仍不完善,运动员的"体教结合"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分析该体制继续演进的国内外背景,指出:世界体坛形势变化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竞技体育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将呈社会化、多元化、法制化和学校化等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休闲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亲身参与。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当前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的现状作一梳理,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9.
何文多 《体育科技》2011,32(2):12-14
休闲体育在我国逐步普及的同时,“乡村游”以其回归自然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的参与。我国社会经济有向体验经济阶段过渡的趋向,鉴于休闲体育本质特性与“乡村游”非常一致,可考虑把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促进休闲体育活动深入人们的生活,还能促使新农村经济的壮大。  相似文献   

20.
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49  
运用文献资料法,就中外休闲体育的变化、限制因素、与健康的关系、行为的形成、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等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休闲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一是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休闲体育概念及理论体系:二是尚以休闲体育行为的描述为主,没有从人的生命周期角度探索体育休闲模式;三是尚未立足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对我国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体系进行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