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江南古典庭园建筑艺术是世界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也给中国江南古典庭园建筑艺术走向世界的园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中国江南古典庭园建筑艺术走向国际市场 ?我认为 ,首先要以人们追求现代生活的需求取舍传统的古典建筑艺术 ;并把现代的建筑融入古典的建筑艺术之中 ,所谓“古与今”的结合。为了使中国江南古典庭园建筑艺术和谐结合 ,就必须做创新工作。针对古典建筑“繁、多、杂”的传统特点 ,我认为首先是通过“拼装式”解决一个“繁”宇 ;其次 ;其次是通过“系列化”解决一个“多”字 ;再次是通…  相似文献   

2.
时下,最流行的建筑话语是“原创”;最时尚的建筑创作描叙是“感觉”;最另类的建筑创作活动叫“试验”。那么建筑是可以“原创”的吗?建筑是跟着“感觉”走的吗?建筑是可以“试验”的吗?如果是这样,2005年当代  相似文献   

3.
“建筑”所解答的究竟是什么问题?一个满足某种功能需求的简单构造是建筑吗?建筑是必要的吗?是否可以脱离建筑而建造?建筑能解决问题吗?古罗马的水渠、中世纪的顶盖市场和19世纪天才园艺师的水晶宫算得上是建筑吗?显然,当年设计建造它们的人肯定没有这么想过. 哲学家们(如黑格尔)把建筑称为“附属品”,就如同建筑只是依附于某种独立存在的物体上.20世纪20年代的勒·柯布西耶热情赞扬了工程师们建造的竖井和桥梁,认为建筑师不过是在混合或增加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的“附属”之物.到了60年代,塞德里克·普莱斯则宣扬“非平面”和“故意为之的冷漠”.  相似文献   

4.
储桂平  缪华昌 《建筑》2001,(12):10-13
“建筑之乡”是中国建筑企业中的一个特色群体。它的出现有特定背景和环境。支持“建筑之乡”发展和走强的因素在不断变化 ,如何跟上形势 ,与国际和国内知名大建筑企业竞争?如何提升“建筑之乡”的地位 ,以品牌立足市场?储桂平、缪华昌同志的文章给了我们较深入、客观的解析。  相似文献   

5.
徐振远 《建筑工人》2021,42(4):43-45
装饰装修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十项分部工程之一,是现行GB 50300-20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按照建筑工程专业性质、建筑部位划分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屋面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等10项分部工程之一.那么,现代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与传统建筑的“装饰”与“装修”有哪些区别?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相似文献   

6.
我并不认识罗新阳,但从华东电管局大楼似乎能认识一点他,所谓“文如其人”吧!其实也是想当然,这是一栋极有个性的建筑,就希望着一个有个性的建筑师。好像别的建筑都没有这“殊荣”——见了这怪样的建筑,谁都要来问一声为什么,从领导、专家到记者和群众。然而要想出个为什么不是容易的事,因为想抓住这个囫囵东西不好下手,便就捉着那物件身上突出的两个“把儿”——“为什么上面要挑出来?”“为什么顶上安了个架子?”为什么!为什么……不为什么?似乎是为了什么?终究还是为了些什么?问的人多了,那么也就应该有些什么,然而在设计中才有此一为。于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末,新艺术运动为现代建筑拉开了序幕。今天,当我们迎来又一个“世纪末”的时候,欧美杂志已评述起“后”后现代——解构主义。面对着风云变幻的世界建筑潮流,许多人在思考:世界建筑怎么回事?中国建筑怎么办?这正是由《世界建筑》杂志社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联合举办的《世界建筑与中国建筑学术研讨会》的中心议题。会议于1991年12月上旬在四川重庆召开,来自全国建筑院校和设计、研究单位的70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各个层次的研讨。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建筑,各种风格、各种形式纷至沓来,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一度带给人们短暂的惊喜,然而惊喜之后,人们又开始期待着少一些“快餐式建筑”,多一些“精品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给当代建筑师提出的新课题,是人们思想意识进步的表现,而创作出适应时代的好建筑也正是一名建筑师终其一生的目标。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前提须是:如何正确理解“精品建筑”? 首先,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下,一个好的建筑必须具备单体美,这不仅仅是对建筑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对建  相似文献   

9.
地球人都知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谁在掠夺地球?不是外星人,而是人类自身。 于是“绿色”两个字,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语”。于是中国“作东”,以绿色的名义搭建世界交流平台。 由多个国家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国际研讨会”暨“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与产品展览会“将于3月28日至30日在京举行。其目标是:打造一年一度具有权威性、前沿性、广泛性的智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国际盛会,推动中国建筑向智能舒适、节能生态、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届时将有近2000名来自国内外的智能与绿色建筑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该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创作的泉源在哪里?现在,建筑师们可以议一议了,在实践中人们也在试着干了。“风向”似乎也多起来了,模似西方建筑师,似乎是一个“好办法”,甚至从国外建筑杂志上抄些什么“大、厚檐口”、片片格格,或者也学着把建筑弄得“东凸西凹”……。一说现代化,是否就一定要请外国建筑师来设计摩天玻璃大楼呢?!  相似文献   

11.
动物园建筑     
设计一座动物园建筑并非易事.建筑师是应重现动物在自然中的栖息所,还是提出一个抽象或者现代主义的宣言?伦敦动物园企鹅池撼人心魄的混凝土双螺旋坡道属于后者.或者能否参考动物居住者身上的一些表征,形成诸如逶迤的蛇舍和硕大的象笼之类的设计?区分“人类居住的建筑”和“动物居住的建筑”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吗?“人类”的建筑有专门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与风格——古典主义、功能主义、地域主义、现代主义和反构成主义等,不一而足.而动物园建筑呢?动物们在大自然中的住所如何与人类的相比?对建筑师而言,仅仅去仿制掏空的树洞、岩穴、树枝编成的巢窠,还有蜂窝的几何形状以及螺壳完美的螺旋纹就够了吗?显而易见,动物建筑并不是房屋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2.
日本《GA》杂志曾辟栏讨论过“现代建筑向何处去”(Where Is Modern Architecture Going)专题,《建筑学报》曾连载过“美国建筑向何处去”的译文。对于变革时代的中国,也面临着“中国建筑向何处去”的课题! 1986年全国优秀建筑设计评选出西藏“拉萨饭店”,山东曲阜“阙里宾舍”和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三个一等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建筑设计(施工)的最高水平。但是,它们所提示的设计思路究竟有多宽?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是否还有其它创作途径?……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三中全会”以来,开放政策给我国建筑界带来了新气息,也带来了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潮,此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很多老百姓可能都有这样的感慨:“房价太高!”使许多人在“物美”与“价廉”之间难以找到最佳结合点,最终只能望价兴叹。 “鱼”与“熊掌”真的不能兼得吗?其实并非如此,经济适用住房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经济适用住房是指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所谓经济性是指住房价格相对市场而言,是适中的,能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而并非降低建筑标准。 国家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是运用市场机制的基本原  相似文献   

14.
浅论建筑“美”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建筑当成“崇高的艺术”的观点,曾被学院派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现代建筑的发展,已经在大多数情况下否定了这个观点。 但建筑是不是具有艺术性呢?对建筑艺术的“艺术”二字应作何具体理解?美和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去实现建筑的美或艺术呢?对于这些,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先谈美观的问题。美观就是好看,建筑的美观,是必须加以注意的。实际上,建筑美观  相似文献   

15.
建筑诗论     
一建筑与诗诗言志。建筑志也—创作者意志的坦露,故诗言建筑。建筑,是生活的交响诗。建筑的源本,是人,是生活,是无穷无尽的生活。五宠儿与娇子三建筑与戏剧诗论理。建筑理也—“四要素”融合而统一,②故诗论建筑。物质在运动,精神在凝聚,物质与精神的联姻,新的生命诞生了,这就是—物神的宠儿—建筑。诗抒情。建筑情也—天情地情人间情。故诗抒建筑。建筑,生活中的戏剧,还是戏剧中的生活?戏剧里多一点真实, 少一点表演;建筑里多一点自由, 少一点渲染。建筑美的高潮—真实而自由.时间在延续,空间在流动,时间和空间的婚配,新的生命诞生了,这就…  相似文献   

16.
在有关建筑民族形式的讨论中,时常听到“形似”、“神似”以及“形神兼备”等提法。而且,大凡一提到形神问题,势必都要搬出白石翁的那段“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名言。然而,究竟什么是“形”什么是“神”?“似”于什么?为何要“似”?终是不甚了了。为此,笔者想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探明一下“形”、“神”、“神似”的确切含义,以便在建筑如何继承传统问题上,不致无所适从。什么是“形”“形”的概念可以是指“形式”(form)或“形状”(shape)。不过一般提到“形式”或“形状”,往往是指客体本身。在审美活动中,客体是要由人来感知的,而不是孤立的  相似文献   

17.
一部《后现代建筑语言》,充满了对建筑“意味”(significant)与“意义”(meaning)的阐释。书中引述了柯布西埃对朗香教堂的解释:弯曲的墙垣是“可见的声学”,屋顶则是“蟹壳”。詹克斯还记载了人们关于悉尼歌剧院的解释比如:“凋谢的花蕾”、“乌龟交尾”、“砸扁的物体”、“修女的头巾”等等。而建筑师本人对它的解释则是“飞翔的鸟翼”、“白色的海贝”、“白帆”。由此可见,对同一座建筑可得到不同的解释。这样,对建筑的解释就具有了多义性。设计者和一般观众的解释往往并不一致。那么,这两类解释中哪类具有权威性?有没有终极的解释?解释的有效性如何?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希腊文  相似文献   

18.
时值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本期杂志以“建筑教育”主题献礼!编辑工作在认识论层面展开。建筑学专业的多触角决定了建筑教育多元定位的可能,如何认识和发掘这些可能?建筑教育作为学术生产和职业育成的重要环节,如何组织、管理、激励、创新、评价与发展?本期杂志有意取相对宏观视角,兼顾信息量与多样性,以期对建筑教育所涉及的学生、教师和建筑师都有所启发。主题文章首先以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基础调查信息  相似文献   

19.
  大岛正 《建筑师》2020,6(6):5-12
本文探讨了“什么是日本建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如何在国际背景中演变的?日本建筑是 否仅仅根据其建筑师和建造商的国籍身份、语言或种族来定义?日本建筑是否可以通过对日本地域的特殊性和日 本文化的独特感性来定义?换而言之,日本建筑是由其设计师和创作者,还是由它们所建造的土地来定义的?它 是一种可以超越国界的建筑风格吗?或者更简明地说,从古至今在日本本土建造的所有建筑物构成了日本建筑全 貌吗?日本建筑的形象,是否终究暧昧不明,只能是一种深藏在内里的暗默? ? ? 对于这些问题,确实给不出唯一的答案,但也许我们可以通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增多的表达和观点来一 窥究竟。这些表达和观点不仅来自日本本土,也包括来自海外的各种物理介质与精神感知。作为场所表达的世界 博览会以及各类展览、出版物、建筑作品等这些媒介和节点都清晰地勾勒出了日本建筑的思想、表现与变化不息。 ? ? 本文通过有关日本建筑的国际博览会、出版物和展览中的“初期认知”,建筑师中的“赋予影响和灵感的星座”, 日本、意大利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建筑与乌托邦”概念以及“当代轨迹”等主题,对日本建筑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传统·乡土·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传统建筑文化 1.三十年来的探索与争论 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围绕着传统建筑文化展开了探讨,那时的议题是:“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三十年后的今天,议题仍然是“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中国建筑创作”。一个题目,从少年议论到白头。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是否在谱写一曲没有休止符的乐章?三十年来的反复论证,令人不得不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它何以有如此的魅力? 传统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