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不同病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CT,MRI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34例不同病期结核性脑膜炎 ( TM)患者的头颅 CT、MRI及临床进行分析。2 7例头颅 CT检查 ,异常率为 66.7% ,8例头颅 MRI检查均异常。CT改变特点与 MRI基本一致 ,早期仅为脑池改变或轻度脑实质低密度影 ;中期则发展为脑水肿、脑积水改变 ;晚期可见脑实质低密度、混杂、高密度影及脑池受压、闭塞、粘连等。临床疗效近愈者影像学改变轻 ,疗效差者影像学改变重。认为影像学检查对 TM诊断、判断病情轻重及疗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脑膜炎87例临床及脑脊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几年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南京脑科医院8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脑脊液(CSF)变化、影像学改变及其转归。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特点多以头疼、发热及脑膜刺激症为主,缺乏典型结核中毒症状;87例患者头颅CT或MRI资料,其中38例检查有异常发现。87例患者中4例院内死亡,6例转外院。83例患者中,60例随访到,失访率27.7%。随访时间从1到4年,平均2 0.18年,10例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并发症,8例死亡,42例临床治愈。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转归和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其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进行动态观察,反复做腰穿脑脊液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非常重要,对高度怀疑结核性脑膜炎的可做诊断性抗结核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3.
结核性脑膜炎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 ,但由于防痨工作的广泛开展 ,这部分人的患病率逐年下降 ,而老年患者的发病率相对上升。本文收集了我院近年来诊治的 6 0岁以上结核性脑膜炎 16例 ,探讨其临床特点 ,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临床资料一、年龄 :6 0~ 6 9岁 13例 ,70~ 80岁 3例  相似文献   

4.
脑结核瘤的临床与CT.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脑结核瘤(tuberculoma)是颅内少见的炎性肉芽肿性病变,其诊断比较困难。本文报道我院自1992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18例脑结核瘤,对其临床和CT、MRI资料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8例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7~48岁,平均年龄24.1±4.6岁。病程7天~2年。有头痛症状14例,头痛伴呕吐者4例,癫痫发作13例,视力下降者3例,精神障碍者3例,意识障碍者2例,一侧动眼神经麻痹者1例,尿崩症1例,一侧肢体无力者2例,颈项强直和Kernig征阳性7例。病灶单发者2例,1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顶叶,均以颅内占位病变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脑结核瘤。多发者16例,其中9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同时合并肺结核者4例(2例为血行播散型)。未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者5例:2例曾患结核性脑膜炎,3例并发浸润型肺结核,1例并发颈淋巴结结核,1例并发腰椎结核。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基本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为基础寻找成人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点,并建立相应诊断规则.方法 实验对象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0年~2008连续住院的成人患者,包括10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及119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并分析其基本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可独立预测结核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诊断规则.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六项可独立预测结核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性别、神志改变、视听损害、脑脊液蛋白、脑脊液白细胞数及合并颅外结核.利用上述因素建立的诊断规则其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灵敏度为78.0%,特异度为95.2%,阳性预测价值92.9%,阴性预测价值84.4%.结论 基本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有助于帮助鉴别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可在实验室条件不够完善的广大基层医院应用.  相似文献   

6.
结核性脑膜炎(下称结脑)诊断缺乏特异性,很容易误诊误治,常可导致死亡。本文收集和分析本院自2000-01—2003-07间经CT、MRI诊断的33例结脑病人,着重探讨其CT、MRE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38例小脑梗死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38例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对该病有进一步认识.结果 小脑梗死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头颅CT、MRI检查有助早期诊断.结论 小脑梗死是神经科少见疾病,易漏诊,对疑诊小脑梗死的患者,应尽早行头颅MRI及CT检查.  相似文献   

8.
结核性脑膜炎86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年来住院初治结核性脑膜炎(TM)患者86例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脑脊液压力升高发生率82.1%,细胞计数升高发生率94.2%,糖降低发生率73.3%,氧化物降低率72.1%,蛋白升高率89.5%,脑CT异常率65.7%,胸部X线阳性率45.3%,误诊率高达29.1%;复发5例,占5.81%。20世纪80年代44例TM患者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等三联治疗;20世纪90年代以后42例TM患者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治疗,两组转归无明显差别(P=0.38),但前者总疗程为18~24个月,后者为12个月;84.9%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肺外结核感染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线索;早期正规抗结核治疗和激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婴幼儿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我院2004-01~2009-12收治的8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伴发热、头痛、呕吐,PPD试验可见阳性,脑脊液可见蛋白异常及糖含量异常,影像学检查部分患儿可见异常.结论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多发生于3岁以下婴幼儿;大部分患儿并有Ⅱ型肺结核.临床上可疑结核性脑膜炎患儿应及时作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其诊断.在婴幼儿患者中,即使并有脑水肿,其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结核性脑膜炎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及脑脊液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四年来住院初治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6例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脑脊液压力升高30例(180~280mmH2O,平均208.3±29.1mmH2O),发生率83%,白细胞计数升高36例,发生率100%,糖降低34例,发生率94%,氯化物降低34例,发生率94%,蛋白升高35例(1000~5000mg/L,平均2380±149.7mg/L),阳性率97%,脑CT异常8例,阳性率31%,表现为基底池渗出,脑积水,脑梗塞等,胸部平片提示肺结核21例,占62%。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47%,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肺外结核感染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990~1999年收治的65例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痊愈48例,后道症7例,死亡l0例;高龄、抗痨开始晚、脑脊液蛋白高于3g/L及并发脑神经损害和/或脑积水者,预后差。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年龄及有无并发症、脑脊液蛋白含量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资料和方法从1991年~1999年5月瑞金医院种经外科连续收治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以破裂出血为首发表现的前交通动脉瘤(AComAA)3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53岁。人院时Hunt&Hess分组1组5例.I组19例、2组8例、N组1例、V组2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内4天行头颅CT平扫,先后采用的有GE9800、GEadvantage和GEsynergy3种CT机,其中后2者为螺旋CT,采用10mm层厚扫描。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10天行脑血管造影术,采用GE数字减速影血管造影视(DSA),插管双侧颈总动脉和至少一例推动脉。诊断以脑血管造影为标…  相似文献   

13.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结核性脑膜炎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个月~73岁,平均29.7岁;其中7个月~14岁4例,>14~39岁24例,40~59岁26例,≥60岁6例。1.2诊断标准急性、亚急性或隐匿性起病的患者多伴有发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结核中毒症状;有结核病史或发现颅外病灶;具有呕吐或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临床表现;PPD试验阳性,脑脊液常规中白细胞增加,1×107~1×109/L,细胞分类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萄萄糖、氯化物含量降低;抗酸杆菌涂片、结核抗体、腺苷脱氨酶(ADA),PCR等可以出现阳性;头颅CT有特异性改变;抗结核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探讨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对18例CN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18例患者均经病原学确诊。大部分CNM患者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首诊误诊率为72%,其中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占69%。结论: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是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多种快速检测手段结合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38例小脑梗死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38例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对该病有进一步认识.结果 小脑梗死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硬化,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头颅CT、MRI检查有助早期诊断.结论 小脑梗死是神经科少见疾病,易漏诊,对疑诊小脑梗死的患者,应尽早行头颅MRI及CT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M)患者的脑脊液(CSF)变化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河南省传染病医院2005-06—2012-06收治的358例TM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包括CSF检查结果,对CSF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 358例TM患者中,颅内压升高226例,蛋白升高308例,核细胞数升高40例,葡萄糖含量降低297例,氯化物降低283例。结论 CSF检测有助于TM的确诊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和分析综合性医院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与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62例CNM及219例TBM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脑脊液细胞学(CSFC)、头颅影像学的特点。结果两种脑膜炎均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相对于TBM,CNM延误诊断时间更长、临床症状中癫痫出现比率(24.2%)、头颅影像学中脑膜强化出现比率(17.7%)较高,腰穿脑脊液(CSF)压力(268.7±67.6mmH_2O)、CSF单核细胞占比(21.0±17.5%)高,CSF白细胞计数(84.8±88.1×10~6/L)、CSF糖(1.9±1.4mmol·L~(-1))较低。结论两种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两者之间不易鉴别,容易误诊漏诊。临床上需综合判断,CSF瑞氏吉姆萨染色和改良抗酸染色有助于两者病原学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临床特点。方法 对10例有完整资料的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0例病例均为散发,无1例有家族史;(2)发病年龄跨度较大,最小25岁,最大73岁;(3)临床表现主要为锥体外系症状、癫痢、进行性痴呆等,亦可无临床表现,血清钙、磷均正常;(4)头颅CT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双侧基底节钙化,MRI诊断阳性率不高。结论 头颅CT检查对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无症状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减少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及致残率。方法 对48例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发病诱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患儿入院前有明确发病诱因及用药史,贫血及头颅CT阳性率均为100%,致残率极高。结论 头颅CT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该病致残率及死亡率极高,提高家长及医务工作者对该病的警惕性,强调特殊患儿实行维生素K预防注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头部CT及MR检查特点及在各病程分期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2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为脑脊液改良抗酸染色阳性的确诊患者。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47例,患者年龄在14~76岁之间,中位数年龄为37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CT及MRI影像学检查,其中28例同时行增强MRI扫描,分析其临床分期与影像学表现。结果 125例结脑患者中,Ⅰ期患者31例,Ⅱ期55例,Ⅲ期39例。影像学结果显示,最常见的表现依次是脑膜强化、脑积水、结核瘤等。随着患者临床分期的增加,CT及MRI对颅内病灶的敏感度提高。Ⅰ期患者主要表现为脑膜强化、基底池渗出;Ⅱ和Ⅲ期患者影像学表现多样,为脑积水、脑梗死、结核瘤、炎性病灶等表现。CT发现异常者41例,敏感度为33%,其中Ⅰ期为13%,Ⅱ期为33%,Ⅲ期为49%。MRI发现异常者为90例,敏感度为72%,其中Ⅰ期为48%,Ⅱ期为78%,Ⅲ期为82%。增强MRI发现异常为23例,敏感度为82%,并可发现头部CT和MRI平扫阴性的病变。结论头部影像学特别是MRI能清楚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的各种病理改变,敏感度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早期检查阳性率低、表现单一;中晚期检查阳性率高、表现多样。结合增强MRI可提高结核性脑膜炎检出率并为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