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弹性体和CaCO3复合改性POM。采用TPU为增韧剂,CaCO3为增强剂,研究了加工方法、组成比、填料用量、粒径及分散形态等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尤其是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步法制备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大大高于一步法;且纳米级CaCO3填充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其它粒径大小的填料;适量的弹性体及无机纳米填料的加入利于获得较好的增韧效果,当弹性体用量约为10%,CaCO3用量为3%时,与纯POM相比,冲击强度提高了3倍,弯曲模量与纯POM接近。  相似文献   

2.
衬氟阀门具有耐腐蚀、化学稳定性好、耐高低温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和化工等特殊工况下,阀门衬氟技术是推动衬氟阀门产业发展的关键。阀门衬氟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选用高性能氟塑料和采用合适的衬里工艺。综述了衬氟材料主要种类的特性,介绍了各种氟塑料改性方法,概括了当前各种衬氟工艺的特点,探讨了目前衬氟技术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开发新型耐腐蚀材料、探索多种填充相协同作用对氟塑料改性和改进氟塑料衬里工艺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 聚四氟乙烯(纯F_4)具有良好的自润滑性,但其耐摩,抗压性能差,还有不粘,冷流等缺点。于是,人们就用增强、复合方法使纯F_4进行改性成为自润滑轴承材料。如填充F_4就是以铜、玻纤、石墨等填料来增强纯F_4,用作轴承材料;氟塑料金属就是F_4与金属(铜、铅、钢)的复合轴承材料。我所近年来研制的聚四氟乙烯自润滑垫层(F_4垫层)是一种新型的、性能优异的自润滑轴承材料。它是以F_4钎维为基础的织物,用此织物作为轴承内衬(称为F_4纤维轴承)或用作导轨滑头等摩擦件表面贴层,以达到耐摩和自润滑的目的。它的巧妙结构充分发挥了F_4的自润滑性,克服了F_4的不粘性和冷流现象,保证了纤维轴承有相当高的抗压强度和耐摩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稀土偶联剂(DN-9311)对硫酸钙晶须(CSW)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采用母粒法将改性CSW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混合、吹膜。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和光电雾度仪,研究了DN-9311对CSW的改性效果以及改性CSW填充量对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CSW在复合薄膜中的填充质量分数为4%时,其撕裂强度和拉伸强度最大,分别较纯LLDPE薄膜增加了39.5%和42.5%,并且复合薄膜的雾度仍在20%以下,透光率只较纯LLDPE薄膜的透光率下降约1%。  相似文献   

5.
改性尼龙6工程塑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罗毅  肖勤莎 《中国塑料》1998,12(5):9-15
介绍了通过填充增强、添加助剂、与其它聚合物共混、共聚和分子复合方法改性尼龙6的开发现状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工程塑料应用》2015,(2):133-134
<正>公开号:CN104194232A公开日:2014-12-10申请人:沈阳北阳氟塑料有限公司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填充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材料通过在聚四氟乙烯粉体中加入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共混得到,将该填充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经过冷压、烧结、机械加工后获得密封圈。本发明提供的填充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具有优异的拉伸强度,良好的耐磨性能,利用该改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聚乳酸(PLA)的性能特点。从共混改性、填料填充改性、纳米复合改性、纤维增强改性等方面综述了PLA改性研究进展。通过改性,可改善PLA的结晶性、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冲击性等性能。并对PLA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指出随着复合改性技术的发展,PLA将会在医学材料、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一种聚丙烯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里印复合冷封型软塑包装材料;高光泽耐冲击填充改性聚丙烯及制法和应用;一种聚乙烯交联物及由其改性的聚丙烯组合物;一种用于生产大口径增强复合聚丙烯加筋管的组合物及其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9.
氟塑料-石墨板式换热器板片材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氟塑料-石墨板式换热器复合材料板片材质的选配,原材料的粒度、用量等对板材力学性能、导热性能、耐蚀性能的影响,以及增强材料的增强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氟塑料-石墨复合板材。  相似文献   

10.
氟塑料-石墨板式换热器板片材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戈文  刘刚 《化工机械》1996,23(6):15-19
通过对氟塑料-石墨板式换热器复合材料板片材质的选配,原材料的粒度、用量等对板材力学性能、导热性能、耐蚀性能的影响,以及增强材料的增强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氟塑料-石墨复合板材。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纳米二氧化锆增强丁腈橡胶(NBR)复合材料的分子模型,对比分析了外部填充、原位填充以及原位填充且经过偶联化处理三种形态的二氧化锆对NBR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从原子层面探讨了定子橡胶力学性能的内在增强机制。结果表明,相比于纯NBR,三种形态二氧化锆的引入均显著改善了NBR的力学性能。原位填充纳米二氧化锆的表面羟基与NBR形成氢键型偶极相互作用,表面活性偶联剂双-(3-三乙氧基硅烷丙基)四硫化物的加入进一步提供了与橡胶基质之间的化学桥接,从而大大提升了NBR基质的力学性能。与纯NBR体系相比,原位填充且经过偶联化处理的二氧化锆增强NBR的力学性能表现最佳,复合体系的杨氏模量、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均提升得最多。通过界面结合能、非键合能、均方位移和扩散系数的计算,验证了纳米二氧化锆的添加改善了定子橡胶力学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从聚合工艺、共混、合金化、填充、增强、复合的制备技术等方面,简要论述了今后工程塑料,特别是改性复合型工程塑料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降低热塑性塑料热膨胀系数的主要方法,按添加物的种类分为:一般颗粒材料填充改性、空心玻璃微珠填充改性、负热膨胀系数材料填充改性、稀土氧化物填充改性、高热稳定性材料填充改性、橡胶共混改性、多种材料混杂复合改性等.对未来降低热塑性塑料热膨胀系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高导热聚丙烯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石墨填充改性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流动性能、力学性能及其导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用热导率高、粒径小的石墨对聚丙烯进行填充改性,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当石墨质量百分含量为45%时,石墨/PP复合材料的热导率达到1.29W/(m·K),是纯聚丙烯树脂的6倍多;但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有所下降。同时发现热导率理论模型只能在低填充情况下适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首尼龙发展到今天,产品牌号已不计其数。再进一步开发全新产品难度很大,作为重要可行的途径,目前的发展动向是对已有产品进行改性、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应用领域,除阻燃、增强、复合填充、共聚或加入添加反应型助剂生产改性产品外,共混合金化仍是开发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以汽车内饰用聚丙烯为研究对象,通过共混改性研究了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及其两两复配形成的三种复合偶联剂对高岭土和硫酸钡进行的表面改性填充聚丙烯的性能。试验表明,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复配改性高岭土和硫酸钡填充聚丙烯(PP)能取得最优的综合性能,拉伸强度提升10.62%,断裂伸长率提升12.8%,弯曲强度提升4.95%,缺口冲击强度提升28.62%,熔体质量流动速率提升52.48%。通过正交试验对钛酸酯/铝酸酯复合偶联剂改性高岭土和硫酸钡填充PP进行了配方优化,同时发现高岭土能起到增强作用,硫酸钡对基体有增韧作用,且高岭土与硫酸钡在PP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硅烷偶联剂和钛酸酯偶联剂协同改性凹凸棒石,研究改性凹凸棒石填充三元乙丙橡胶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借助红外光谱以及交联密度和热分析,探讨改性凹凸棒石对复合橡胶的补强机理.结果表明:当偶联剂总添加量为凹凸棒石质量的4%,其中钛酸酯偶联剂为偶联剂总用量的45%时,填充复合橡胶的力学性能最好,与相同用量硅烷偶联剂改性凹凸棒石填充复合橡胶相比,其扯裂伸长率提高了47.78%,拉伸强度提高了27.87%,与钛酸酯改性凹凸棒石填充复合橡胶相比,其100%和300%变形时的定伸应力分别提高了72.49%和90.07%.交联密度和Fourier红外光谱分析证实:凹凸棒石表面接枝的有机官能团能促使复合橡胶网络交联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湿法超细重质碳酸钙复合改性技术及其在PP、PVC制品中填充对最终制品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活性轻质碳酸钙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湿法超细改性重质碳酸钙具有无机刚性粒子的增强增韧作用,其应用效果明显优于活性轻质碳酸钙。  相似文献   

19.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经尺寸分级后的硅酸钙表面进行改性,并对改性产物做了表征。利用改性后的硅酸钙对聚丙烯进行填充改性,考察了改性硅酸钙的填充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热性能及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偶联剂改性后的硅酸钙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一定范围内,改性硅酸钙可以提升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当填料用量为10%(质量分数)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最佳,比纯聚丙烯提高18%;分解温度由纯聚丙烯的408℃升至填充了20%(质量分数)硅酸钙的复合物的422℃,材料耐热性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20.
氟塑料橡胶复合密封圈实际是外层氟塑料,内层橡胶组合而成的新型密封圈。其密封圈的环截面有O形、矩形和正方形,或其它形状。然而用得最多还是O形圈。本文主要介绍氟塑料橡胶复合O形密封圈。 复合密封圈由两部分组成,外层氟塑料主要由含氟热塑性塑料为主,至于PTFE由于加工难度大,未能作为密封圈的材料,但笔者认为应有单位注力于研究开发PTFE复合密封的工作,因为是可望成功的产品,PTFE组成的复合密封不仅性能上优于其它氟塑料,其成本可有比较大的下降。所以是值得开发的新产品。 目前,国外已开发的氟塑料橡胶复合密封圈产品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