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玛纳斯河最小生态径流计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琪  刘建江  王均  魏萍 《干旱区地理》2005,28(3):292-294
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较高,常被称作是开发利用干旱区水资源的成功范例。通过国内外最小生态径流的各种计算方法,如最小连续30d平均流量法、7Q10法、Tennant法、环境功能设定法、水质目标约束法,利用玛纳斯河干流两个参证水文站的径流及水质资料对玛纳斯河最小生态径流进行计算,并对计算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军  周冬梅  张仁陟 《中国沙漠》2012,32(6):1779-1785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足迹法构建了黑河流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5个二级水资源账户,并利用水资源负载指数,研究了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水足迹和水资源负载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从2004年的16.36 hm2增加至2010年的24.40 hm2;总水资源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571.81 hm2减少至2010年的486.73 hm2;而水资源生态赤字从2004年的555.45 hm2下降至2010年的462.33 hm2;黑河流域水资源负载指数高,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小;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加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的水资源问题与节水对策   总被引:32,自引:14,他引:18  
谢继忠 《中国沙漠》2004,24(6):802-808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 也是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战略选择。文章通过对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 从强化政府的水资源调控功能, 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深化水资源产权制度改革, 努力探索水资源市场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 探索和完善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模式; 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发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 发展高新节水技术, 加强节水水利工程建设, 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控制污水排放, 防止水质污染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指的西北干旱区的范围,主要包括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和内陆流域、内蒙古及宁夏的部分地区。西北干旱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平原地区降水大都在180毫米以下,基本上不形成径流,而山区则是径流的形成地区。河川径流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开发大西北,首先要研究河川径流的数量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河川径流是一种动态资源,分析研究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及年内分配规律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斯坦水环境与水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取决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亚洲中部干旱区水资源有限,近年来河湖萎缩、生态环境系统退化,已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一哈萨克斯坦内按照水资源需求程度划分的八大流域作为研究区,在进行各个流域水质及水资源现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径流占比、人为影响程度以及水资源需求程度等3项指标分别对八大流域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并采用可变模糊优选模型评价哈萨克斯坦境内不同流域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对八大流域进行轻微、中等和显著等3个影响程度的等级划分。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锡尔河-咸海及伊希姆河流域水资源以及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处于显著水平,而且前者流域水质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乌拉尔河-里海流域的地表径流占比最高,但该区域因大量油气资源开发对水资源需求量非常高,处于危险等级。巴尔喀什湖-阿拉湖流域的用水需求处于临界程度,属于第三类(处于危重程度)。额尔齐斯河流域水储量最为丰富,但流域中游哈萨克斯坦境内矿产开发引起的水质污染严重。另外,近几十年来哈萨克斯坦地表径流变化分析表明,1965年以来年总径流量减少39.4 km3,其中跨境径流量减少23 km3,境内径流减少16.5 km3。近年虽然灌溉面积和工业活动减少,年均耗水量也有所减少,但是人口增长导致公共服务和生活等方面耗水量增加2.58 km3,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国利益和整个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共同商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特征与农业生产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河西内陆河流域是甘肃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农林牧生产潜力很大,干旱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该区水资源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发展关系的分析,并以两个典型灌区进行剖析,认为该区水资源相对数量不足,而径流年内分配与农业需水不相适应是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条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华北平原城市用水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本文重点分析了华北平原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及其与水资源利用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 ,城市用水快速增长 ,用水结构从生产、生活并重型向生产主导型转换 ;第二 ,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第三 ,城市用水结构存在明显 4种类型 ,即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低、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高、生活用水比重低—人均用水水平低、生活用水比重高—人均用水水平高四类城市 ,各类城市的未来用水需求趋势存在差异 ;第四 ,未来本地区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 ,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 ,建立更有效的城市用水机制和更广泛的区域供水网络将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贡小虎 《中国沙漠》1994,14(3):54-59
河西内陆河流域是甘肃的重要商品粮基地,农林牧生产潜力很大,干旱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该区水资源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发展关系的分析,并以两个典型灌区进行剖析,认为该区水资源相对数量不足,而径流年内分配与农业需水不相知是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五条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流域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比较分析塔里木河流域1990—2005年城市化水平、用水总量、产业结构、用水效益的变化过程,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效益、用水总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效益呈线性增长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塔里木河流域及各市用水效益都在不断提高;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约束作用,塔里木河流域的城市化水平与用水总量之间对数增长关系不明显;总结归纳了塔里木河流域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初级矛盾、扩张矛盾、适应矛盾、适应协调4个发展阶段特征。今后需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集约的水资源利用体系,调整水资源利用与城市发展关系由矛盾状态为适应协调状态,缓解水资源对城市化进程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水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目标规划和模糊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广东省水资源特点,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计算与综合评估模型.模型选取工业产值、人口、农灌面积和COD排放4个目标,以水资源供需平衡、部门用水限制等约束条件,计算了广东省高、中、低3种水资源承载力方案并与城市规划有关指标作了比较,量化反映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瓶颈作用;选择了水资源数量、水资源质量、可供水量、用水状况和社会经济5方面共20个评价指标,综合评估了21个市现状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表明各个市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性程度.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1.
介绍青海格尔木至诺木洪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针对以往水资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 ,用水量平衡的方法 ,讨论其未来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客观评价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在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考虑水量、水质、水生态3个要素,讨论分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从水资源承载负荷和承载能力2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实物量指标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各因素分别评价,采用“短板法”全面考虑各要素评价结果,进而得到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河北省为案例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最后结合资源承载状况和超载成因,提出了河北省水资源调控措施建议,以验证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内陆河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优化仿真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鲍超  方创琳 《中国沙漠》2006,26(6):1033-1040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当中,我国内陆河流域由于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错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传统的以满足水资源供需平衡为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已解决不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在内陆河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优化理论与机制分析的基础之上,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主模型,以投入产出模型、多目标决策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法等为辅助模型,通过主模型与辅助模型对接,建立了内陆河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双向优化仿真模型。该模型把水资源总量作为“总阀门”,并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优化生产用水结构,进而优化“三生”用水结构,通过“三生”用水结构的优化来确保用水总量不超过水资源承载力,以此反复循环,最终实现流域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双向优化。以我国典型的内陆河流域——黑河(干流)流域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应用与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协调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生态生产生活系统之间、用水结构产业结构系统之间的矛盾,可以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水的载体功能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配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水的载体功能的原理出发,分析了西北水资源的特征,探讨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水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当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已造成水资源的高负荷状态,资源开发利用若仍然保持现有的方式和结构,无疑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生态问题。基于此,分别提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高负荷的解决对策,以增加水的承载力,从而维持水的载体功能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水资源持续开发的理想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琴 《热带地理》1998,18(3):261-265
在论述广州市水资源开发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广州市水资源持续开发的理想模式-需水量零增长的极限模式,并对此模式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广州市水资源持续开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流域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摘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地区东部,大致在北纬37°07'-39°24',东经101°22'-104°04'之间。行政范围包括武威、古浪、民勤三县和金昌市的全部,天祝县的一部分,及肃南县的皇城区,山丹军马场的一部分。流域长300公里,流域面积41149平方公里。流域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由南向北可分为四个地形区:①祁连山山地,②走廊平原,③北山山地,④阿拉善高原。  相似文献   

17.
中天山山区大气总水汽量和云液水量的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使用QFW-1型双通道微波辐射计,于2002年盛夏(7月10日至8月5日)在天山山区乌鲁木齐河流域上风方的小渠子进行了大气积分水汽和云中积分液水量的遥感观测。观测表明;中天山山区盛夏的晴天平均大气水汽含量与目前公认的亚洲大气中的水汽含量相近;晴天的平均大气水汽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对降水云系的液态水含量及其变化遥感监测表明:云系降水具有先兆性;不同类型降水性云的降水临界值不同;云液水由0.5 mm开始上升到降水临界值的降水酝酿期的时间,可以作为天山山区人工增雨实施播云作业的重要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18.
区域水资源压力指数与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81,自引:2,他引:79  
本文讨论和分析水资源安全的含义、水资源压力指数和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建立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水资源安全指"以可承受的价格获取足够安全的水"。国际上常用人均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两个指标反映人类对水及水相关生态的压力。但由于水资源安全是很综合的概念,包含很丰富的内涵,单用一两个水资源压力指标难以反映其内容,因此有必要建立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沿海港址资源综合评价及其地域组合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港址资源是海洋空间资源的一种,是港口开发的物质基础。文中从岸线类型、数量、质量、区域体系、利用状况等方面对辽宁省沿海港址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在系统阐述港址地域组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辽宁省沿海港址资源划分为黄海北部、辽东半岛南端、辽东湾顶部、辽东湾西部 4个地域组合区,旨在从地域综合的角度为辽宁省沿海港址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勤县2000-2009年来水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勤县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水资源生态环境压力是指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以维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而对水资源造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压力,简称水资源压力。通过从人口、经济和生态3个方面选取多个指标建立水资源压力指数,对民勤近10 a来水资源压力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民勤水资源压力较高,属于重度缺水,人口和经济发展挤占生态需水,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多年来通过采取节水、调水、分水等措施,水资源压力指数由2000年的0.627降到2009年0.329,虽然水资源压力有所减缓,但地下水超采和生态环境缺水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仍未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