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P21蛋白表达和p21基因改变的意义.方法32例胃癌石蜡标本,其中乳头状腺癌6例,管状腺癌9例,粘液腺癌8例,低分化腺癌7例,未分化癌2例,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标本23例,32例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作对照.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21蛋白表达,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检测p21基因改变.参照文献确定p21蛋白表达的阳性标准及SSCCP检测p21基因异常标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织P21蛋白表达阳性率56.3%(18/32),其中管状腺癌77.8%(7/9),乳头状腺癌83.3%(5/6),粘液腺癌37.5%(3/8),低分化腺癌42.9%(3/7),未分化癌0%(0/2),存在淋巴结转移组为43.5%(10/23),无淋巴结转移组为88.9%(8/9),癌旁组织为90.6%(29/32).P21蛋白表达阳性率胃癌组织较癌旁组织明显降低(P<0.05),与胃癌伴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不同病理类型间未见差异显著(P>0.05).PCR-SSCR分析18.8%(6/32)胃癌组织存在p21基因改变.结论p21基因以异常表达及基因改变的方式参与胃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4451例消化道癌作病理学分析,提供基本资料.方洁对本院1983/1997间手术和检查并经病理诊断为消化道癌的所有病例作统计学分析,并按癌发部位将青(<30岁)、壮(30岁~40岁)、中老(40岁~70岁)、高年(>70岁)组作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男女之比约2:1;年龄7岁~87岁,平均61岁;各(青~高)年龄组占3.5%,9.5%,70%,17%;食管、贲门胃、小肠、大肠各占17.1%,50.7%,0.6%,31.6%;中老年组及高年组的食管高、低分化型鳞癌、大肠高、低分化型腺癌、粘液腺癌、乳头状腺癌均较青、壮年组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1,P<0.05).贲门部及胃病理类型相近,均以腺癌为极多,腺鳞癌及鳞癌罕见.贲门胃部低分化腺癌(占同部位79%)和印戒细胞癌(占所有同类型90%)的发生率高;其转移及残胃癌复发率(11%,8%),恶性度较高和预后差.癌前病变687例,与所有癌比为1:6.5;早期癌193例,占总数4.3%.结论普及筛查(如钡气造影、肛门指诊、内镜+活检等)和及时的病理学确诊有助于诊治,尤其是对青壮年人消化道癌和早期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手术后复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随访与病史回顾的方法研究了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后复发的可能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本组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42岁~68岁,肿块距肛门齿状线7cm~5cm者12例(66.7%),5cm以下者6例(33.3%).采用Miles手术12例(66.7%),保留肛门者6例(33.3%);腺癌11例,乳头状腺癌2例,粘液腺癌5例.结果本组跟踪随访5a,保留肛门者6例均因术后癌肿局部复发、转移,2a内死亡,而Miles手术组2a生存率明显高于保留肛门组.结论复发原因:①术者为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勉强保留肛门致手术切除范围不够;②癌肿距肛缘大近;③溃疡型或浸润型直肠癌,组织学类型多为低分化腺癌;④手术前后未进行化疗。放疗等.预防复发的措施:①术后3mo~6mo内及时随访,重视下消化道症状及大便性状改变可提高复发的早期诊断率;②手术务求彻底根治;③术中无瘤操作;④术前、术后包括化疗、放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青年人胃癌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对青年人胃癌早期诊断方法和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内镜和手术病理确诊的35岁以下青年人胃癌39例,占同期收治胃癌572例的6.8%,其中男14例,女25例,男:女为1:1.79;30岁以下27例31岁~35岁12例.从首发症状到确诊14d~3a,平均7.5mo临床表现上腹痛34例(87.2%),消瘦31例(79.5%),纳减30例(76.9%),上消化道出血28例(7.8%),贫血28例(71.8%),上腹部包块7例(17.9%),左锁上淋巴结肿大6例(15.4%),腹水5例(12.8%).通过对本组病例的内镜及超声诊断、病理资料、手术后随访结果,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本地区青年人胃癌并不罕见,与同期胃癌总数比较占6.8%,与文献报道大致相近,女性多于男性,提示本病可能与雌激素有关.病理类型以胃窦癌为主(76.7%),低分化腺癌24例(64.5%).青年人胃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漏诊和误诊,本组早期癌2例(5.1%),进展期癌37例(94.9%);经内镜确诊31例,确诊率86.1%,胃肠钡餐造影诊断率66.7%(14/21),B超检查发现率64.7%(11/17),本组手术切除率60%(20/35),5a生存率6.9%(2/29).结论本病早期诊断的关键是包括提高内镜诊断水平及应用多元检测、综合判断方法,提高青年人胃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PCNA的表达.方法60例胃癌切除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CNA.39岁以下青年组30例,70岁以上老年组30例以WHO组织分类,青年组高分化腺癌5例,未分化癌15例,粘液癌2例,印戒细胞癌8例,老年组高分化腺癌20例,分化癌6例,粘液癌4例,未见印戒细胞癌.结果PCNA阳性率青年组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分别为28.90%±22.59%与23.40%±24.08%,老年组分别为28.32%±15.48%与26.02%±14.71%,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青年组粘膜固有层内,分化型腺癌PCNA明显高于未分化癌;印戒细胞癌PCNA明显低于分化型癌,也低于未分化癌,以上P值均<0.05.老年组在癌的浸润部位乳头状腺癌PCNA阳性率显著高于管状腺癌(P<0.05),亦高于青年组的未分化癌(P<0.05).两组合并后,印戒细胞癌PCNA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癌.从整体上看,粘膜固有层PCNA阳性率比粘膜下层高,分化型腺癌比未分化型腺癌高,但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胃癌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PCNA阳性率青年组与老年组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②印戒细胞癌PCNA明显低于分化型癌,也低于未分化癌.③不管胃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如何,不同区域PCNA数量和分布是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胃癌前期病变566例随访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胃镜活检病理对比方法对566例胃癌前期病变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表明这些病变均有一定的可逆转性,伴有两种或以上的病变组癌变率较高,癌变多发生在随访5年以上。共检出胃癌18例(3.2%),其中早期胃癌8例,均为腺癌,占同期检出胃癌的44.4%,比门诊早期胃癌检出率高6.2倍。此法简便实用,是发现早癌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7.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1例大肠癌患者和20树结肠炎患者血清CEA、CA19-9、SF含量。结果显示:大肠癌三项标记物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三项指标中除CEA在A_2期较高外,基本符合病理进展程度越深,肿瘤标记物检出率越高的特点。组织学分类中CEA阳性率粘液腺癌>乳头状腺癌,CA19-9粘液腺癌>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SF则管状腺癌明显>乳头状腺癌(P<0.05)。三项标记物联合检测时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为90.2%、75.0%、85.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GC)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法本文对1968-08/1998-05经手术治疗的240例胃癌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钡餐检查、纤维内镜检查和病理学诊断.手术方法计有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姑息性手术、仅限于剖腹探查和切取活检.结果临床症状最多的是胃部不适、上腹疼痛、消瘦和食欲不振,体征最多的是上腹压痛.在化验检查中,34.5%血红蛋白过低、粪潜血阳性者居多(56.2%)、血型分布中以A型居多(34.6%).纤维内镜的诊断符合率(92.0%)高于钡餐检查(83.6%),差异无显著性(x2=3.40,P>0.05).病变部位分布于鲁窦者最多(55.4%),在胃癌分期中早期胃癌仅有6例(2.5%)绝大多数为进展期.手术切除率为85.5%(206/240),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63.6%(131/206),姑息性切除率为36.4%(75/206).治疗结果:近期治愈120例(50.0%),好转或有效78例(32.5%),无效29例(12.1%),恶化8例(3.3%),死亡5例(2.1%),治愈好转率为82.5%结论在胃癌的检查中,纤维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在胃癌的治疗中,手术治疗的治愈好转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目的:为了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肠化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胃癌高发区1333例普查人群的胃活检组织和30例胃癌手术标本病理切片做Warthin-starry染色,对慢性萎缩胃炎伴肠化生、慢性浅表胃炎伴肠化生、癌旁肠化生用粘液组化方法染色分型。结果:Hp感染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高度相关,与胃溃疡、慢性浅表活动性胃炎、早期胃癌显著相关,与单纯萎缩性胃炎、萎缩胃炎伴肠化生、胃增生性息肉亦相关(P均<0.05);进展期胃癌的Hp感染率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型胃癌中以腺癌Hp检出率高(75.4%),与粘液细胞癌Hp检出率(30%)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各型肠化生之间的Hp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胃癌是消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复杂、虽然手术、放疗、化疗、中药各自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单一治疗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笔者1985年1月~1995年1月对52例胃癌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2例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34~79岁、根据文献[1】,其中B期18例,且期20例,N期14例。按Karnofsky患者活动状况分级标准[‘],达到80%者占56%,70%者占35%,近于60%者占9%。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较多(25例),其次为腺癌2例,管状腺癌14例,印戒细胞癌4例,粘液腺癌2例,混合…  相似文献   

11.
分析209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现象,认为40~49岁为早期胃癌好发的年龄段;浅表凹陷型(Ⅱc型)为代表类型,组织学类型中管状腺癌虽占优势,但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已显示出上升趋势;讨论不同检诊手段对早期胃癌发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早期胃癌85例临床及内镜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85例老年人早期胃癌的临床及内镜资料,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将我院1989年-1999年经内镜诊断早期胃癌85例,从性别、临床特点、病理分型、病灶大小、内镜下分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早期胃癌男性68例,女性17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69.5岁。临床多见不规则的上腹隐痛、饱胀、食欲减退、吞咽不适、消瘦、黑便等非特异性症状。病变部位:胃窦癌36例;胃体癌16例;胃角癌18例;胃底癌5例;贲门癌10例。内镜下分型:Ⅰ型1例,Ⅱa型7例,Ⅱb型4例,Ⅱc型49例,Ⅱc+Ⅲ型3例;Ⅱa Ⅱc型18例,Ⅱc+Ⅱa型3例。结果凹陷型最多,平坦型较少见。病灶大小:小于5毫米的微小胃癌10例;5-10毫米25例;11-20毫米35例;大于20毫米15例。病理类型: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灶性癌变14例;高分化腺癌10例;中分化腺癌38例;低分化腺癌12例;粘液腺癌11例。结论:(1)对临床上不规则的中上腹痛、腹胀、乏力、纳差或首发黑便或大便隐血阳性、吞咽不适等症状的患应予做胃镜检查,以排除早癌可能,尤其是有胃癌疾病的老年人应扩大内镜检查指征,以提高老年人早癌的检出率。(2)要重视对癌前病变的定期随访和检测,尤其对胃息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伴不同程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应列为高危人群,进行定期密切随访。(3)提高对早期胃癌内镜下分型的认识与鉴别水平,同时强调内镜下对可疑病灶有多点、多次取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粘蛋白MUC2在胃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20例胃炎肠化生组织及49例胃癌组织中MUC2的表达。结果MUC2在正常胃粘膜中没有表达,MUC2在胃炎肠化生粘膜中的表达率为85%,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73.5%,肠化生粘膜和胃癌组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MUC2与胃癌的病理组织分型密切相关,高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81.0%,52.6%、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粘膜腺癌的强阳性表达率为77.8%,与另外两种组织学分型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MUC2是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子。MUC2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的胃癌中表达不同,粘液腺癌中表达最强。  相似文献   

14.
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共5例,全部为手术切除后复发癌,其中食管癌、贲门癌、胃癌术后复发者分别为20,17,14例;男女之比为4:1,年龄42岁~77岁,中位年龄:男56岁,女61岁;2a内复发者占88%,3a以上复发者占12%;主要临床表现:进食及水困难有梗噎感,纳差,食物反流,呕吐/呕血,腹或胸背部痛,黑便,乏力消瘦,贫血等;内镇所见:隆起为主型13例,溃疡凹陷型14例,狭窄型24例,癌灶最小者为0.4cm×0.6cm×1cm,最大者为7cm×10cm×1cm;病理组织学所见与术前完全一致,分化差者主要是:低分化腺癌、低分化鳞癌、粘液细胞癌及1例肉…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有上消化道症状而作内镜检查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以了解云南江川地区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炎、溃疡及胃癌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在内镜直视下取材,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在胃窦部大弯侧幽门前1cm~3cm,胃溃疡、胃癌分别在溃疡及癌肿边缘取材标本1~2块.将活检取材标本置入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Hp感染快速诊断试剂盒(HpVT,SQ-H102)孔内,阳性病例5min内呈红色,简称(尿素酶试验).结果1022例中,Hp阳性者639例,占62.5%,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66.5%(381/57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26%(18/69);胃溃疡(GU)51.9%(42/81);十二指肠溃疡(DU)68.4%(195/285);胃癌(GCa)33.3%.(3/9).病种不同,Hp阳性率亦略有差异.不同年龄组Hp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组与国内其他报道相比较要比他们的阳性率低,可能与云贵高原气候;人群居住分散;人们常年吃生大蒜等因素有关.亦可能与本组仅作尿素酶检查有关要提高Hp感染阳性率的检测水平,现急需有简便、敏感性强,价廉的检测方法,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DGC)的内镜和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其在内镜下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62例完整的早期胃癌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胃癌内镜下分布以胃窦为主,本组占46.77%(29/62)。病变分型以Ⅱc为主,本组占40.32%(25/62)。病变浸润深度:粘膜内癌占56.45%,粘膜下癌占43.55%。组织学分型以中分化腺癌占多数(51.61%);粘膜内癌多为隆起型和表浅型(Ⅰ、Ⅱa、Ⅱc),粘膜下癌中以凹陷型为多(Ⅱc及Ⅲ);粘膜下癌胃周围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粘膜内癌。结论内镜检查结合病理学分析对早期胃癌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胃癌细胞DNA含量肿瘤相关抗原及其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异质性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和抗SSEA1,抗胃癌单抗MG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35例胃癌和10例正常胃粘膜进行了DNA含量和SSEA1,MG7抗原表达的研究.结果正常胃粘膜细胞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的DNA相对含量分别为1160±0207,2176±0703,2214±0663,2206±0602,1196±0279和1665±0491,其中正常胃粘膜958%细胞为2C细胞,而胃癌常见>8C,>12C细胞,在直方图上分布弥散;同一类型的不同病例间,同一病例切片的不同部位呈明显的异质性,但印戒细胞癌的DNA含量接近正常.大部分胃癌标本中可检出SSEA1和MG7Ag,但分布及染色程度呈明显的不均质性.SSEA1,MG7Ag的表达与DNA含量无明显关系.结论DNA含量和SSEA1,MG7的表达是互相独立的,均与肿瘤的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早期食管癌、贲门癌检出率.方法内镜检出食管癌2148例,其中早期癌104例,占0.48%.镜下分为充血型7例,糜烂型38例,斑块型23例,乳头状型36例.检出贲门癌2197例,其中早期癌81例,占0.37%.镜下分为隐伏型8例,隆起型11例,糜烂型44例,凹陷型18例.早期食管癌镜下均为单癌灶.癌灶分布颈段2例,上段18例,中段58例,下段26例.早期贲门癌发生贲门前侧壁22例,小弯侧壁50例,胃底贲门9例,发病部位与进展期癌相近.早期食管癌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68例,鳞状细胞癌35例,早期贲门癌为腺癌28例,低分化腺癌22例,高分化腺癌2例,印戒细胞癌3例,管状细胞癌8例,粘液细胞癌13例,乳头状腺癌5例.病理类型与进展期癌相近.结果食管早期癌以青中年组检出率相对较高,镜下分型以乳头状型多见,早期贲门癌以中年级检出率相对提高.镜下分型以糜烂型多见.本组病例早期癌检出率低于文献报道水平与群众缺乏防癌治癌知识有关,症状轻微时不重视诊治,症状明显时已是进展期癌.为提高早期癌检出率,笔者认为:①必须向群众宣传防癌治疗癌知识,使提高对癌瘤的警惕性,及早诊治.②必须重视早期癌的症状,及时检查.③放宽内镜检查的适应证,吞咽时轻微梗阻,食管内疼痛或异物感,胸骨后疼痛、饱胀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小肠肿瘤容易误诊的原因,以提高对小肠肿瘤的诊断率.方法我院7a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31例,其中术前误诊19例,误诊率达61.2%.术前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DU)4例,幽门不全梗阻5例,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4例,低位胆道梗阻2例,肠梗阻2例,卵巢肿物2例.年龄以50岁~70岁发病率高(12/19)占63%.临床表现以腹痛,消瘦,腹胀,呕吐,黑便,贫血为主,病程1wk~20a.结果手术中所见肿瘤部位:十二指肠11例(球部2例,降部8例,水平部1例);空肠2例,回肠6例.肿瘤的性质:良性3例(平滑肌瘤2例,乳头状腺癌1例);恶性16例(腺癌10例,平滑肌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恶性血管外皮瘤1例,乳头状腺瘤恶变1例).单发病灶15例,多发灶4例(肺鳞癌伴小肠乳头状腺癌恶变1例,结肠癌伴十二指肠降部腺癌,回肠腺癌各1例,降结肠腺瘤伴回肠癌1例).结论小肠肿瘤虽发病率不高,仅容易误诊,尤其是早期诊断更为困难。为防止误诊,提高诊断率,应对可疑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人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胃癌与GSTπ之间的关系。方法: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GSTπ在58例胃癌、25例胃粘膜肠上皮化生、28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39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和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GSTπ表达阳性率依次为776%(45/58)、760%(19/25)和893%(25/28),而正常胃粘膜组织仅103%(4/39)呈微弱阳性。在胃癌标本中,高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阳性率依次为833%(10/12)、893%(25/28)、667%(6/9)、250%(1/4)和600%(3/5)。可见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粘膜高(P<001);分化较好的腺癌高于分化较差的腺癌。结论:GSTπ有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STπ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