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度副词"不胜"来自状中短语"不胜",词汇化演变机制为:节奏的双音化、紧临语境的取消分界和重新分析,此过程也伴随着语法化,只能修饰心理动词或形容词时"不胜"才确定程度副词的性质,其间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副词的"早晚"的意义属于语法层面的意义."早晚"产生任指语法意义的原因.关于词汇化与构词."早晚"的词汇化过程."早晚"的词汇化条件.概念整合与任指意义的产生."早晚"的整合度.  相似文献   

3.
"一族"是个类后缀。类后缀"一族"在发展中存在着逆向语法化现象。"一族"逆向语法化的过程是由类后缀独立为词,再由词发展为短语。"一族"的逆向语法化是由于语言内部动因所致,并以适合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形式和语义为条件。  相似文献   

4.
"充其量"由短语到副词,经历了四个阶段:魏晋六朝始发、宋代发展、明清壮大、民国至今鼎盛。语法属性由短语到副词,意义由实到虚,在书面语基础上向口语拓展,由中性衍生出贬义,历经词汇化和语法化,至现代汉语成为一个通过客观假设最大化折射出"轻视、不以为然"等主观最小化的三音节极量副词。语言的主观性、结构自身特点、人们的组块心理、隐喻心理等认知因素都是诱发主观向量副词"充其量"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日益”由状中结构“日+益”词汇化而成.“日益”结构在先秦就已大量使用,其中“日”是副词,意思是“逐日”,用来修饰谓语中心词“益”,“益”的意思是“增加”.战国末期“日+益”结构开始出现词汇化的端倪,历经汉魏、唐宋的进一步发展,到近代其词汇化过程彻底完成,现代汉语中的“日益”完全是一个副词.导致“日益”词汇化的因素一是“日益”自有的语义语法基础,二是语法功能的类同感染,三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大趋势的影响,四是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双音化"指非双音节词语转化为双音词的过程,既包括单音词演变为双音词,也包括多音节词语缩略成双音词。双音化是汉语语法及词汇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也对语言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关于双音化的研究很多,近年来又有不少新的进展,本文主要总结归纳近年来人们在双音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两个方面一些新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7.
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个表时间的副词"再来",义为"以后".本文对这个方言 词的来源进行考察,认为它有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并对它没有进入通语的主要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词汇化)开始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经过历代的发展,到元、明、清以后完全取代"宁"的地位."宁可、宁愿、宁肯"的语法化主要受汉语双音化类推的影响,同时受句法位置和语义侧重的影响,在语法化过程中,"可、愿、肯"的语义受到很大磨损,但它们的语义仍有一定残留,这是造成"宁可、宁愿、宁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词汇化、语法化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上都是一个连续、动态的发展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涉及到词汇化的内部层次和语法化的先后进程.针对"再说"及一组相关形式(包括语法词、固化短语、照应模式等)的调查说明:"再说"经历了词汇化、语法化交叠发生,词化后继续语法化的发展历程;成为词汇词是"再说"词汇化的终点,但并不是它语法化的终点.  相似文献   

11.
"一旦"最初用为数量短语,意思是"一个早晨或一天"。先秦时词汇化为"短时、顷刻"义时间名词,两汉时语法化为兼表情状的时间副词,意思是"忽然、一下子",魏晋南北朝时又进一步虚化为具有连接功能的时间副词,义近"如果、假如",并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整体转指部分的认知转喻机制是促使"一旦"发生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认知隐喻、语义虚化、主观性强化、句法环境扩展是促使"一旦"发生语法化的主要动因。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中关于"一旦"或副词或连词或副连兼类词的争议,"一旦"或表未然或表已然的分歧,都可在历时分析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X于”结构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X于"结构的成员既包括动词、副词等典型的词,又有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短语词。从历时发展轨迹来看,"X于"经历了介词"于"的衰落、复音词"X单音节于"的兴起与进一步虚化、"X非单音节于"向词靠拢和"于"零形化的语法化过程。词语双音化趋势、语义系统变动、介词短语位置前移以及重新分析和类推等因素都是"X于"结构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通过语料分析,探析副词"偏"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认为副词"偏"的语法化是以词义变化为基础,同时受到认知变化、句法位置、语义预设、主观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最”类极性程度副词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四个最典型的极性程度副词"最、顶、极、至",着力从历时角度来勾勒它们的虚化过程,从而理清极性程度副词语法化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极性程度副词语法化的一般机制,同时也为分析极性程度副词之间的内部差异奠定基础。通过分析两组极性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推知,极性程度副词的来源不外乎是名词和动词,极性程度副词"最1"和"至"是来源于动词,"顶1"和"极"则来源于名词。在虚化机制上,极性程度副词一般都是在"泛化"、"隐喻"以及"相邻句位"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在完全演化为程度副词之后,它们的语法化并未就此停滞,而是一直在继续进行,表现为语素化、主观化、可补化和双音化。  相似文献   

15.
语法化是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句法分布的泛化。视觉动词"见"在先秦时期语义稳定且义项丰富,并衍生出了助动词、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对先秦文献中动词、助动词、副词"见"的语义语法分析,可以对其语法化的路径进行拟测。  相似文献   

16.
泰语词汇双音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语固有词多数为单音节,由于外来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巴利语、梵语在泰语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原本单音化的泰语走上双音化、多音化的道路。泰语词汇的双音化现象符合汉藏语系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从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考虑,泰语词汇的内部因素发展是自然规律,外部因素外来语的影响是一个催化剂,二者共同推动了泰语双音词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向双音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N(名词)”比较容易发生词汇化和语法化。“一概”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容器和内容没有凸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凸显的是内容间的“一样,相同”,“一概”的词汇化和语法化都在唐代发生,词汇化只是为语法化提供了一个过渡,所以词汇化的用法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凸显的是容器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概”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化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现已不再仅从形式结构方面来研究语法化,而是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方面,从一种综合的角度对语法化进行考察.但是这类研究中对语法化的认知过程及运作机制触及得十分有限,也不成系统.语法化和范畴化密不可分,从认知本质上讲就是一种重新范畴化的过程,是对词汇项等进行的重新范畴化.这种重新范畴化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再经过突显、隐喻、概念整合等过程.在重新范畴化结束后,词汇项本身的意义经自动化形成了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好歹"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好"和"歹"通过经常连用而逐步凝固成词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好歹"可分为名词和副词两类.名词"好歹"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其中一个成分语义的失落,形成偏义复合词;另一条则是通过转喻,代指事件或情况的结果.其中后者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前者.副词"好歹"既可表时间,也可表语气.从认知角度看,概念结构的隐喻是时间副词"好歹"产生的根本机制,而转喻则是语气副词"好歹"形成的内在动因.语气副词"好歹"的主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歹"出现的语言环境有了变化,二是"好歹"的句法位置变得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20.
湖南茶陵方言"叽"尾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陵方言中的"叽"尾词极为丰富,属于词干加词后缀构成的一类新词,分别可作为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词尾,具有成词及修饰等语法作用和附加性的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