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产程中通过改变产妇体位矫正枕后位及枕横位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取诊断为枕后位及枕横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研究组产妇实施特殊体位护理以纠正胎位;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结果研究组在缩短产程、提高自产率、降低手术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胎儿及新生儿的窒息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采取特殊体位对纠正枕后位及枕横位是有效的,可降低手术产率,提高产科的分娩质量,且方法简单,易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产程中通过改变产妇体位矫正枕后位及枕横位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取诊断为枕后位及枕横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研究组产妇实施特殊体位护理以纠正胎位;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结果研究组在缩短产程、提高自产率、降低手术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胎儿及新生儿的窒息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采取特殊体位对纠正枕后位及枕横位是有效的,可降低手术产率,提高产科的分娩质量,且方法简单,易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44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手法旋转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手法旋转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效果,对我院1999年1月至12月44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采取手法旋转。结果显示;44例中转至枕前位43例,失败1例,成功率为97.72%。说明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适时采用手法旋转,不仅可以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降低剖宫产率,阴道手术助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而且操作简单,见效快,成功率高,是处理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罗庆平  罗容戎 《护理研究》2012,26(11):1021-1023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也是剖宫产和阴道手术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产程中纠正枕横位、枕后位日益受到产科工作者的重视.为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孕妇自然分娩率、保证产科质量,同时又减少对孕妇的医疗干预,笔者对2010年4月-2011年3月我科发生的73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严密观察产程,采用自由体位管理,无产程异常时不进行医疗处置,不过早行徒手转胎位,46例(63.01%)在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自然转为枕前位自然分娩;在有产程异常时进行医疗处理,活跃晚期异常产程时及第二产程20min后行徒手旋转胎头转正胎位,使阴道分娩数达到64例(87.67%),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正确处理产程可降低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剖宫产率,对母子有利。方法本文通过对166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产程处理及母儿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多数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经试产,人工破膜,催产素静脉滴注,徒手旋转胎位,可使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转化顺产。结论此法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6.
杨玉英  路江松 《临床医学》2012,32(11):90-91
目的探讨侧卧位徒手旋转法纠正胎儿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00例产程进入活跃晚期呈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经行侧卧位徒手旋转为枕前位及阴道分娩的情况。结果产妇先行侧卧位,继之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为枕前位,降低头位难产的剖宫产率,成功率达78%。结论侧卧位徒手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可使胎背转向母体腹壁面,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使胎儿顺利娩出,可降低头位难产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纠正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霞 《护理学报》2008,15(6):41-43
目的探讨纠正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方法,以利于自然分娩。方法确立循证问题为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枕横位、枕后位、产程潜伏期”为关键词,从1993-2005年的文献中检索到符合要求、设计合理的文献共11篇,经过严格分析与评价,对文献观点进行提取,结合产妇自身情况,实施“转位三步法”。潜伏期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及有效的健康教育,让产妇尽量放松,避免加强宫缩,为手法转位作准备;活跃早期让孕妇采取变换体位的方法,利用胎儿的重心作用使胎位得以旋转,使转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活跃晚期产妇宫口开大6cm以上,胎头在坐骨棘平面或以下时,予实施手法转位。结果148例胎儿枕横位、枕后位的产妇中有124例转位成功并自然分娩,24例转位失败,转位成功率84.1%。结论通过循证护理制定的“转位三步法”,能有效提高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4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分娩方式及产程进展及围产儿预后。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479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研究组)和随机抽取同期分娩479例枕前位(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进展情况、分娩情况及围产儿预后。结果①研究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参研究组产钳助产、剖宫产、静滴催产素,软产道损伤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研究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研究组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是常见的头位异常,产程中及早发现,积极处理,部分枕横位及枕后位可机转为枕前位分娩,如处理不当,导致难产、母婴危险性增高,围产儿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在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2例胎方位呈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行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法,观察分析徒手转位成功率.结果:本组转至枕前位41例,失败11例,成功率为78.85%,且成功率与新生儿体重、头盆评分及四项评分等相关因素有关.结论:徒手旋转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可降低头位难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有利于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法旋转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9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适时进行手法旋转,使儿头固定于枕前位。结果成功78例,失败11例,成功率为87.64%。结论手法旋转枕横位及枕后位操作简单,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阴道手术助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易掌握,见效快,成功率高,减轻产妇痛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90例枕前位(枕前位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结果:枕后位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均较枕前位组延长(P<0.01),产程异常发生率、阴道手术产率、剖宫产率及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P<0.05,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处理不当可使母婴并发症增加,及时正确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适时徒手旋转持续性枕横(后)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对产程有异常倾向的孕妇,活跃期早期行阴道检查发现胎方位异常,经改变孕妇体位、调整宫缩等处理仍为持续性枕横(后)位,并要求阴道分娩的孕妇112例行徒手旋转胎头。结果:旋转成功率74.1%,失败率25.9%;其中持续性枕横位59例,旋转成功率74.6%;持续性枕后位53例,旋转成功率73.6%。新生儿体重<3500g者,旋转成功率88.7%;新生儿体重≥3500g者,旋转成功率4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适时徒手旋转持续性枕横(后)位,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在枕横位中对产妇实施体位管理和徒手旋转胎头对加速产程进展、降低手术产率和产后出血的作用。方法 选择单胎头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孕妇200例为观察组,并以同期2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进入活跃期后阴道检查,如为枕横位,取胎儿脊柱同侧俯卧位,以利于胎头枕部转向前方,在宫口开全后仍为枕横位,可在宫缩时行徒手旋转胎头,使胎头转向枕前位,使胎儿顺利娩出,对照组取自由位,至分娩结束。结果 用X^2检验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枕横位中联合应用体位管理和徒手旋转胎头可降低手术产率,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14.
手法旋转枕横位和枕后位55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 《齐鲁护理杂志》2003,9(4):294-295
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原因之一 ,适时采用手法旋转 ,可降低剖宫产率 ,并可缩短产程 ,减少产妇痛苦。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7月 ,我们对 5 5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施行了手法旋转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 2 948例 ,其中难产 5 89例 ,占分娩总数 19 98%。头位难产 478例 ,占难产总数 81 15 % ,枕横位及枕后位 2 3 4例 ,占头位难产48 95 %。我们对其中 5 5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施行了手法旋转 ,2 2~ 2 8岁 ,平均 2 5岁 ,初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矫正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POPP)的最佳时机与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5月,活跃期后发现为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的产妇22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2例。对照组采取发现后立即行徒手旋转,辅以腹部轻推胎背,后协助产妇取对侧卧位;观察组采取在第一产程早期不予干预,当宫口扩张6 cm以上、胎先露达坐骨棘水平以下1~2 cm同法矫正胎方位。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宫口扩张6~8 cm,行徒手旋转胎头+在孕妇腹部轻推胎背,后取对侧卧位,矫正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为最佳方法,可缩短第二产程,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我们选择异常胎头位置中最常见的枕横位和枕后位作为试验对照 ,干扰其在活跃期的胎头机转 ,明显降低了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 ,降低了手术产率。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 1999年至 2 0 0 0年共住院分娩 782 2人 ,排除病理妊娠及高危妊娠的因素 ,  相似文献   

17.
持续性枕横位在头位难产中发病率最高,手术产率极高,在保证母婴安全、降低手术率的原则下,我院采用了第二产程及早手法纠正持续性枕横位的方法,取得了极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3-345
探索自由体位对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影响随机抽取收治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产妇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截石位分娩,观察组产妇则自由选择体位分娩。对两组分娩结果展开分析。观察组产程异常发生率为6.67%,明显比对照组的13.95%低;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比对照组的9.30%、6.98%低;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比对照组高,第二产程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对于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中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有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提高产妇分娩过程中的舒适度,保障母婴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持续枕横位、枕后位异常的早期诊断与正确处理,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住院分娩的236例持续性枕位异常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随机取同期分娩的枕前位产妇200例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枕位的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分娩时对母儿的影响。结果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程异常的发生率、剖宫产率与枕前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性枕位异常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同产儿预后不良。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是降低母婴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9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程观察和处理陈惠萍22100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7医院胎头位置异常是头位难产重要原因之一,而持续性枕后位则居其首位[1]。国内1988年报道其手术产率为93.5%,剖宫产率为76.1%,高于枕前位及枕横位[2]。能否及时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