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Ki-67、p16与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i-67、p16与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Ki-67、p1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者第一次(复发前)手术、第二次(复发后)手术标本,未复发者手术标本中的表达.结果:Ki-67在复发者第一、二次手术与未复发者标本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复发者第一次手术与未复发者标本中的阳性强度表达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与其自身的生物学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组织(肿瘤外1.0cm)中的差异表达,探讨其作为界定多形性腺瘤安全切除边界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i-67在原发多形性腺瘤与瘤旁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石蜡组织标本中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Ki-67在瘤旁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i-67在瘤旁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多形性腺瘤瘤旁组织中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肿瘤组织,提示肿瘤外1.0cm为安全切除边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D44v6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和恶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9例正常腮腺组织、25例初发多形性腺瘤、15例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15例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和13例癌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与COX-2的表达,采用SPSS 15.0软件包分析CD44v6与COX-2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和恶化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腮腺组织、初发多形性腺瘤、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6%、44.00%、60.00%、93.37%和100.00%,CO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3%、40.00%、63.33%、93.37%和100.00%,各组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腮腺组织中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初发多形性腺瘤与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COX-2表达强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OX-2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以及COX-2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第一次复发多形性腺瘤(P<0.05),但2组COX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次复发多形性腺瘤组织与癌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44v6和COX-2能够通过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多形性腺瘤发生、侵袭、复发和恶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腮腺脂肪瘤样多形性腺瘤的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标准和有效治疗手段.方法 腮腺脂肪瘤样多形性腺瘤患者2例,行瘤体加瘤周5 mm部分腺体摘除术,术后肿物标本行常规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患者术后随诊26 ~ 36个月,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常规病理镜下见肿瘤组织包膜完整,肿瘤实质由黏液软骨样基质、脂肪组织及肌上皮细胞构成;脂肪组织弥漫均匀分布于瘤组织内,呈蜂窝状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肿瘤组织发现,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肌上皮细胞胞浆阳性表达;S-100蛋白表达阳性,主要在脂肪细胞表达;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阳性,胞膜表达,主要在内层导管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AE1/AE3阳性;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细胞核的阳性表达率1%;患者术后随诊期内未见肿物复发.结论 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确诊腮腺脂肪瘤样多形性腺瘤的依据,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CNA及P21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和P21蛋白在瘤旁正常组织(对照组)、良性多形性腺瘤( PA)、恶性多形性腺瘤( MPA)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CNA、P21的阳性表达在PA组和MPA组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A组与MPA组相比较,PCNA阳性表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P21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可客观反映PA、MPA细胞的增殖特性,对判断肿瘤的分化和预后有一定作用。 P21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对PA、MPA的早期发生起重要作用。 PCNA及P21蛋白在PA、MPA中的阳性表达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lutathione peroxidase-3,GPX-3)基因及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以明确GPX-3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为临床预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瘤旁2 cm腺体组织,以及10例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GPX-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其相对表达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PX-3 mRNA和蛋白在腮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瘤旁腺体组织,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GPX-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及恶性成分比例有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X-3在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中低表达,且在腮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最低,提示GPX-3的低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及恶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基质金属蛋白酶-2、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2 )、CD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5 0例初发腮腺多形性瘤(PA ) ,3 2例复发腮腺多形性腺瘤(CPA)及10例正常腮腺组织中CD44v6和MMP2的表达。结果:CD44v6在初发瘤、复发瘤及正常腮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 4.0 0 %、78.13 %、2 0 .0 0 % ,彼此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MMP2在初发瘤和复发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0 0 %、5 3 .13 % ,显著高于正常腮腺组织的10 .0 0 % (P <0 .0 5 ) ,而初发瘤和复发瘤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 ;CD44v6与MMP2在初发瘤及复发瘤中的阳性表达分别有显著相关性(P <0 .0 5 )。结论:MMP2、CD 44v6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复发有明显关系,肿瘤复发可能是其本身所固有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32对多形性腺瘤及其瘤旁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结果 32例多形性腺瘤中26例为良性,6例为恶性。MMP-9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在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瘤旁组织(P<0.05);在恶性多形性腺瘤组织中高于良性多形性腺瘤组织(P<0.05)。结论 MMP-9和VEGF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高表达,并且可能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恶变相关;腮腺多形性腺瘤肿瘤外1 cm为安全切除界限。  相似文献   

9.
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改良术式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改良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腮腺多形性腺瘤102例行肿瘤及部分腺体切除术(改良组)与102例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对照组)比较其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1~10年,随访率93.1%,两组病例术后均无复发,改良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及部分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较传统的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比较具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PTEN基因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基因水平上的作用。方法: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cm腺体组织和舌下腺组织(舌下腺结石摘除的腺体)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各组之间PTEN表达水平的差异性。结果: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低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 cm腺体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的阳性率低于舌下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瘤旁1 cm腺体组织与舌下腺组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基因的阳性表达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手术患者采用游离或非游离方式保留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对降低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及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发生率的作用。方法:2010—2012年,在收治腮腺肿瘤患者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共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为游离保留SMAS术式、B组为非游离保留SMAS术式、C组为传统手术方法不保留SMAS,每组各30例。对比3组患者术后第6、12、18、24个月的Frey综合征发生率;术后2年随访比较3组患者腮腺肿瘤复发率的差异。结果:主观评价Frey综合征发生率,C组为50%,显著高于B组和A组;B组为23.33%,显著高于A组(3.33%),P<0.05。Frey综合征发生率A组为6.67%、B组为30.00%、C组为66.67%,组间比较C组>B组>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2年随访,A组复发2例,1例为腮腺混合瘤患者、1例为腺淋巴瘤,复发率为6.67%;B组复发3例,1例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2例腺淋巴瘤,复发率为10%;C组复发2例,1例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患者,1腮腺混合瘤患者,复发率为6.67%。3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腮腺肿瘤复发中位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肿瘤手术治疗患者采用游离保留SMAS术式,可有效降低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的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刀辅助下功能性包膜外切除术(harmonic scalpel assisted extracapsular dissection,HS-ECD)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7年3家医疗机构使用HS-ECD术式进行治疗且资料齐全的13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位置分为浅叶耳屏前、浅叶下极、腮腺深叶组,收集术中、围术期各项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内肿瘤复发率。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深叶组手术时间与术后引流时间较长,术中失血量与引流量较多(P<0.01);深叶组面神经损伤概率较高(P=0.022),耳大神经损伤、腮腺筋膜损伤及肿瘤包膜破裂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深叶组术区皮肤感觉减退及涎瘘发生率较高(P=0.004、0.043);创口感染与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深叶组暂时性面瘫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永久性面瘫发生率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肿瘤复发率3组间无显著差异(P=1.000)。结论 HS-ECD术式对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效果良好。术中切口缩小,组织损伤减轻;术后面型良好,功能保存完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13.
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二次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e adenoma,RPA)术后的二次复发率及影响二次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腮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寿命表法计算术后的二次复发率.应用Kaplan—Meier方法对影响二次复发的各因素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出影响二次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例腮腺RPA患者,男20例(43.48%),女26例(56.52%),年龄15~74岁,中位年龄37.5岁。46例中,13例行局部切除术(7例复发,占53.85%),21例行选择性腮腺浅叶切除术(9例复发,占42盘6%),12例行腮腺全叶切除术(2例复发,占16.67%)。术后二次复发率5年时为(28.38±7.71)%,10年时为(65.57±11.02)%,15年时为(74.18±11.13)%。多结节的腮腺RPA患者术后的二次复发率均显著高于单结节患者。结论:腮腺RPA患者术后二次复发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年增加,因此,对术后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为降低再次复发率和防止面瘫的发生,进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全叶扩大切除术是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复发病例第2次手术分别采用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切术、扩大切除术。11例中有5例首次术后病理报告为富有细胞型多形性腺瘤,占45.5%;有2例恶变(18%)者术后已辅以放疗。二次手术后随访3~15年,除1例多形性腺瘤恶变者第2次手术后5年复发,其余病例二次术后均未见复发。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与组织学类型及术式关系密切,富于细胞者易复发,手术越简单其复发率越高。结论:不规范的手术方法是导致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腮腺主导管存留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的:评价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中腮腺主导管保留的临术效果.方法:对66例临床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病例,作解剖和保存面神经及腮腺主导管,切除腮腺浅叶及其肿瘤术.结果:(1)术后无肿瘤复发,(2)术侧无明显凹陷性畸形,(3)术后涎瘘明显减少.结论:腮腺主导管及其深叶的保留与肿瘤复发无关,该术式适应腮腺浅叶及峡部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发生于腮腺区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2015年收治的6例腮腺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6~75岁,6例肿瘤均发生于腮腺浅叶。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例术后辅以激素治疗。术后随访2~5年,6例患者均未复发。结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由大量梭形细胞组成,并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炎性细胞,腮腺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较少见,易误诊,依靠病理明确诊断,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激素治疗为辅,预后较好,较少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腮腺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探讨部分切除术的合理性。 方法 选择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103例,其中53例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在距肿瘤边界0.5~ 1.0 cm 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耳大神经分支。50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0.5~ 5年,观察并比较(卡方检验)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 结果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术后较少出现面部畸形,腮腺功能良好,相对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组,Frey综合征、口干、耳垂区麻木以及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肿瘤均无复发。 结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既能保证腮腺良性肿瘤彻底切除,又可以显著减少各类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附41例临床病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41例诊断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且肿瘤直径小于2.0cm的病例,作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于肿瘤外5~10mm处切除肿瘤与周边正常腺体组织。结果:41例患者术后经随访2~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涎瘘,患侧腮腺有分泌功能,面部畸形小。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体积较小(直径<2.0cm)的腮腺良性肿瘤的有效术式,有利于保持剩余腺体功能及面部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