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与高血压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3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的资料。结果ⅡⅢ期高血压组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平均舒张压,及收缩压,舒张压负荷均高于Ⅰ期高血压组(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减低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旨在探讨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减低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按照1978年WHO 标准选取高血压病患者48例及正常人36例。所有受试者在一周内分别作动态血压监测及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 HRV 明显低于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在高血压Ⅰ期患者中占21.4%、Ⅱ期患者中占50%、Ⅲ期患者中占81.3%,高血压病患者平均动脉压与 HRV 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升高与 HRV 减低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具有内在联系。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自主功能损害程度与高血压病病情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波动规律,我们选择了我科124例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监测,结果为:1、高血压病Ⅰ期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波动规律为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呈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凌晨2时血压呈下降趋势,清晨5时血压开始急骤上升,持续3小时左右,上午5~10时及下午3~8时形成双峰;高血压病Ⅱ期患者24小时血压监测波动规律为收缩压与舒张压日间与夜间处于相对平稳的趋势,波动相对不明显,通过动态血压趋势图波动规律,可以提示病变发展的程度,这为判断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展阶段提供了诊断依据,2、随着高血压病病期发展,日间脉压差亦增大,而夜间脉压差随着高血压病期的发展,呈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4.
虞金岚 《吉林医学》2010,(30):5357-5358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00例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动态血压的数据,排除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并对患者的24h动态血压波动曲线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200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5.5%,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结论:正确诊断高血压病就要采取动态血压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24小时动态血压在高血压病分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61例诊治为高血压病患者,通过传统台式水银柱血压计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最高值进行血压分级(对照组).同时再将这61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小时最高血压再进行分级(实验组).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压分级基本相同.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与传统血压监测方法在高血压分级方面有着相同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霍嘉欣  马丽琳 《广西医学》1998,20(2):163-166
通过对24例老年健康者,21例老年高血压病人I期,26例老年高血压病Ⅱ期及15例老年高血压病Ⅲ期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日间每30分钟,夜间每60分钟记录一次,每例监测时间22~24小时,通过计算机分析计算后显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小时,日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老年健康者(P〈0.05)。老年高血压病各期的血压负荷值与老年健康者比较,增高更明显(P〈0.01),尤其  相似文献   

7.
邓林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94-94,9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34例于本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确诊为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实施动态血压监测,对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更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评价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②方法 对56例诊所诊断的初发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及62例诊所诊断正常血压偏高的老年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③结果 诊所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中有13例(23.2%)为白大衣高血压;诊所诊断为正常血压偏高者中有11例(17.7%)为夜间高血压病患者。④结果 在诊所诊断为高血压病老年患者中有较高的白大衣高血压发生率,而在诊所诊断为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中亦有部分患者为夜问高血压,说明对老年人定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是非常必要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115例老年高血压病人及对照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在对照组中有24例(61.9%)血压昼夜节律性消失;老年高血压Ⅰ、Ⅱ期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血压昼夜节律性消失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老年高血压Ⅲ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其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提示血压昼夜节律性消失较多见于高血压有并发症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170例于本科门诊或病房经观察偶测血压,按1999年WHOISH高血压分类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老年患者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剔除白大衣性高血压〔1〕,及诊断依据不充分的患者。将确定无疑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占全部高血压病的12.5%。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非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例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亦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是正确诊断高血压病的必要选择,老年高血压病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及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占较大比例,并有更加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血压(TBP)测量法的临床特点及对血压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方法:40例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全麻下经足背动脉行IBP监测,同侧上肢行TBP和NIBP监测,每间隔2min同步记录IBP、NIBP和TBP的SBP、MAP和DBP值,每例患者均记录20对数据,结果:IBP和TBP、IBP和NIBP、TBP和TBP之间的SBP、,MAP和DBP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以NIBP和TBP的相关性最好(SBP:r=0.98,MAP:r=0.96,DBP:r=0.97)三种测量方法的SBP、MAP和DBP的变化趋势一致。血压出现急剧变化时,与IBP相比,TBP波峰滞后出现,峰值偏低。结论:TBP测量法能较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无创血压水平,能连续和实时地反映患者的动脉血压状况及变化趋势,但当血压发生急剧和(或)异常波动时需注意其应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has been in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r nearly half a century. However, despite the benefits the technique brings to managing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t is much under-used in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examine critically the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technique and to highligh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evid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氯沙坦钾与氨氯地平单独和联合用药治疗伴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41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分为单用氯沙坦钾、单用氨氯地平及联合用药组,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脉压差、血尿酸的变化.结果 联合用药组对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血压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P<0.01).联合用药组缩小脉压差的作用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联合用药组降低血尿酸浓度的作用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 氯沙坦钾与氨氯地平联合用药能有效降低血压,缩小脉压差,降低血尿酸浓度,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5.
血压波动性增高引起的器官损伤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研究去窦弓神经大鼠的血压,血压波动性和器官损伤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化清醒自由活动大鼠动力学监测技术对32周龄的SAD大鼠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经计算实时和脱机分析后得到24h血压,收缩压波动性,舒张压波动性等参数。将动物处死,取心脏,肾脏,大脑等器官病理切片,分别行一般和特殊染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外周与中心动脉血压的差异性,探讨外周高估或低估中心血压的影响因素和可能机制。方法选择住院患者72例,行诊断性冠脉造影62例,射频消融术建立动脉通路10例,年龄(56.64±15.41)岁,男38例,女34例。其中冠心病32例,原发性高血压18例,糖尿病5例,其他17例。术后同步记录升主动脉与股动脉压力波形,测量并分析外周及中心动脉血压,计算外周血压放大、脉压比率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①肱动脉收缩压与股动脉收缩压升降一致,两者有相关性(r=0.89,P〈0.01);②外周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与中心动脉相应值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外周可能相符或高或低于中心血压。③外周高估中心SBP(52.8%)多为中青年低危人群,外周放大与年龄呈负相关(r=-0.37,P〈0.05);④外周低估中心SBP多见于老年人及高血压患者,老年人(〉60岁)外周血压与中心动脉血压差值较小(P〉0.05),两者平行变化趋势。结论①肱动脉袖带血压能稳定反映外周肌性动脉血压;②外周血压与中心动脉压之间存在差异;③外周血压放大是外周高估中心收缩压的主要原因;④中心动脉硬化可能与外周等于或低于中心收缩压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症患者不同病理状态下有创血压测量(IBP)与无创血压测量(NBP)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00例重症患者根据入科时NBP检测收缩压水平分为三组,即A组(SBP<90 mmHg)、B组(90mmHg≤SBP<140 mmHg)、C组(SBP≥140 mmHg),同时进行桡动脉IBP和肱动脉NBP监测,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A组,有创收缩压及舒张压均相应显著低于无创检测值(P<0.05);②B组I,BP和NBP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组,有创收缩压值显著高于无创收缩压值,而有创舒张压的值显著低于无创舒张压值(P<0.05);④两种检测方法间相关性分析显示,A组患者收缩压下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为0.595、0.492,C组患者相应为0.633、0.650,而B组患者达0.8160、.837。结论不同病理状态下IBP与NBP存在一定差异,对低血压及高血压的重症患者应积极进行IBP监测,以利于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和组织灌注,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血压、增强指数和脉搏传导速度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创性主动脉脉压、增强指数和脉搏波传导速度之间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行诊断性冠脉造影患者37例,年龄(62.53±22.32)岁,男24例、女13例。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压11例,对照组(无危险因素)8例。冠脉造影结束后同步记录升主动脉与股动脉压力波形,测量并分析外周及中心动脉血压,计算增强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1)PWV与PP正相关(r=0.77,P〈0.01);2)PWV与AI之间关系复杂;与A型不相关(r=0.149,P=0.53),与C/D亚型存在等级相关(P〈0.05);3)PWV〉10 m/s,PP〉60 mmHg均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有预测价值。结论PWV、PP、AI对动脉硬化和粥样硬化等有一定预测价值,以PWV更优,3个指标结合应用能为动脉病变提供更多诊断信息,有助于心血管病早期预防、危险分层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9.
人工测压与动态血压监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人工测血压的最佳时间和测压次数。方法 对48例高血压患的动态血压监测和人工定时测压进行比较,寻找人工测压最佳时间和测压次数。结果 (1)人工测压6:00-10:00和16:00-18:00为血压高峰,12:00为血压低谷。(2)动态血压监测显示6:00-8:00和16:00-18:00为血压高峰,12:00-14:00和2:00-3:00为血压低谷。结论 人工测血压每天3次,6:00-10:00,12:00及16:00-18:00最佳测压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休克患者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之间的差异。方法对15例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直接血压和间接血压进行共150次测量,分析两种测量方法得出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差之间的关系。结果直接血压的收缩压高于间接血压测量结果,而舒张压在两种方法间相近。结论休克患者间接血压不能准确反映患者直接血压的真实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