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骨血管瘤的X线和CT影像表现.方法:对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单发;X线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骨质缺损区,边界清晰;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以等密度为主膨胀性颅骨破坏区边缘锐利,外板大部缺失,内板变薄,内有高密度斑点及分隔.结论:X线和CT检查对颅骨血管瘤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慢性中耳乳突炎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扫描对慢性中耳乳突炎及合并胆脂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中耳乳突炎的CT表现。结果单纯型表现为中耳腔内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密度灶,乳突密度增高,气房减少。骨疡型表现为中耳腔内软组织灶合并乙状窦及部分颅骨、听小骨破坏,骨质破坏边缘欠清。胆脂瘤型表现为鼓室内软组织密度影,听骨链破坏移位,上鼓室、鼓窦扩大,鼓室外侧壁破坏;鼓室天盖、鼓室内侧壁、外侧半规管、面神经管、乙状窦破坏,同时骨质破坏腔的边缘常出现硬化环。结论CT对于中耳乳突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是诊断中耳乳突炎合并胆脂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3例同时拍X线平片、行CT和MR检查,3例MR平扫中2例加增强扫描.结果:病变均为单发,起自板障.3例头颅X线平片正侧位示病变多呈类圆形骨质缺损,境界清晰,有或无硬化边缘.切线位病变呈膨胀性改变,如突破外板可见"火山口"征及软组织肿块.7例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类圆形骨质破坏,无硬化边缘或可见轻度硬化边缘,病变中心呈混杂密度.MRI上多呈以长T1、T2为主的混杂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结论:颅骨表皮样囊肿的X线、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其定位及定性诊断,而DWI对颅骨表皮样囊肿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资料。观察指标:病灶数目、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或信号及强化程度。结果单发15例,其中额骨6例,顶骨5例,枕骨3例,眼眶1例;多发1例共3个病灶,分别位于额骨、枕骨及斜坡。额骨、顶骨及枕骨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眼眶及斜坡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清晰伴有硬化缘。X线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楚,多边缘无硬化,仅眼眶及斜坡处病灶局部有硬化缘。CT主要表现为颅骨内外板类圆形骨质破坏,眼眶及斜坡病灶呈不规则侵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无骨膜反应;其中6例单发病灶及1例多发病灶均见骨质破坏内残留小点及细条骨片;软组织肿块部分呈均匀等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轻度强化。MRI均见骨质破坏区向颅骨内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11例11个病灶T1WI呈低信号,4例6个病灶呈中等信号,1例1个病灶T1WI见斑点状高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均呈高信号,信号均匀;病灶软组织肿块均呈显著性强化。结论 X线结合MRI有助于诊断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价值,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数据。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间收治的9名颅骨表皮样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CT、MRI、X线的表现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发行表皮囊肿,起自板障,4例患者的X线平片正侧位中显示病变多呈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界清楚。在切线为病变呈现膨胀性改变。所有患者均行CT扫描,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骨质破坏,无硬化边缘或有轻度的硬化边缘,病变中心呈混杂密度。在MRI表现中主要表现为以长T1、T2为主的混杂信号。结论 X线、CT、MRI表现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检查也有利于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而DWI则对颅骨表皮样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均摄X线平片,13例CT扫描,12例MRI扫描.结果 15例ABC发生于长管状骨13例,横突2例.13例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9例病变边缘可见硬化,3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0例病变内密度或信号不均匀,10例可见典型的液-液平面,3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改变.X线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MRI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及液-液平面.结论 CT和MRI对ABC诊断较X线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影像学资料及病理资料。3例平片,4例CT,6例MR,6例MR均行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枕骨3例,颞骨2例,额骨1例;平片病变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骨质破坏区;CT上显示病灶位于板障,内外板呈膨胀性骨质改变,骨质破坏以内板为著,囊肿呈等低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脂质成分;MRI T1WI主要表现为稍低信号伴有不均匀高信号,T2WI则以高信号为主伴有片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囊肿不强化,病变一侧的硬脑膜保持完整且明显强化。6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颅骨板障来源表皮样囊肿。结论颅骨板障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及MR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对11例经手术和组织学证实的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颈静脉球瘤,左侧7例,右侧4例;病变以颈静脉孔为中心生长并向周围结构不同程度蔓延。病变边界均清楚,呈卵圆形2例,哑铃形1例,不规则形8例。颞骨高分辨CT(HRCT)表现:与脑组织比较,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呈等密度,周围的骨质呈虫蚀样或不规则破坏,其中7例鼓室下壁骨质破坏,肿块进入下鼓室并有2例听小骨破坏,2倒侵犯内耳道和外耳道,4例颈动脉管骨质破坏,5倒岩尖骨质破坏,6例斜坡骨质破坏。MRI表现:颈静脉孔区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全部11例中,与脑灰质比较,MRT WI呈低信号3倒,等信号8例,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T1WI呈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82%)在T2WI和增强T1WI上可显示“盐和胡椒”征。6例小脑受压,3例延髓、小脑同时受压。MRA表现:未见明显异常改变。MRV表现:2例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受压。结论联合使用CT和MRI两种检查方法能够为颈静脉球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
李文进 《中外医疗》2013,32(2):177-178
目的探讨骨海绵状血管瘤的X线平片与CT诊断表现,以增进高对骨海绵状血管瘤的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选择该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7例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X线平片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X线平片首诊确诊4例,诊断准确率为57.14%,分别为脊椎骨海绵状血管瘤2例,颅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右髋部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CT首诊4例,诊断准确率为57.14%,分别为脊椎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颅骨海绵状血管瘤2例,右髋部骨海绵状血管瘤1例。X线平片与CT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误诊3例,诊断为骨肉瘤。骨海绵状血管瘤的X线平片表现为病灶部位较大的囊状膨胀性破坏,骨质边缘光滑平整,部分硬化。内可见粗骨嵴影与斑点状致密影或斑点状钙化影。CT表现为边界清晰,边缘有硬化,病变部位表现为从轻度到中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并突破皮抽向前上方生长,可见明显日光放射状结构,呈片状低密度区及点状密度增高影肿块,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加呈不均匀性化。结论骨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临床较为少见,对该病X线平片与CT两种常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和MR影像学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2月重庆市新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28例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1例行CT平扫,2例行MR平扫,5例行MR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28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于额骨20例,顶骨8例;病灶呈圆形或类椭圆形,边界清晰,病变直径0.5~3.5 cm。CT表现为颅骨的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无骨膜反应,部分病灶内可见残存的小骨片,病灶内并可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形成,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MR表现为颅骨局限性的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不均匀,T2WI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充分结合CT及MR检查有助于提高对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儿童颅骨病变CT和MR表现及其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颅骨病变的CT和MR表现,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从11月-15岁。1例只行单纯CT平扫;6例只行MR扫描,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同时行CT和MR扫描,CT只行平扫,MR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3例颅骨病变中,病变破坏颅顶部2例,占16.7%;颅底部5例,占41.7%;眼眶10例,占83.3%;面颅部5例,占41.7%。结论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颅骨病变在CT和MR上有较特殊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陷窝在64排螺旋CT和1.5T MR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方法用GE optima 64排螺旋CT对17例颅骨陷窝症患儿行头颅CT横轴位扫描、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表面遮盖法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检查前后2天内行GE Signa MR头颅扫描,并且均于6个月后CT随访,其中6例患儿分别于6个月及1年后随访,对头颅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7例头颅CT横轴位及重建冠状位、矢状位示颅骨有较多的卵圆形骨密度减低区,周围局部颅骨密度增高,主要累及内板、板障,外板骨质变薄,病变部位位于顶骨、枕骨,其中2例尚累及额骨,3例累及颞骨。并有颅缝增宽、轻度脑积水及脑膜脑膨出各1例。SSD示颅骨遍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骨密度减低区,呈蜂窝状。结论本病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结合MR颅脑影像表现及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双侧额顶部硬膜下出血的CT及MRI影像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8例双侧额顶部硬膜下出血患者的CT及MRI影像资料,分析其CT及MRI影像特点。结果 48例双侧额顶部硬膜下出血患者中20例行CT扫描检查,其中急性期7例,亚急性期11例,慢性期2例;28例行MRI扫描检查,其中急性期11例,亚急性期10例,慢性期7例。双侧额顶部硬膜下出血患者CT平扫可见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弧形等低密度影,血肿清晰,伴有骨质伪影,脑实质未见异常。MRI平扫轴位T1可见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弧形高信号影,邻近脑实质略受推挤;脑实质未见异常信号影,灰白质界面清楚,部分脑沟增宽加深脑回变浅,中线结构无偏移;MRI平扫轴位T2可见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弧形高信号影,颅底大血管形态及走形未见异常,颅骨骨髓信号正常;MRI平扫轴位FLAIR可见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弧形高信号影;e DWI未见弥散受限。结论 CT扫描可见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弧形等低密度影;血肿不清晰;MRI扫描轴位T1可见弧形高信号影,血肿清晰,中线结构无偏移;轴位T2可见弧形高信号影,轴位FLAIR可见弧形高信号影;e DWI未见弥散受限。双侧额顶部硬膜下出血的CT及MRI影像特点明确,临床应以MRI检查为主,CT检查为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EG)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0例颅骨EG的影像资料,包括X线摄片检查2例,CT检查20例,MRI检查4例(其中2例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16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26个病灶,累及颞骨13个,额骨7个,枕骨4个,顶骨2个。X线检查2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晰、锐利的圆孔状骨质破坏;CT检查示26个病灶,7个呈溶骨性破坏,19个呈边界清晰的穿凿样破坏,21例存在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示4例骨质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形成,与脑灰质相比,在T1、T2加权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儿童颅骨EG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大多数病例可被准确诊断。MRI对观察软组织肿块成分及病灶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HR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常规CT扫描与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 CT,HRCT)扫描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探讨HR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具有明显的颅底骨折症状的135例病例采用GE Hispeed NX/i系列双螺旋CT扫描机,先CT常规扫描(层厚层间距5mm),然后进行HRCT扫描,并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35例颅底骨折中HRCT显示骨折线105例,CT常规扫描显示骨折线69例,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结论:HRCT扫描法能大幅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对颅底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疑有颅底骨折的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然后行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高分辨率螺旋CT扫描检出颅底骨折45例,常规CT扫描检出10例,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螺旋CT高分辨率检查技术显著提高颅底骨折的检出率,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51例脑出血患者,男性36例,女性15例,均有高压病史。基底节区出血45例(28~90ml),皮质下出血6例(25~55ml),其中有11例破入脑室。根据CT定位,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性穿刺针穿刺抽吸血肿,术后辅以尿激酶纤溶治疗。结果穿刺引流时间18h-5d。51例患者,术后血肿完全清除19例,清除80%以上27例,清除60%~80% 5例。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简单、安全、创伤小,能较快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效应,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CT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资料。结果 单发20例(40.8%),多发29例(59.2%),多发病例均表现为瘤体大小、密度不一。大部分瘤体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不同程度强化,仅5例多发病灶其中部分病灶平扫不显示,增强后显示。15例完全囊变,囊壁内外均无强化, 6例出现明显强化类圆形壁结节, 21例不完全囊变病灶实性部分呈类似于肝血瘤样渐进性强化,10例实性病灶显示从中心向外周扩展渐进强化。15例出现低密度环样包膜,增强后包膜渐进性明显强化。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T双期增强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与肿瘤及结节内急性出血鉴别较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常规头颅CT颅底薄层扫描对眼眶内侧壁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头颅CT颅底薄层扫描拟诊眼眶内侧壁骨折者行眼眶CT扫描。结果63例中60例在眼眶CT上确诊为眼眶内侧壁骨折,常规头颅CT加颅底薄层扫描显示的眼眶内侧壁骨折征象包括:眼眶内侧壁骨质连续性中断、内陷及粉碎性骨折,内直肌增粗、移位,眶内容物疝,筛窦积液,眶内积气等。结论头颅CT颅底薄层扫描可以作为眼眶内侧壁骨折诊断或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5例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其中男性14例,女性1例。采用GE9000型CT扫描机,扫描条件为120KV,200MA,5S,层厚与层距分别为1cm,先行平扫,在静脉闭注60%的泛影葡胺100ml,60—100s后开始行增强扫描。结摹15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均位于颅内板与脑皮质间,密度均匀与脑灰质密度相近,边缘不清的新月形影。皮质及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消失,邻近脑池闭塞,同侧脑室受压变窄或消失,中线不同程度向对侧移位。增强扫描血肿不强化,与强化的脑皮质表面分界清楚。结论头颅CT检查,尤其是增强CT对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定位和定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