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伤寒论》中的文化负载词反映中华民族的特定文化信息,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析两位译者对《伤寒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和翻译原则,探讨生态翻译学对中医典籍英译的解释力,以期促进《伤寒论》的英译研究,推动中医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黄帝内经》英译的难点和重点。研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对《黄帝内经》乃至中医英译都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两个《黄帝内经》英译版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比较的实证性研究,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医英语的学科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中国学者罗希文、黄海、李照国的《伤寒论》英译本综合分析,以中医典籍《伤寒论》桂枝汤方证为例,探索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思路,将中医文化负载词分为病证、症状、方药、哲学以及修辞五类。通过对比分析罗希文、黄海和李照国的3个英译本,发现黄本《伤寒论入门》侧重于理论阐述,罗本与李本为中英对照版,翻译忠于原文。其中以李本最为完善详细,采用了直译、音译、意译、括号加注等方式,但文中也存在部分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缺漏与误区。为求译文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文中提出了增译、释译等参考英译法,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国内2位著名译者罗希文和李照国翻译的《伤寒论》为例,对比分析2个译本在方剂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的异同,尝试探索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指出中医方剂文化负载词包括方剂名称、中药名称、煎药用水、剂量剂型等,这些中医特有的名词术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应由中医文化持有者给出适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杨乐  周春祥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8):2037-2039
《伤寒论》的翻译对于中医的对外传播意义重大.由于《伤寒论》条文简约,又深奥难懂所以合适的翻译方法的选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词法角度出发,选取了《伤寒论》英译中较为常用的增词译法、省词译法、具体译法和抽象译法,并以罗希文和黄海的译本为例证,探讨《伤寒论》翻译时的有效英译方法,旨在探索有效的中医典籍英译方法以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丰富的文化色彩和人文内涵是中医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做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做好中医翻译的关键。本文讨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跨文化交际性,进而基于韦努蒂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举例分析讨论了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结论指出:跨文化交际视阈下,做好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的首要前提是译者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理论是基于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精神,体现在所有的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之中;两种翻译策略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具体的翻译策略或者将二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范春祥  马莹  刘凯 《中医药导报》2019,25(18):135-137
探讨中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中医文化负载词英译的首要前提是译者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翻译素养,归纳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类型,据此找到相应最合适的翻译策略。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具体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推进中医文化更好、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播。  相似文献   

8.
选取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作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伤寒论》中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以一词多义的英译为切入点,参照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学理论对《伤寒论》中"热"字及相关词语的英译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医典籍的英译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
中医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而《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典籍,因此《黄帝内经》的翻译在中医文化乃至中国古典文化的对外宣传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负载词作为承载中医文化的载体,其翻译对于是否能准确传达中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关联论的视角下讨论面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应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医典籍的对外传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黄帝内经》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必读的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其英译的重点和难点。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尝试探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期为中医典籍的翻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医术语的英译是中医翻译和中医英语教学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医概念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医术语的一词多义和概念模糊的表述特征,成为中医术语英译的主要障碍。直译对应体现了术语翻译自然性、简洁性和回译性的要求,是中医术语英译的总原则;文化负载中医术语当以加注、意译等方式补偿其蕴含的文化色彩,以体现中医术语的民族性;中医术语的多义和模糊现象应在其使用的具体语境中体现英译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对《金匮要略》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归纳分类,概括为四类:专有名词类、术语类、行为操作类、描述类;分析了《汉英对照金匮要略》李照国版(Classical Chinese-Modern Chinese-English,Essentials of the Golden Cabinet)中,文化负载词的具体翻译方法:音译结合注释、意译、直译、阐释性译法,并对具体的翻译方法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丰富中医典籍的翻译方法,推动中医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病证名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伤寒论》英译的重点和难点,其具有多义性、抽象性、模糊性、文学性、专业性等文本特点。译者在翻译《伤寒论》的病证名时需要考虑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对译文可接受性的影响,灵活运用直译法、直译法结合注释法、意译法、音译法结合注释法等多元化的翻译方法,以准确完整地翻译词义进而提高译文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译者主体的为我性、能动性、受动性三个视角对比分析了罗希文和魏迺杰《伤寒论》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发现,为翻译时代的受动性所限,罗、魏译本基于各自的为我性目的发挥了译者能动性,对《伤寒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译文创作.罗译本为促进中医在西方大众中的传播,常采用归化策略,迁就于西方语言习惯和词汇,具有更高的...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的英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学界较少对刘国辉译本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刘国辉《伤寒论》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翻译特色与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虽然该译本尚有不足之处,但总体来看该译本通过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如借助西医术语进行归化翻译,使用汉语拼音进行异化翻译,增加副文本进行深度翻译,统一修辞手段与增补词语以实现对等翻译,达到了介绍《伤寒论》医学理论、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这正是译者重视读者的接受度与译文忠实度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这些核心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邪"是《内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化核心术语之一。根据"邪"所在的具体语境,分析《内经》中"邪"的含义,并对"邪"进行词性分类,即名词类、动词类、副词类和助词类。基于《内经》李照国英译本、Ilza Veith英译本和罗希文英译本,对"邪"的语境差异化翻译进行实证研究,比较3个英译本对"邪"的英译策略,总结"邪"的语境差异化英译方法:使用"自然对应词"、使用"等化性对应词"和借用汉语拼音音译加注释,以期对中医文化术语的英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气功是中华养生文化中的瑰宝,与中医药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强其对外传播有助于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带动中医中药出口。目前针对气功文化英译的研究较少,其翻译策略方法未形成体系,对气功的内涵认识也不够准确和深入。以"八段锦"为例研究气功文化的英译,不仅从中医内涵出发,也从对外传播角度考虑,探讨适合气功文化的英译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受到文化冲突、翻译策略和传播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其国际传播依然面临很多问题。作为中医文化的载体,中医典籍的翻译对其传播和输出至关重要。由于中医是从哲学的角度讨论生命活动,故中医典籍的翻译既不能单纯作为文学翻译,也不能一味强调科技翻译,而应在翻译中既注重中医医学信息的传递,又合理考虑中医语言中的文、史、哲的影响,从而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人为摒弃中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以罗希文教授的《伤寒论》英译本为例,阐述中医典籍翻译在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文化走向世界离不开语言的译介支持,中医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承载和文化传递正是中医被世界认识、认可的关键。本文在深度翻译视域下探索适用于中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提出通过背景描述、分层递进、文内外互文和深层铺垫等深层语境化的翻译方式,实现中医作为异质文化在译入语环境中的传递,助力中医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中医典籍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但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基于代表性、影响力和译者的文化背景三个原则选择了文树德(Paul U.Unschuld)的HUANG DI NEI JING SU WEN: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Huang Di’s Inner Classic-Basic Questions,分析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处理策略。研究发现,文树德等人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时,展现了与众不同的解读视角和翻译策略,其英译术语自成体系。对于许多中医术语英译,文树德采用了直译结合脚注,并旁引多位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形成了文树德式中医古籍英译特色体例模式,即翻译和注释相结合模式。对于其中的文化负载词,例如"脏""腑""督脉"和"任脉"等,他追本溯源,注重探究中医术语中比象和隐喻的原意,力求使译文竭尽可能地接近源文。文树德版本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尽可能避免使用西医术语。此外,书中随处可见大量脚注,这些脚注多数为王冰注的译文或呈现其它相关领域存在的不同见解,有助于补充翻译中未尽意的地方或有争议的地方。文树德采用多种方式,或深度翻译,或出版系列书籍,深究每一字每一词,参照那个时代的语法、句式、古汉语知识,力图反映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对生命现象的认识程度。这种忠于原著、忠于历史的翻译态度对中医古籍的翻译和文化传播意义重大,有助于西方学习中医者领会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