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经方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所记载的方剂。《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经方是相对于宋、元代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是医方之祖,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化裁出一系列方剂。经方短小精悍,药少力专,疗效显著,常为后世医家所沿用。经方具有"简、便、廉、效"的优点。笔者在临床中尝试应用经方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常常效如  相似文献   

2.
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辨治咳喘的条文分析归纳为四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精髓所在,并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咳喘病提供了灵活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方对于肿瘤的治疗取得了确切的效果。总结归纳《伤寒杂病论》中肿瘤治疗的相关内容,将经典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方法整理《伤寒杂病论》书经方在肿瘤治疗中的使用特点,并查阅文献、分析、归纳其在肿瘤疾病中的临床指导意义。结果《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书中虽未设肿瘤专篇,但其所提倡的辨证论治思想与理法方药思维等均广泛运用于肿瘤的辨证与治疗,对当今中医肿瘤的治疗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问世之前,中医的主要流派是“医经派”与“经方派”。此处“经方”只是经验方之谓,与后世崇尚的仲景方之“经方”含义不同,后者之“经方”是“以经论方”也。迨至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祖国医学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得以问世,中医有了诊治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第一部专著。由于该著“有论有方”、“以论统方”,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从根本上改观了汉以前中医临床缺乏系统理论的局面。笔者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仲景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所起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诚如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经方的...  相似文献   

6.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7.
区佩仪  李瑞丽  傅金英 《光明中医》2023,(21):4122-412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体系。通过查阅及归纳总结相关文献、古籍、各医家运用六经辨证治疗妊娠病的医案,探讨《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理论对于妇产科妊娠病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可行性及有效性,经方在妊娠病中辨证论治的思路及临床应用疗效,希望为中医药治疗妊娠病提供更多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冯世纶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师承于胡希恕等著名中医,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出版了《经方传真》《张仲景用方解析》《中国汤液经方》等专著,近几年来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科等病,药简而效彰。经方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经方是“医方之祖”,…  相似文献   

9.
刘渡舟老师在第一次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上讲:“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并指出“本书内容多能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中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独特体系”。提示了方证体系在《伤寒杂病论》中重要性。 方证概念 《伤寒杂病论》有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  相似文献   

10.
林兴栋  刘叶  王占方 《新中医》2012,(5):155-156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全文用列症辨证论治的体例写成,许多疾病的辨证与治疗都能溯源于此,为后世辨证论治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和框架。《湿热条辨》(下简称《条辨》)又名《湿热病篇》,为清代医家薛生白所作,全文体例仿《伤寒杂病论》,列症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伤寒与杂病虽然在概念上有着明确的区分,但是杂病与伤寒的临床症状常常十分相似,杂病与伤寒又常相兼而发病,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也要求伤寒杂病合论,再加上伤寒日久不愈可转为杂病等等,这些因素都注定了伤寒与杂病合论的必须性.有鉴于此,笔者特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部分条文为主,撰文揭示《伤寒论》中所蕴含的伤寒杂病合论思想及其应用.文中所引《伤寒论》条文均以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为准,《伤寒论》条文后标注的数字,亦本该书.  相似文献   

12.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关于体质理论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体质学说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方法: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并参考有关教材及历代医家的注释进行分析论述。结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其理法方药不仅指导中医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治疗,而且也指导中医急腹症临床应用。笔者在学习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体会,试对经方在急腹症治疗中的应用作初步探讨。1奠定了急腹症辨证论治基础《伤寒杂病论》虽无与现代急腹症...  相似文献   

15.
由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方(缺1方),《金匮要略》载方226方,共计339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一词最早见于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明喻昌所云:“两书所载方剂是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聂惠民教授经过学识伤寒、讲授伤寒、创研伤寒、诊用伤寒、论写伤寒,而专攻仲景学术,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及其理、法、方、药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临床上她善于运用经方,灵活运用经方,尤其...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历来是中医医家的学习典范。中医临床疗效显著,一方面是基于辩证准确,另一方面是基于用药精妙,因此《伤寒杂病论》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配伍精当的方剂体系尤其被推崇,是中医研究的重点,其影响遍及中医临床各科。许多经方亦被运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此笔者根据所查到的文献资料,粗略地归纳经方在心衰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正《伤寒杂病论》被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所载经方组方严谨、理法分明、功专效优,广为后世所沿用,历经千年久用不衰,为后世治疗学和方剂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左右方剂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温病学派领会经方要旨并善于活用,在汲取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经方多有继承和发挥,本文就此做一梳理。1活用经方,展应用之畛域温病学派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仲景方,通过辨证论治,将经方应用于温病和内伤杂病的治疗,常常以  相似文献   

19.
吕昌宝 《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3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20.
周玉和  许吟 《中医研究》2004,17(1):15-16
东汉医学大师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不但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为汤液治病开辟了广阔途径.其载方历经临床验证,功效卓著,被后世医学家誉为"医方之祖".李东垣说:"仲景药为万世法,标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医家所称之经方,盖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所载方剂而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