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炉卷轧机管线钢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胜玺  牛涛  康永林 《轧钢》2009,26(4):18-21
对南钢炉卷轧机采用平轧、卷轧工艺生产X60管线钢的工艺参数,成品钢板组织、性能及其均匀性、以及产品收得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卷轧工艺方式可以显著减小轧制过程中轧件的头尾温差,提高成品钢板头尾的组织性能均匀性,并且生产收得率高、产品板形好。  相似文献   

2.
黄开乐  蔡伟  金梁  彭聪  陈少前 《轧钢》2023,(3):103-107+114
连铸方坯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由于坯料不经过加热炉加热,故比传统的经加热炉加热轧制生产工艺节能减排且降低成本。但由于直轧开轧温度低于常规轧制温度,轧件的变形抗力会有所增加,轧制力也增加,最终使棒线区粗、中轧机组电机超负荷运行,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同时,由于直轧坯料头、中、尾温度相差较大(最大温差可达100℃),不利于棒线区轧制工艺以及成品负偏差率、力学性能以及金相组织的稳定;再有,连铸区流与流之间拉速相差较大,导致不同铸坯之间温度相差较大,不利于棒线区轧制工艺的稳定。针对以上问题,介绍了棒线材免加热直接轧制的关键技术,即在连铸区提高拉坯速度,优化连铸出坯节奏(阶梯出坯)、优化二冷区水量;在棒线区增设温度不合坯料剔除程序,优化无间隔轧制技术,优化粗、中轧压下量,采用预穿水分段控冷等措施,保证了直轧工艺的顺利进行,实现了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3.
受原始坯规格或轧机能力限制,厚板轧制压下率不足将使轧制变形难以向轧件心部渗透,导致连铸坯原始内部缺陷难以消除、钢板组织粗化等问题,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研究了通过控制轧制过程中的冷却工艺,实现温控和变形耦合的轧制工艺,旨在通过厚向大温度梯度轧制增强轧件的变形渗透性。重点研究了轧件厚向相同心表温差不同温度梯度条件对金属塑性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在棒线材生产中连铸坯不经任何加热和补热、进行直接轧制的新技术,分析了免加热技术的特点,介绍了提高铸坯温度的措施和控制技术、把铸坯快速运送到粗轧机的实用技术、轧机负荷分配优化等关键技术。指出了免加热技术的几项负面作用,对使用该技术可取得的节能减排降成本效果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研究棒线材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讨论了棒线材生产工艺的发展方向。在节能减排、降成本的大趋势下,棒线材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在改造现有生产线及新建生产线方面的应用会越来越多;针对提高产品质量的需求,预计将会出现一种有别于常规加热炉的节能型均温炉,其作用是消除铸坯的头尾温差和表面与芯部温差,同时起到连铸与轧制两个工序间的缓冲作用;从长远看,当方坯拉速达到6 m/min以上时,棒线材生产采用无头轧制技术将成为可能,这将为棒线材的生产带来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赵罗根 《轧钢》2011,28(4):54-56
针对中厚板热轧时出现的边裂缺陷,研究了其形成原因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铸坯表面的微裂纹和轧件的不均匀变形是边裂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加热及轧制工艺参数、优化轧机配辊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板材边裂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在热轧带纲机组中间辊道上的轧件,一般厚度为25~60mm。由于在粗轧机组上立辊和水平辊的不均匀压下,往往形成舌形或鱼尾形头尾。这种形状的头尾常给生产带来问题。这是因为,头、尾部温降快,温度低,容易损坏精轧机组的工作辊;舌头或鱼尾状部分经过精轧机组后,产生很大的延伸,极易卡入辊道缝隙造成事故。所以,一般用精轧机组前面的切头飞剪将不规则的头尾切除,形成一个规整的矩形头尾。在过去  相似文献   

8.
对方坯直轧工艺下连铸坯温度场和初生晶粒演化进行数值模拟,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连铸坯切坯顺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随着连铸拉速的提高,连铸方坯表面温度和心表温差逐渐增大,心部等轴晶区也逐渐扩大;拉速对连铸坯初生晶粒取向的影响较小;连铸坯定尺对铸坯头尾温差的影响较大,在拉速不变的情况下,连铸坯定尺每增加1 m,头尾温差增大约10.5℃。方坯直轧工艺生产采用非定尺切坯策略,可以有效减小连铸拉速波动对出坯生产节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83年11月国外设计的一套小型轧机,可称为世界上布置得最紧凑的小型连轧机。主跨宽24m、长162m。年产普碳直条圆钢近16万吨。全车间一个班共需操作人员10人,实现全部自动化。机架间的堆拉关系可自动调节,轧机的变速采用数字给定,飞剪可自动切头尾及进行事故处理。轧件上冷床前自动夹尾降速,自动上、下冷床。冷剪先将轧件切成6~12m定尺,然后自动记数、自动打  相似文献   

10.
针对1 200 MPa级冷轧先进高强钢轧制不稳定问题,对热轧原料组织性能均匀性、冷轧压缩比、冷连轧机组轧制策略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轧工序投入边部加热器,采用分段冷却等手段,可有效降低热轧原料头尾部组织性能差异,保证通卷性能均匀,进而保证通卷轧制过程稳定;通过优化冷连轧机组压缩比,可有效降低材料本身的加工硬化强度,进而避免连轧机组后面机架的轧制超负荷情况;通过优化冷连轧机组轧制策略,可保证轧制过程中各机架均匀变形,避免出现轧制力差异较大的情况,进而保证轧制过程稳定。采用上述措施,1 200 MPa级冷轧先进高强钢轧制力控制在约15 000 kN,厚度精度控制在±0.06 mm以内,可保证该级别高强钢的稳定轧制。  相似文献   

11.
冯喜锋  奚国仙  周军  方平 《轧钢》2021,38(6):119-124
由于不锈钢热轧板带产线粗轧温度高、压下量大、轧辊咬入角大、辊面受挤压力和摩擦力更大等工况特点,原轧辊材质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介绍了热轧不锈钢板带粗轧新型高速钢轧辊的研制情况,主要介绍了其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内层材质的设计及其组织性能。该新型高速钢轧辊在国内某1 780 mm不锈钢热轧产线粗轧机组的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毫米轧制量为7 000 t/mm,下机辊表面光洁,表面粗糙度为1.3~1.6 μm。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管线用钢的安全服役性能,使其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和较低的屈强比,采用现场小批量试制试验,研究了不同控轧控冷工艺对L450M管线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450M管线钢采用粗轧开轧温度1 010~1 050℃,精轧开轧温度920~960℃,精轧终轧温度790~830℃,终冷温度550~580℃,屈服强度可达到475~513 MPa,抗拉强度565~583 MPa,伸长率32%~38%,屈强比0.82~0.88,-20℃横向冲击功188~285 J,满足API SPEC 5L-2018标准要求;适当提高精轧终轧温度、降低粗轧阶段变形量、减少精轧阶段轧制道次,有利于降低L450M管线钢的屈强比;适当降低冷速、提高终冷温度,使L450M管线钢显微组织中先共析铁素体比例增加,有利于降低屈强比。  相似文献   

13.
针对非调质钢F40MnV空心轴类件楔横轧成形问题,为获得最佳轧制与冷却工艺制度,在三辊楔横轧机上开展了轧制与冷却实验研究。利用正交法制定实验过程工艺参数,并将带有热电偶的试件进行轧制。轧后采用水冷,水冷加空冷,风冷,空冷4种方式进行冷却,得到相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基于实验结果,采用金相分析和性能实验手段研究了温度、断面减缩率和冷却介质对F40MnV钢轧后冷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冷加空冷、断面减缩率35%、轧制温度为950℃时的成形工艺可得到较为优良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柳钢高线生产的φ6.5 mm ML08Al低碳冷镦钢盘条近表面出现混晶组织的问题,分析了加热工艺、变形工艺及吐丝温度对产生混晶组织的影响,并对相应的温度制度进行了优化。一加热段迅速将钢坯加热至880~920 ℃,二加热段控制在1 080~1 120℃,均热段控制在1 050~1 090 ℃,各段温度控制精度±12 ℃,加热时间不小于95 min,有利于奥氏体晶粒均匀化,大幅度降低钢坯表面与芯部、头部与尾部温差;结合水箱冷却能力及轧机设备能力,预精轧结束后对轧件快速冷却,将入精轧温度由970 ℃降至860 ℃,将轧件冷却至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轧制,同时利用精轧机组机架间水冷系统,控制终轧温度为990~1 020 ℃,以避免轧件变形过程温度过高导致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吐丝温度由原先的950 ℃降至830 ℃。采用优化工艺后,获得了晶粒尺寸均匀的F+P组织,改善了ML08Al盘条冷镦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柳钢高线生产的φ6.5 mm ML08Al低碳冷镦钢盘条近表面出现混晶组织的问题,分析了加热工艺、变形工艺及吐丝温度对产生混晶组织的影响,并对相应的温度制度进行了优化。一加热段迅速将钢坯加热至880~920 ℃,二加热段控制在1 080~1 120℃,均热段控制在1 050~1 090 ℃,各段温度控制精度±12 ℃,加热时间不小于95 min,有利于奥氏体晶粒均匀化,大幅度降低钢坯表面与芯部、头部与尾部温差;结合水箱冷却能力及轧机设备能力,预精轧结束后对轧件快速冷却,将入精轧温度由970 ℃降至860 ℃,将轧件冷却至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轧制,同时利用精轧机组机架间水冷系统,控制终轧温度为990~1 020 ℃,以避免轧件变形过程温度过高导致奥氏体晶粒异常长大;吐丝温度由原先的950 ℃降至830 ℃。采用优化工艺后,获得了晶粒尺寸均匀的F+P组织,改善了ML08Al盘条冷镦性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热模拟实验, 研究了加热温度、变形温度、变形量、冷却速率和卷取温度对高Nb含量管线钢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 并确定了工业生产方案。工业试制结果表明: 在1 170~1 200 ℃进行加热保温, 粗轧温度控制在1 020 ℃以上, 变形量控制在30%以上, 精轧入口温度不大于950 ℃, 终轧温度控制在(800±20) ℃, 冷却速率控制在10~30 ℃/s, 卷取温度控制在500~530 ℃, 生产的高Nb含量X80管线钢钢板组织为均匀的针状铁素体, 力学性能优良, ?20、?40 ℃低温冲击功均达到300 J以上, ?15 ℃落锤撕裂试样的剪切面积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17.
王运起 《轧钢》2020,37(5):81-84
针对高强汽车钢生产合同量小、规格繁多,混浇坯和合同余材多的问题,以550L带钢的生产为例,研究了终轧温度、冷却速率对550L带钢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粗轧在再结晶区利用大变形量获得细小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精轧采用低温轧制,获得内部有大量变形带的扁平状奥氏体组织,可以提高晶界面积,增加相变形核核心和驱动力,在随后的超快密集冷却过程中形成晶粒细小的铁素体组织,充分发挥细晶强化、相变强化、析出强化、位错强化的作用,使其性能达到高级别600L牌号带钢性能,实现了升级轧制,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比了铁素体区轧制工艺和常规轧制工艺产品力学性能、微观组织和表面质量。分析了生产中粗轧温度、终轧温度、卷取温度、退火温度及轧制润滑控制等对产品组织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铁素体区轧制工艺的控制要点,退火后产品可获得更有利的{111}织构,进而获得更优异的屈强比和塑性应变比。  相似文献   

19.
首钢京唐2250mm热轧生产线采用的先进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福明  颉建新 《轧钢》2012,29(1):45-49
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2250mm宽带钢热轧生产线按照动态精准设计体系设计,设计产能550万t/a,产品抗拉强度可达1000MPa,设计中采用了当今国际轧钢领域的20多项先进技术,整体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文介绍了首钢京唐2250mm热轧生产线的设计特点和采用的先进技术。工程设计中采用了步进式加热炉、热装热送技术、定宽压力机、二辊可逆式R1粗轧机、四辊可逆式R2粗轧机、7架四辊精轧机、CVC^plus板形控制技术、具有快速冷却功能的层流冷却技术(TMCP)等;并自主设计开发了托盘式钢卷运输设备、交一直一交传动控制、自动化检测与控制系统及完善的除尘环保系统。该生产线投产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设计水平,实现了高效、优质、节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超细晶贝氏体30MnTiB钢热连轧后钢卷纵横向卷径差过大产生扁卷,导致大量废品的问题,设计了4种不同的冷却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OM)、热模拟试验机、高温拉伸试验机,对其显微组织、膨胀量、高温强度进行测量,结合4种不同冷却工艺下30MnTiB钢卷纵横向卷径超差的程度,分析了30MnTiB钢卷径超差现象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钢卷冷却后获得贝氏体组织,组织转变膨胀量较珠光体和马氏体转变大,转变温度越低,膨胀量越大,钢卷发生纵横向卷径超差越严重。钢卷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间内冷却时,采用较低冷速使钢卷前30 m在较低温度冷却提高内圈强度,30 m后采用较高温度冷却减小钢卷的膨胀力可有效解决贝氏体30MnTiB钢扁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