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再探“脾开窍于口”──269例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伴发口腔扁平苔癣临床分析安徽231300安徽省舒城县医院左家明,曹俭主题词胃炎,萎缩性/诊断,脾(中医)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疾病之一,临床病理学上两者...  相似文献   

2.
临床所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3型肠上皮化生也称为胃粘膜癌前病变)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饮食、饥饱失调等原因导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粘膜损伤后,加之长期、反复的慢性炎症破坏胃粘膜腺体所致.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为(脾肾)气虚(气滞血瘀)湿热和(脾肾胃)阴虚(气滞血瘀)燥热.……  相似文献   

3.
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白长川教授业医40余载.善理杂病沉疴,临床尤精脾胃病,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中西互参,敏于思辨,善于总结.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每获良效,更总结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的逆转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4.
姜莉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研究30余年,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诊治经验,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肾阳虚型者十之八九,"水寒土湿"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之根本,气机阻滞、瘀血胃络、痰湿中阻为发病之源,为本虚标实之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补火生土法治其本,配以调畅气机、化瘀通络、燥湿化痰治其标,提倡治本为主兼除其标,主张以扶阳之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予吴萸四逆汤扶阳固本,从而阻断或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难治性胃病,发病率高,病情缠绵反复,且具有一定癌变倾向。迄今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干预措施,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调肝理脾法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协调肝脾功能,运用调肝、理脾方法及相互配伍作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前病变,目前西医药治疗的手段相对匮乏,中医药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肝脾论为谢晶日教授从医数十年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诊疗验案体会,创立的一家学说。谢教授认为肝为起病之源,脾为传病之路,胃为发病之所,运用肝脾论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长洪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认为应治病求本,临床上详察病机、辨证辨病,从治脾与治胃、降气与活血、辨病论治与既病防变、心理疏导与饮食调理四方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位在胃,涉及病变脏腑为肝脾。脾胃亏虚、肝失疏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基础,其中脾胃亏虚是基础,肝失疏泄是关键,痰、瘀、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因素。运脾疏肝和胃法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法,化痰、祛瘀、清热为其协治之法。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22-24
介绍刘启泉教授从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刘启泉教授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证四十余载,学验颇丰,对脾胃病的诊治经验丰富、疗效独到,尤其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方面有自己独到见解。作者有幸师从刘师,总结刘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局灶性或广泛性的上皮和固有腺体的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痞、满、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归于"胃痞""胃胀""嘈杂"等病范畴,其病机不外乎于气(肺胃气逆)、热(肺热蕴胃)、瘀(肺胃瘀阻)、虚(肺胃阴虚)四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关乎于肺,刘启泉教授临床灵活运用宣肺降胃、清肺降胃、理肺降胃、养肺和胃之法,从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血瘀证进行探讨,提出脾胃气(阳)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重要的发病基础,胃络瘀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机,宜以益气补中、健脾养胃、活血化瘀、通络消痞为治则,以健脾活瘀方加减治疗。健脾活瘀方由党参、白术、黄芪、丹参、三棱等药物组成,具有健脾养胃、活血通络等功效。临床案例表明:健脾活瘀方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并可有效治疗胃黏膜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宁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6年5月—2017年5月于东港市中医院综合内科住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通过随机信封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应用胃苏颗粒口服方案,试验组30例,应用脾宁方汤剂口服方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有效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口服脾宁方治疗可有效缓解胃痛、纳呆、恶心等不适症状,调节胃酸、修复黏膜,降低胃肠道刺激,疗效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治分布规律。方法病例来源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部及门诊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962例,其中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萎缩性胃炎25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296例。记录其临床症状、舌脉、证型及方药,用Excel数据库整理,采用频数统计法分析二者证治特点。结果 (1)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脾胃虚弱证、肝气犯胃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型依次:肝气犯胃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2)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胃脘痞闷、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症状分别腹胀满或痛、泛吐酸水、嗳气频作等。(3)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淡舌、暗红舌、少苔、薄白苔;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高频舌象:红舌、淡舌、黄腻苔、薄白苔。(4)慢性萎缩性胃炎高频方药:炒白术、五灵脂、麦冬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方药有:柴胡、黄芩、炒白术等。结论 CAG以脾胃为主,病程长,发病机制气虚、阴伤为主,血瘀、气滞为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肝胃为主,病位浅,发病机制以气滞为主,伴肝脾失和、邪热犯胃、寒热错杂表现。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了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运用中医辨证分型后组方施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结果:全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在疗程结束后15d行胃镜及病理活检,1年随访。临床治愈40例,显效42例,有效5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6.9%,无效为23.1%。结论: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目前在治疗上缺乏理想的阻断其发展的手段。运用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中医药报》1992年1月6日报道:“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李振华,集40多年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划分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气(阳)虚和脾胃阴虚两证,自创了分别适应两证的香砂温  相似文献   

16.
崔红艳 《河北中医》2007,29(8):707-70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炎另一种常见类型,临床上萎缩胃与胃萎缩有所区别.近年来随着纤维内窥镜的广泛普及和病理检查的开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不断提高.2002-2006年,我院应用胃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试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足三里穴的电阻,总结其与临床证型的关系,以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方法:收集17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判定临床证型,应用体表电阻测量法测定双侧足三里穴电阻,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证型中,足三里穴电阻均值不同,胃络瘀血型〉肝脾失调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不同证型下足三里穴电阻不同,可以有效的指导针灸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由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上升,对癌前病变的 诊断与治疗日益被人们重视,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已被证实与胃癌关系较为密切,认为是消化系统的癌前病变。 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肝脾不调、虚痞、寒热互结)基本病机的认识,笔者以疏肝理脾,开结除痞为大法,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收到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气化瘀法在治疗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0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运用辨证分型论治配合益气化瘀法治疗,两月为一个疗程。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3.54%。提示:益气化瘀法对高原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治具有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病例观察表,采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诊信息、C13呼气试验、胃镜检査等各方面资料,分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证素特点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常见4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常见3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脾胃虛弱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肝郁脾虛证。结论:建立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的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模型,揭示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