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策略(EGDS)治疗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术后带气管插管需继续行机械通气(MV)治疗的非昏迷ICU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治疗组以右美托咪定作为主要镇静剂,丙泊酚辅助微调镇静的EGDS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以咪达唑仑作为镇静剂进行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GDS可提高48 h内达到浅镇静目标(RASS评分-2~+1)的比例、24 h自主呼吸试验(SBT)通过率,减少患者MV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及谵妄的发生率(P<0.05)。结论:在早期镇痛基础上应用以右美托咪定为主导、丙泊酚为辅助微调的EGDS方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重症病房机械通气病人的镇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镇静是处理机械通气危重病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充分的镇痛和去除了可逆的诱因后,适度镇静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烦躁、增加人机顺应性,保证病人的安全舒适.推荐使用镇静评分表定期进行评估和每天中断镇静评价病人的神经功能、自主呼吸能力.  相似文献   

3.
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用于ICU机械通气镇静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医师进修杂志》2004,27(5):11-12
  相似文献   

4.
ICU的危重患者救治过程中常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由于休克、呼吸衰竭、管路刺激、疼痛及精神因素等原因,常造成患者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能同步协调,结果一方面机械通气难以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又可因呼吸机额外做功增加了氧的消耗,易造成合并症的发生,影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优化患者临床转归。方法将10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两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按常规防范患者发生IUC谵妄,观察组实施早期以患者为中心的舒适化浅镇静(eCASH)策略防范。结果观察组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转归好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eCASH策略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预防管理,可有效降低谵妄发生率,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综合性ICU接受机械通气及镇静治疗的患者74例,按入住ICU时间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现有给药护理措施,医生在开具镇静处方时给出初始泵速,护士使用Ramsay镇静评分表每4小时对患者进行镇静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患者表现进行泵速调整.干预组采取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即包括人员培训、标准化表单设计、动态镇静目标设置、规范评估并记录等.比较干预前后两组镇静治疗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镇静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ICU留观时间、置管期间镇静药物使用情况、与镇静有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可使患者镇静深度适宜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对镇静治疗的过程指标及结局指标均有良好改善.  相似文献   

7.
重症医学科作为急危重症病人集中管理的病房,镇静镇痛治疗理念的转变符合时代的发展。从最开始的传统的深度镇静到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走向了浅镇静,再到现在的 EGDS 策略。目前以右美托咪定为主体的 EGDS 理念正在被大家所认同。当然,治疗理念的转变有无止境,个体化、规范化、安全化、合理化的精准镇静镇痛治疗策略是当代重症人应追求的。本文将从危重症患者镇静的必要性、传统镇静药物、新型镇静药物及镇痛镇静治疗理念的转变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丙泊酚和咪唑安定用于ICU机械通气镇静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醒的危重症患者在ICU使用机械通气时,往往不能耐受人工气道或某些特殊的通气模式,甚至产生人机对抗,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常需要给予镇静治疗。本文分别应用丙泊酚和咪唑安定用于ICU患者机械通气的镇静,观察两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系统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8-12—2019-05间在ICU行镇静治疗的42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间积极开展心理支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配合医生有效镇静,以及每日唤醒等系统护理干预.结果 42例患者均达到镇静目标(Ramsay镇静分级3~5级),顺应呼吸机治疗,并均逐渐脱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方案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及其他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10例ICU有创机械通气≥12h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方案分为模拟人体生物钟组(研究组,55例)与非模拟人体生物钟组(对照组,55例),两组再根据使用镇静药物的不同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各15例)、丙泊酚组(各20例)、右美托咪定+丙泊酚组(联合镇静组,各20例)。应用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及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对镇痛镇静深度进行量化控制,使研究组RASS评分白天维持在0~1分、夜间维持在-1~-2分;对照组昼夜均维持在-1~-2分。记录患者谵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拔管时间、镇痛镇静药物用量。结果研究组谵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与同种镇静药的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住ICU时间显著缩短,镇痛镇静药物剂量显著减少(均P0.05)。结论模拟人体生物钟镇静有助于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拔管时间及住ICU时间,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用量,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nalgesia-based sedation techniques are becoming more established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ett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remifentanil and fentanyl infusions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in pediatric ICU patients. METHODS: After receiving ethical committee approval,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study was performed. Twenty-two postoperative orthopedic surgery patients received either remifentanil 0.1 microg.kg(-1).min(-1) or fentanyl 0.025 microg.kg(-1).min(-1) infusions diluted to the same volume. Analgesic infusion was titrated to predefined levels of analgesia [behavioral pain scale (BPS) score of 3]. Propofol was added if sedation was unsatisfactory after BPS score 3 had been achiev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groups regarding demographics, tracheal extubation times, and pain scores of the patients. After cessation of the opioid infusion, the sedation scores and the heart rates were always higher in the remifentanil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fentanyl group. The incidences of nausea, vomiting, apnea, desaturation, reintubation within 24 h and constipation were also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S: We conclude that a remifentanil infusion provides clinically comparable analgesia with a fentanyl infusion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ostoperative pediatric patients. These two drugs are suitable for short-term analgesia-based sedation in pediatric postoperative ICU patien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ICU收治的47例机械通气患者,常规口腔护理后检测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及第一前磨牙共16颗牙邻面及颈部残留牙菌斑量。结果经口腔护理后,47例患者被检牙均残留不同程度牙菌斑,其中,牙邻面菌斑残留量显著多于牙颈部;随牙位后移,各部位菌斑量显著增加(均P<0.05)。不同象限同一牙位菌斑残留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现行口腔护理方法清除牙菌斑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后牙远中邻面菌斑清除困难,有待改良护理技术以提高口腔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与行为现状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自制的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及评估行为问卷调查广州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82名ICU护士。结果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与评估行为标准分分别为(58.91±12.82)分和(74.57±15.14)分,两者呈正相关(P0.01),评估知识维度与相应的评估行为维度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与行为处于中等水平,镇静评估知识掌握较好的护士能正确进行镇静评估,管理者应鼓励ICU护士努力学习镇静评估相关知识,以提升其镇静评估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护士镇静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镇静评估的态度,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1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75名ICU护士进行镇静相关知识和态度调查。结果ICU护士镇静知识得分78.33±9.49,镇静评估态度得分75.47±8.07。多元逐步回归显示,是否取得ICU专科护士资质及镇静评估态度得分对镇静知识有影响,是否参加镇静培训和镇静知识得分对镇静评估态度有影响(P0.05,P0.01)。结论 ICU护士镇静知识总体掌握程度较好,但分项目得分存在不均衡性,镇静评估态度有待加强。需加强ICU护士镇静相关知识的培训以提升其镇静评估态度,并将镇静评估纳入护理工作流程及护理管理系统,以保证镇静治疗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体位变化对机械通气患者膀胱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机械通气患者膀胱压的影响,为临床正确监测机械通气患者膀胱压提供参考。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患者60例,分别测量平卧位、床头抬高30°半卧位及45°半卧位的膀胱压,并监测不同体位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结果3种体位膀胱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平卧位与30°半卧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体位呼吸、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0°及45°半卧位显著优于平卧位(均P<0.05)。结论测量膀胱压时,可保持机械通气患者原来约30°的体位不变,以维持生命体征平稳,增加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程序的建立及实施效果。方法将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8例)与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呼吸机集束化护理干预,定时翻身、拍背、排痰等基础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护理上经多学科协作评估,应用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程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Barthel指数、握力显著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一次脱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实施早期阶段性康复护理程序,能显著缩短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提高一次性脱机成功率,帮助患者恢复肌力,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监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水平的准确性.方法 术后未清醒带气管导管送人重症监护室的患者11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体重指数17~29 kg/m2,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2分,入重症监护室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为4~18分.静脉输注吗啡0.01~0.05 mg·kg-1·h-1,采用Prince-Henry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维持Prince-Henry评分1或2分.采用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评价镇静水平.当SAS评分>4分时,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0.10 mg/kg,再静脉输注0.04~0.20 mg·kg-1·h-1维持;当SAS评分<2分时,则不用、减量或停用.于入重症监护室即刻、15、30、45 min、1 h及1 h后每隔1 h,记录SAS评分和BIS,直至拔除气管导管.结果 在SAS评分1~5分范围内,BIS随SAS评分的升高而升高(P<0.01),SAS评分与BIS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 在无明显躁动情况下,BIS可准确地监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方法 拟在镇静下行机械通气治疗24 h的重症监护室(ICU)患者60例,年龄20 ~ 64岁,体重指数21 ~ 25 kg/m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10 ~ 25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咪达唑仑组(M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负荷量后,以0.03~0.20mg· 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D组: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 μg/kg负荷量后,以0.2~0.7μg·kg-1·h-1的速率静脉输注,维持2组Ramsay镇静评分2~4分.记录镇静期间ICU医生对镇静效果的满意度、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开始镇静至停止镇静后2h谵妄的发生情况、苏醒时间和苏醒后2h内再入睡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M组比较,D组ICU医生对镇静效果的满意度升高,苏醒时间缩短,苏醒后2h内再入睡率和谵妄发生率降低(P<0.05或0.01),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效果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