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各种危重病人在院际转诊,转运,途中监护已经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院前急救病人病情重,病种杂,为了提高急救质量,规范急救程序,掌握急救转运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影响因素,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急救医疗需求,我们对武汉市急救中心2001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的全部急救转运病人进行流行病学的分类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为上级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调查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济宁市紧急救援中心所有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病种、年龄、性别、呼救时间、呼救地点、所属急救区域(市区、城郊、农村)、病情摘要、联系电话。对收集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6:1。年龄以20~49岁的患者为多。(2)济宁市院前急救病种位于前5位的是:外伤(56.19%)、心血管病(8.51%)、中毒(8.44%)、脑血管病(6.18%)、消化系统病(4.01%)。(3)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前5位系统疾病的年龄分布特点各有不同。(4)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病例数以8、11、12月份为多,2月份最少。主要病种的月变化规律各有不同。(5)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区域分布特点:城郊急救与转运患者最多,占41.65%,其次为市区,农村最少占24.30%。(6)济宁市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呼救时间呈不规则分布。结论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有利于急救人员培训计划、预案的制定,有利于急救中心重点学科的建设,为院前急救器材、药品的配备提供了依据,为上级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院前急救决策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优化工作流程 提高院前急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我院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经验,探讨依托医院型120急救分站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分站急救资料,结合院前急救工作体会,提出优化工作流程,赢得急救时间与效果的最大化。结果 针对工作流程中可能出现影响院前急救的意外情况,加强工作流程管理,强化各级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提高了院前急救应急反应速度。结论 依托医院型120院前急救分站各地、各个医院模式大同小异,为了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必须从优化工作流程入手,做到接警,出车,现场急救和转运伤病员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把握好每个细节,才能提高院前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各项护理措施对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对3465例院前急救患者采取的各种急救护理措施以及患者的转归。结果院前急救3465例患者,通过采取各种急救护理措施,成功转运2967例。结论快速高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保证,院前急救工作中各项急救护理措施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及安全转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03月至2018年06月本院收治72例多发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36例。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流程对患者实施救护,研究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及安全转运,分析比较两组救护车到达时间、有效抢救时间与急救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救护车到达时间、有效抢救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急救成功率分别为97.22%、88.89%,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和安全转运的实施对多发伤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保障急救工作有序进行,进一步提高急救成功率,提高急救护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抢救生命、安全转运.长途转运,是院前急救任务的一部分,急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是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病人病情危、急、复杂多样、容易突发变化、车载时间长等特点,同时受急救环境、药品、设备等限制,抢救过程又直接受到病人及家属的监督以及情绪和转运途中汽车颠簸、车况等因素影响,因此高质量的院前救护是危重患者赢得救治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覃少强 《海南医学》2005,16(6):153-154
国际先进国家医院建立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即将院前急救——急诊室救治——ICU救治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其中院前急救是EMSS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因此完善院前急救的模式及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了解院前急救的一些特点,将有利于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及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我院200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院前急救的工作情况,就若干特点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煤矿创伤的特点,总结院前急救措施。方法 对42例煤矿创伤病人的救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42例患者经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安全转运40例,现场死亡2例。结论 掌握煤矿创伤的现场判断和急救方法,对提高煤矿创伤急救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救护车急救转运途中患者的护理问题及特点,以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8例救护车陆路急救转运患者的病种特点,及针对其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急救转运患者228例,226例被平安转送至目的地。5例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其中3例经现场抢救复苏成功后转运,2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急救转运病人病情重、病种杂、护理工作难度大、强度大、涉及护理问题多,需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技能训练及急救车日常管理和维护,建立医患之间的沟通,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曾静 《中华医护杂志》2006,3(3):251-251
目的探讨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AMI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2例AMI患者在院前急救中无死亡病例。结论缩短急救运行时间,配置完善的抢救设备,发挥第一目击者的急救作用,把握转运时机安全转运能使AMI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常见安全隐患的原因。方法:对2005~2007年我科记录在册有关院前急救纠纷27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表现为急救前隐患、现场急救隐患、转运途中安全隐患三个方面。结论: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205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布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急救中心近两年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分布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6月间我院急救中心出诊救护车院前急救转运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8个月内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1205例,男女比为1.56:1;年龄(42.06±19.53)岁;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居前5位;每天12:00—16:00和20:00~24:00为出诊高峰时间;急救半径分布不同与出诊地点有一定联系。结论: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可根据疾病分类和疾病谱为依据进行重点培训,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严建江 《广州医药》2010,41(4):35-37
危重患者院外安全转运是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各级医院水平,更好地为危重患者服务,使危重患者得到最佳的专业化救治,对抢救危重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救治危重患者提供可靠保证。我院是急救网络中承担院前急救任务的医疗机构之一,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14.
张青梅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143-144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院外环境中对各种危重患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通称.迅速、安全地运送患者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环节,长途转运是院前急救的职能之一,具有患者病情危重多变、病种复杂、车程较长等特点,抢救受环境、设备、时间、路程的限制,抢救过程受患者家属的监督及其情绪的影响,如何做好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摆在急救专业人员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急诊急救与急危重病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机械通气技术显得日益重要,已经成为院前急救医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各级医院间转诊、转运、途中监护抢救护理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以往救护车急救条件的限制,没有配备便携式急救呼吸机,缺乏有效的机械通气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的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9616例“120”出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前急救状况。结果院前急救的特点为:“120”呼救出诊逐年增多,外伤以车祸为主,内科以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占多数,院前猝死主要是心源性猝死,“120”急救半径5km以内出诊频率最高,抢救效果较好。结论快速高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保证。必须强化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法律意识,严格掌握急救护理原则,熟练运用各种急救护理技能,尤其是心脏电击除颤术,各类创伤的紧急救治和安全转运,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17.
陈稚林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48-549
随着现代急救护理学的迅速发展,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已从传统单一的转运模式发展为抢险救灾、现场危重症的救护、转运途中的对症护理等一条龙服务模式。为了能够更好地完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配合医生进行有效治疗,提高救治效率,出色地完成每一次救援任务,探索一种适合这一特点的护理模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6年1月-2007年1月657例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护理特点及院前急救状况.探讨院前急救的护理特点、院前急救的护理对策及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方法,提出护理对策中须强化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严格掌握急救护理原则,熟练运用各种急救护理技能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专业新生儿急救转运(NETS)的运作特点及临床意义,确保NETS运作安全性的提高。方法 用回顾性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我院NETS转运的215例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总结院前急救经验。结果 我院NETS已具有较强的专业人员及完善的设备配置,与重庆地区及周边区域43家基层医院建立稳定的转运协作关系,院前急救、途中监护等NETS运作规范有效,确保转运新生儿的安全;危重儿约95.6%,转运前常伴发低体温、酸中毒、低血糖,经现场急救稳定病情后,215倒均安全转运回院。转运患儿中,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为常见疾病,发生率分别为81.9%、69.8%、64.2%;早产儿胎龄多小于35周117/138(84.8%),双胎或多胎占27.5%;,治愈好转率88.4%。结论 规范化的NETS应包括专业人员组队、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途中严密监护病情,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危重新生儿安全的转运,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对减少后遗症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是对急、危、重伤病员的事发现场和转送医院途中的急救医疗.目的在于及时挽救和维持伤病员的生命,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抢救成功率,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病人的第一环节尤为重要,基层医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院为一所一级甲等医院,地处城乡结合部,担负了本地及下辖五个乡镇20余万群众的医疗保障,我院2010年"120"院前急救急诊出车共1701次,实施院前急救1149例(具体指现场急救及救护车转运过程急救),现将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