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W-La2O3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电极材料的应用和性能要求.总结了W-La2O3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使用性能、作用机理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几种新近发展起来的W-La2O3电极材料,并提出了现阶段W-La2O3电极材料研究进展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内氧化法制备Al2O3/ Cu复合材料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Al2O3/Cu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和纯铜一样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能,而且由于弥散强化的作用使其拥有高的硬度和强度,特别是优越的高温强度,从而使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程材料之一。论述了Al2O3/Cu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及Cu-Al合金的内氧化机理,重点阐述丁内氧化过程中Al2O3颗粒的形核、长大和粗化,并采用内氧化法制备了性能优越的Al2O3/Cu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3.
利用热压烧结技术制备高致密度的短碳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Csf/SiC)复合材料。研究稀土氧化物添加比对烧结后Csf/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增韧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助剂中La2O3含量增加,烧结后材料中SiC颗粒平均粒径减小,相对密度逐渐降低,而强度和韧性则先增加后降低;颗粒桥连、纤维拔出和裂纹偏转是该材料体系的主要增韧方式 。  相似文献   

4.
利用热压烧结技术制备高致密度短碳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Csf/SiC)复合材料。研究稀土氧化物添加比对烧结后Csf/Si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力学特性和增韧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助剂中La2O3含量增加,烧结后材料中SiC颗粒平均粒径减小,相对密度逐渐降低,而强度和韧性则先增加后降低;颗粒桥连、纤维拔出和裂纹偏转是该材料体系的主要增韧方式。  相似文献   

5.
多孔结构材料有效吸收系数的计算模型和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波动光学理论建立了激光在多孔结构材料中传输的物理数学模型,计算了多孔结构材料有效吸收系数εo(A)和材料本身吸收系数ε(λ)及多孔结构特性参数A/St的变化关系。利用吸收系数ε(1.06 μm)约为0.56的材料通过浸渍和高温烧结法制备不同孔径的多孔结构材料,采用Lambda 900型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试多孔结构材料样品在1.06 μm附近的吸收系数,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多孔结构材料的有效吸收系数εo(1. 06 μm)随着A/St的增加而降低,其变化趋势和理论计算结果一致。为此,在材料本身的吸收系数一定的情况下,可通进调整多孔结构特性参数A/St:,制备出吸收性能更好的多孔结构材料。  相似文献   

6.
以Ni(NO<,3>)<,2>·6H<,2>O、Co(NO<,3>)<,2>·6H<,2>O、Mn(NO<,3>)<,2>和LiNO<,3>为金属原料,以柠檬酸为鳌合剂和燃料制备出均一的前驱体.前驱体经干燥后在氧弹中快速爆燃制备出纳米LiNi<,1/3>Co<,1/3>Mn<,1/3>O<,2>粉体,并生成了高结晶度的LiNi<,1/3>Co<,1/3>Mn<1/3>O<,2>材料,其平均粒径约为200nm.将其分别在2.8~4.6V和2.8~4.3V电压范围内以0.05C速率恒流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08.0mAh·g<'-1>和173.6mAh·g<'-1>;以0.1C速率分别在2.8~4.6V和2.8~4.3V电压范围内循环20周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9.3%和93.4%.  相似文献   

7.
采用内氧化法制备了Al2O3/Cu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在载流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并进行了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内氧化法制备的Al2O3/Cu复合材料,在铜基体中弥散分布着纳米级的Al2O3颗粒;在载流条件下,该复合材料的抗摩擦磨损性能显著优越于铬青铜合金;电流较小时具有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的共同特征,电流较大时以粘着磨损为主。在试验范围内,电流较载荷对磨损率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Ti、Si、炭黑为原料,通过引入Al2O3,采用热压法制备了Ti3SiC2/Al2O3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研究了Ti3SiC2/Al2O3复合材料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添加Al2O3的试样抗氧化性优于纯Ti3SiC2试样,这是因为在1 300℃之前,形成α-Al2O3、TiO2和SiO2的混合层,且α-Al2O3集中到氧化层表面呈连续分布,形成致密氧化层。而在1 300℃之后试样表面则生成Al2TiO5抗氧化层。  相似文献   

9.
Al2O3基陶瓷抗弹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添加ZrO2的Al2O3基陶瓷材料为研究对象,经过成分优化设计以及成型、烧结工艺优化设计,制备出性能高且稳定的材料;并采用模拟穿甲弹和破甲弹对装甲钢、几种陶瓷材料进行了对比试验,测定了防护系数;并分析了几种材料抗穿、破甲弹防护系数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成分配比的Fe2O3粉和Al粉末生坯分别进行900,1 000,1 100℃烧结,利用自蔓延反应放热和加热炉加热的综合作用制备FeAl/Al2O3复合材料。用扫描电镜、维氏硬度计、M-200型磨损试验机对烧结合金的金相组织、硬度以及磨损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Fe2O3-Al在适当配比和烧结温度下,可以合成以FeAl为基体、Al2O3和铝铁金属间化合物为增强相的复合材料;试样烧结前后相对密度受Al含量和烧结温度的影响,Al含量越高,烧结温度越高,相对密度越大;Al的质量分数为40.3%,1 100℃烧结后的样品具有最高硬度和最佳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1.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La2O3和TiC协同增强钨基复合材料,研究La2O3-TiC/W复合材料的室温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与纯钨相比,La2O3和TiC显著提高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La2O3-TiC/W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在TiC的质量分数为5%时出现最大值898MPa,断裂韧性在TiC的质量分数为10%时出现最大值10.07MPa.m1/2。质量分数为1%的La2O3与质量分数为5%的TiC协同作用时,La2O3-TiC/W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2.
常压烧结制备Al2O3/SiC纳米复合陶瓷及其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微米SiC颗粒和工业氧化铝为原料,采用机械混合法制备Al2O3/SiC复合粉末。将复合粉末煅烧、成型,在1 600℃,2h烧结可制备出Al2O3/SiC纳米复合陶瓷。通过XRD、DSC-TG、SEM和TEM等分析了煅烧和烧结过程中相组成的变化,烧成收缩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在氧化铝基体中添加80%(质量分数)平均粒径为5μm的SiC粒子,复合粉末经700℃煅烧后再成型,试样于1 600℃烧结,其相对体积质量可达93.8%。SiC粒子主要被包裹在Al2O3晶内形成“晶内型”纳米复合陶瓷。在烧结过程中由SiC氧化形成的SiO2包裹层与基质氧化铝反应形成的无定形莫来石前躯体可大大促进烧结;SiC埋料氧化形成的外壳可有效阻止烧结体内SiC的进一步氧化。  相似文献   

13.
高能球磨Al2O3-Y2O3粉体混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成Y3Al5O12(YAG),对Al2O3-Y2O3粉体混合物进行了高能球磨研究。研究表明球磨后的粉体XRD衍射峰明显,并非无定形态,球磨后粉体中的Al2O3、Y2O3达到纳米级别尺寸后,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少而晶格畸变增加,且烧结成的YAG粉体与Al2O3、Y2O3粉体有相似的晶格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陶瓷材料动态力学性能与微观断裂机制研究,对冲击加载下材料的损伤机理认识至关重要.针对Al2 O3/SiC复合陶瓷,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完成对试样的一维应力波加载,回收破碎试样颗粒并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一维应力波加载试验实现了对试样的均匀加载,且随着应变率的增加,Al2 O3/SiC复合陶瓷的强度逐渐...  相似文献   

15.
氧化钇稳定氧化锆超细粉末的制备和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3mol%Y2O3-ZrO2超细粉末,使用乙醇或丙酮洗涤沉淀,以消除颗粒团聚。应用DTA热分析仪、颗粒度分析仪和X光衍射仪研究分析了粉末的热分解特性、颗粒大小和分布以及相组成。实验结果表明,粉末平均颗粒直径小于0.5μm,在650℃下处理的氧化钇稳定氧化锆超细粉末以单斜-四方晶型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