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09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5例,采用隔物灸神阙、关元穴治疗,并设口服月月舒冲剂104例为对照组.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同时随机对部分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经期血清前列腺素F_(2α)(PGF_(2α))、血浆血管加压素(AVP)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前血清PGF_(2α)、血浆AVP含量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2组治疗后血清PGF_(2α)、血浆AVP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治疗后2组间血清PGF_(2α)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PGF_(2α)含量仍较正常组高(P<0.05).结论 隔物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PGF_(2α)及血浆AV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隔药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确诊为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隔药饼灸,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隔药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观察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36例,检测其痛经症状评分和经络特性,并据此形成治疗方案,应用隔姜灸疗法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经观察后发现,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存在经络异常现象,应用隔姜灸疗法可以有效调整其经络异常(P<0.01);新的治疗方案临床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的经络特性为足少阴肾经虚寒性、足太阳膀胱经寒性,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失衡。据此形成的隔姜灸疗法可以有效调整经络异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隔物灸神阙、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9例确诊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为寒湿凝滞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5例,采用隔盐灸神阙、隔姜灸关元的方法治疗;对照组104例,采用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随机对2组各40例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经期血清PGF2α(前列腺素F2α)、PGE2(前列腺素E2)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PGF2α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P<0.05),且治疗组恢复至正常组水平;2组治疗后血清PGE2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并恢复至正常组水平;2组治疗后血清PGF2α/PGE2比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恢复至正常组水平。结论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异常的PGF2α和PGE2水平、降低PGF2α/PGE2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盒灸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57例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采用大盒灸配合针刺治疗,7-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即3个月经周期)。结果:3个疗程后,治愈42例(占73.7%),显效11例(占19.3%),有效3例(占5.3%),无效1例(占1.8%),有效率为98.2%。结论:大盒灸配合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探究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1年3月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文献,并建立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和SPSS 21.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78篇文献,涉及24个穴位,3种证型,腧穴使用总频次202次.总使用频次前3的腧穴为关元、神阙和子宫;寒湿凝滞证、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使用前3的腧穴同上,而气滞血瘀证主要选用神阙、关元和三阴交.所用腧穴多位于腹部,主要归经于任脉,经外奇穴多选用子宫.经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共得到5条关联规则和5个聚类群.结论 隔物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遵循"治病求本"原则,多选用任脉和膀胱经腧穴,所选腧穴多位于腹部,腧穴配伍以调理冲任为主,兼以健脾、疏肝、益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隔药灸时长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治疗后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法分成4组,各组10例。每组采用时长分别为15 min、30 min、45 min、60 min进行隔药灸,于每次月经周期前7 d开始治疗,直至月经来潮后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完成后利用VAS评分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痛经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每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前列腺素(PGF2α)表达水平。结果: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痛经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检查生殖内分泌结果提示E2、PGF2α表达下降,P表达升高(P0.05)。各组治疗后比较,45 min与60 min时长与其他两组比较E_2、PGF2α下降水平明显,P升高水平明显(P0.05)。45 min与60 min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隔药灸能够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的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且通过下调E2、PGF2α表达水平,上调P表达水平起到缓解痛经症状的作用,而选择45~60 min隔药灸时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63-6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适宜技术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2017年我院门诊3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腹痛临床疗效300例患者治愈187例,显效83例,有效25例,无效5例,临床总有效率98.3%。治疗前积分为(12.5±4.6)分,治疗后为(3.3±2.1)分,较治疗前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6.3±1.6)分,治疗后为(1.8±0.5)分,较治疗前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例患者痊愈167例,显效85例,有效48例,无效0例。结论针刺联合隔物温和灸适宜技术治疗原发性痛经,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患者容易接受,科室医生均能应用该技术,临床疗效明确,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在基层医院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9.
痛经,祖国医学称"经行腹痛",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本病为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痛经的发病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研究表明,暖宫止痛穴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暖宫止痛穴贴是王富春教授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总结多年临床经验,以国家"973计划"项目中的药灸成果所创立的。该贴以现代中药提纯技术,加入具有透皮作用的赋型剂,通过穴位给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寒湿凝滞型痛经在治疗上从"寒"和"瘀"入手,以暖宫散寒、化瘀止痛为治法,因此暖宫止痛穴贴主要由温里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组成。临床实验表明,暖宫止痛穴贴是从多渠道、多环节综合发挥其止痛作用的。集药疗、磁疗、传统灸疗于一体的暖宫止痛穴贴能有效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通过穴位皮下组织的储库效应,长时间激发经气,起到暖宫散寒、通调气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具有稳定的长期疗效,同时避免了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安全稳妥、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隔药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艾条温和灸法(以下称单纯艾灸法)进行干预,每个月经周期施灸7次,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腹部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隔药灸组与单纯艾灸组治疗前后腹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隔药灸组疗效优于单纯艾灸组(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隔药灸组和单纯艾灸组有效率分别为9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因气候高寒多见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大优势。丛慧芳教授以其30余年丰厚的中医妇科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积累了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诊疗经验,基于"伏邪理论"提出"伏寒三阶梯"的致病机制。深刻理解"先天之寒"、"胎传之寒"、"自感之寒"阶梯式的致病途径,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葛根汤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根汤是主治风寒表证的经典方,其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患者符合以下特征:(1)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2)体质壮实,肌肉坚紧,唇舌色淡暗,肤色暗缺乏光泽,经期体重增加明显;具有过食寒凉冰冷之品,着装暴露等不良生活习惯,或行经期间感受寒邪;(3)经期恶寒,腰腹冷痛,得温热痛减。运用葛根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既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也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优势特色。该方新用途的发现将丰富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手段,也为发掘经典名方的优势病种、形成具有广泛临床需求的疑难重证治疗药物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温针灸八髎穴对寒凝型痛经的干预,观察痛经的疼痛及心理因素变化。方法 :60例寒凝型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随访3个月采用中医证候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分调查。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较治疗前缓解。两组治疗前后组间躯体化、焦虑、敌对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腹痛及心理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八髎穴可有效缓解寒凝型痛经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青春期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7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对照组35例予以传统针刺疗法治疗;分别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后,评价其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壮医药线点灸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医药线点灸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5.71%、97.14%,传统针刺疗法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1.3%、91.4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对青春期原发性痛经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见效快,疗效稳定,方便易操作,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考察明清时期的中医古籍文献及近现代文献,结合当时寒冷的自然环境及灸法发展的社会背景,梳理古代雷火神针疾病谱的变化及其在近现代的传承发展,探讨其适应证的改变.回顾中医古籍,发现与当时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相适应,雷火神针适应证主要是病因病机为风寒湿侵袭、临床症状为疼痛的疾病,如鹤膝风、鸡脚风、脚气病等痹病,附骨疽及流注等外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腰痛散药烫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广东省韶关市中医院住院的寒湿型腰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艾灸疗法及常规护理,治疗组予艾灸联合腰痛散药烫及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评分法(NRS)、腰椎功能评定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为(2.34±0.57)分,对照组为(3.07±0.83)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R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RS评分为(3.21±0.87)分,对照组为(4.23±0.89)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冶疗前均得到改善,屈曲伸直比明显减小,中位频率斜率明显增大;腰椎功能评定指标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艾灸联合腰痛散药烫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灸合暖宫贴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女大学生痛经症状、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寒湿凝滞型痛经女大学生8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艾灸合暖宫贴组,每组40例,共观察4个月经周期。采用中医痛经症状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定患者治疗前、第3个月经周期(治疗期间)、第4个月经周期(停止治疗)的痛经症状、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的第3个月经周期,两组的中医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第4个月经周期,停止治疗后,西药组的中医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较第3个月经周期上升(P<0.05),但较治疗前评分降低(P<0.05);艾灸合暖宫贴组中医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和PSQI评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合暖宫贴可以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女大学生的痛经症状、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疗效具有持久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机制。方法:把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各30例,分别是隔药灸组、隔盐灸组、西药组,并设正常空白对照组。结果:隔药灸组(总有效率96.7%)与隔盐灸组(总有效率90.0%)、隔盐灸组与西药组(76.7%)疗效比较,P〈0.05;隔盐灸组与西药组疗效比较,P〈0.01。隔药灸组与隔盐灸组、隔盐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F2α比较,P〈0.05;隔药灸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F2α比较,P〈0.01。隔盐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E2比较,P〈0.05;隔药灸组与隔盐灸组、隔药灸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E2比较,P〈0.01。隔药灸组、隔盐灸组、西药组治疗前的PGF2α、PGE2指标与正常空白组比较,P〈0.01。结论:灸法治疗痛经的疗效优于口服药物,且隔药灸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经期外周血PGF2α含量,升高PGE2含量,降低PGF2α/PGE2有关。  相似文献   

19.
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止痛中药治疗。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为9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程荔榕 《中外医疗》2016,(20):20-2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诊治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65例,随机分成A组、B组和C组。 A组采用西药消炎痛栓治疗,B组采用中药痛经方治疗,C组采用B组中药联合A组西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别治疗3个周期后,对3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A组为67.27%,B组为70.91%, C组为94.55%。C组与A、B两组进行比较,C组疗效要高于A、B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经症状的改善及复发率,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其疗效比单纯西药或中药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