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孕症是一个困扰社会和家庭的实际问题。免疫性不孕是1922年由Me-aker首次提出来的,至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Wilson和荷兰的Rumke先后从男性不育患者和不孕妇女的血清中发现精子凝集素以来,其在不孕(育)症中的地位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免疫性不孕是指在排除卵巢性、宫颈性、子宫性、输卵管性不孕,单纯由免疫因素干扰女性的生殖过程而造成的不孕。据国内外研究表明,免疫性不孕占  相似文献   

2.
精子抗体而致女性免疫性不孕的中医药治疗研究郑东利(河北省唐山市中医院唐山063000)关键词精子抗体免疫性不孕中医药疗法综述精子抗体(ASAb)而致的女性免疫性不孕症,是妇产科疑难病症之一,约占全部女性不孕的20%[1],临床并非少见。目前现代医学对...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生对已婚不孕的夫妇进行多种检查,仍有约20%的患者查不出女方不孕的原因,被称之为“原因不明性不孕”。近年来随着对生殖免疫学研究的深人,发现这类患者的病因多由免疫因素引起,故称之为“免疫性不孕。” 免疫性不孕主要是由夫妇双方或一方体内含有抗精子抗体所致。抗精子抗体是分子水平大小的一种免疫物质。在正常情况下,男性的精液进入女性生殖道并不发挥抗原作用,因为生殖道与免  相似文献   

4.
由免疫学因素造成的不孕,统称为免疫性不孕。免疫性不孕症包括精子免疫与透明带免疫等。中医学无免疫性不孕的记载,本病属中医学"不孕症"范畴。现将中医学治疗免疫性不孕的研究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免疫性不孕多被认为是阴虚火旺所致,  相似文献   

5.
正女性免疫性不孕是由于免疫性因素所致的不孕,世界卫生组织曾报道,免疫性不孕不育约占不孕不育总患者数的3%,国内报道占不孕子宫内膜的病理检查不育人群的5%~7%~([1])。女性免疫性不孕的检查方法有卵巢功能的检查、性交试验和精子的穿透检查、免疫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使女性免疫性不孕的检出率逐渐升高,引起医学界的重视。近年来,笔者采取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女性免疫性不孕,观以80例女性免疫性不孕患者作  相似文献   

6.
李淑青 《光明中医》2009,24(8):1533-1535
免疫性不孕,是指患者排卵及生殖道功能正常,无致病因素发现,配偶精液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但有抗生育免疫证据存在;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引起.近年对免疫因素的研究,认为主要有抗精子和抗卵子透明带两种免疫性不孕,由于目前对后者的研究尚少,故临床所指的免疫性不孕多半指的是抗精子免疫性不孕.  相似文献   

7.
免疫性不孕[1]是指不孕患者排卵及生殖道功能正常,无致病因素发现,配偶精液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但有生育免疫证据存在;是由于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同种免疫或子宫内膜局部免疫引起的。其中20%左右的不孕症属免疫性不孕[2]。中医学无免疫性不孕病名的记载,但归属于不孕症的范畴,临床用药着重抓住不孕症的特征辨证或证病结合论治。  相似文献   

8.
抑抗助孕汤治疗免疫性不孕4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生殖医学的研究进展,发现过去认为的不明原因不孕与免疫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免疫性不孕已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女性血清和生殖道中存在的抗精子抗体是造成免疫性不孕的主要原因。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药抑抗助孕汤治疗抗精子抗体阳性的免疫性不孕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应用滋阴抑抗汤和助阳抑抗汤治疗免疫性不孕,疗效较好。发现女性免疫性不孕与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有关。而且在治疗中还发现治疗主证次证,尚需结合治疗兼证兼病,注意调理月经周期,寻找特异性的药物,才能提高本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分析免疫性不孕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肾亏虚是免疫性不孕病机之本,健脾补肾是免疫性不孕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1.
中药治疗49例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惠铮  王素霞 《中医药信息》2000,17(2):F003-F003
免疫性不孕与免疫性自然流产在妇产科临床中颇为常见,抗精子抗体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导师根据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的理论自拟内障丸治疗抗精子免疫性不孕49例,收效较好,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49例均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妇科门诊。其中女性30例,年龄23~40岁;男性19例,年龄28~43岁。原发性不孕27例,继发性不孕16例;有自然流产史者8例,夫妻双方AsAb均为阳性者6例。1.2 纳入标准 符合不孕症诊断标准。ELISA法检测血清AsAb阳性。女性月经周期正常,BBT双相,有或无自然流产史。男性精液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12.
康幼雯  任亚萍 《光明中医》2011,26(9):1879-1880
目的:探讨免疫性不孕的中西医合参治疗的方法。方法:将临床上确诊为免疫性不孕的患者,随自愿分为两组,一组为中西医结合组,进行中西医合参治疗;另一组单纯西医治疗。结果:中西医合参治疗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纯西医组。结论:中西医合参治疗免疫性不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凡婚后未避孕、有正常的性生活、同居2年而未受孕者,称为不孕症。[1]免疫性不孕是指因免疫性因素而导致的不孕,由于精子、精浆、透明袋和卵巢生殖系统抗原均可产生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阻碍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导致不孕。[2]其中,临床上最常见的为抗精子抗体产生所导致的免疫性不孕。因此,我们于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采用消抗体汤为主配合西医治疗女性因抗精子抗体阳性所导致的不孕6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清抗体与免疫性不孕及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检测免疫性不孕及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清中四项血清抗体因子的含量。结果:观察组的AsAb、EMAb、ACAb、AoAb阳性率分别为38.4%、36.0%、40.0%、32.0%,对照组为都是4.8%,观察组普遍高于对照组。结论:免疫性不孕及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产生的AsAb、EMAb、ACAb、AoAb与不孕及流产具有重要关系,应加强检测与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5.
景彦林  杨修昭 《光明中医》2011,(10):1974-1975
不孕症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20世纪中期对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患者血清中精子凝集素的发现,免疫性不孕症日益受到关注。所谓免疫性不孕症是指精子作为一种独特抗原,当女方生殖道缺乏某种酶或有炎症、创伤等因素存在时,与女方机体免疫系统接触,引起免疫反应,产生精子抗体(AsAb),导致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的代谢,从而活力下降引起的不孕。  相似文献   

16.
免疫性不孕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明了、存在一些设想和假想。国外有学者提出免疫性不孕可能与感染因素、肠道因素及遗传因素有关[1] 。亦有认为与行经、房事不洁、产后感染有关[2 ] 。中医古代医籍对本病无专门记载 ,统归于不孕门中。笔者近 2a对 6 0例免疫性不孕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 ,资料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 本组 6 0例患者婚后不孕或不育均超过 2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酶标法 )检测体内存在抗生育免疫[3 ] 。1 2 病例选择 门诊患者 6 0例 ,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4 2岁 ,平均 2 9…  相似文献   

17.
<正>免疫性不孕是指因生殖系统抗原的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导致生殖内环境改变而引起的不孕症,在不孕症患者中占20%[1],其中抗精子抗体(AsAb)最为多见,现结合我院多年临床实践,就中医药治疗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思路做一探析。1病因病机探析现代医学认为,精子在阴道内作为一种抗原,被吸收后发生免疫反应而形成AsAb,AsAb可影响精子的代谢、活化及活能,阻止精子穿透宫颈粘液,加速女性  相似文献   

18.
免疫性不孕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孕的原因有多种,如排卵障碍、精液异常、输卵管疾患、子宫内膜异位等,但也有的是原因不明的不孕。这种原因不明的不孕占不孕症的20%左右,属于免疫性不孕。现将免疫性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略论免疫性不孕和不育的中医证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莫蕙 《江苏中医药》2002,23(6):30-31
免疫性不孕是 1 92 2年 Me- aker首次提出来的 ,至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 Wilson和荷兰的Rumke先后从男性不育患者和不孕妇女的血清中查出精子凝集素以来 ,〔1〕其在不孕 (育 )症中的地位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经历了几十年 ,医学界在寻找各种治疗方法 ,但是在国内外至今依然是个难  相似文献   

20.
AsAb导致的免疫性不孕及中西医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孕症是指育龄夫妇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同居2年而未曾受孕者[1].不孕症夫妇中,50%~60%是女方原因,20%~25%是男方原因,20%~25%是男女双方原因.导致不孕的原因多而复杂,包括内分泌失调、性功能障碍、炎症、肿瘤、免疫、理化、环境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其中免疫性不孕占不孕症的10%~20%,主要分为同种免疫和自身免疫.近年来,免疫性不孕逐渐受到重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本文主要论述由抗精子抗体AsAb导致的女性免疫性不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