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背景 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是导致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对脑具有保护作用,动物实验以及临床研究证实针刺可以提高复苏成功率,有效减轻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目的 综述针刺在CA后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内容 对近年来针刺在心肺复苏和脑损伤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趋向 针刺用于心肺复苏的救治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对预测脑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将接受心肺复苏的75例患者分为轻度脑损伤组、中度脑损伤组和重度脑损伤组,各2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自主循环恢复后各个时间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脑损伤组自主循环恢复后2 h、4 h、8 h、12 h、48 h血清脑钠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组伴随脑损伤程度越重,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可有效预测患者脑损伤程度,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则表明脑损伤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3.
低温用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低温用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王新华心肺脑复苏中的脑复苏,即有效的脑保护和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仍然是直接关系复苏成功率的难点和受到关注的焦点之一。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2~3年来,由于研究方法完善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1.低温脑复苏效应...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CPR)能使50%以上心跳骤停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然而,其中大部分患者在复苏之后仍然死亡。高死亡率主要原因是全脑缺血引起神经元损伤。因此,心跳骤停后对大脑功能的恢复和保护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年前,控制性降温开始被纳入临床实践,对于院外发生的心跳骤停患者的治疗,这是第1次同时改善生存率和神经系统预后的手段,是随机临床研究的结果。除了控制性降温,其他治疗方法正处在实验或临床研究阶段。这些方法包括溶栓疗法、特殊药物输注方案,或抗细胞凋亡用药等。本文中,我们主要回顾脑复苏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和可能对复苏治疗有益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Pittsbungh大学国际复苏研究中心,有3所医院参与静注硫喷妥钠负荷量对改善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昏迷的课题小组。对象为心搏停止后循环和氧合恢复满 意的头10分钟,对疼痛刺激有不自主运动反应的262例昏迷病人。随机分二组为接受标准的脑重症治疗,或另加以硫喷妥钠负荷治疗,结果两组的生存率和神经学的后果没有差异。但对62例病人观察到CSF内酶的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后支持治疗是高级生命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恢复自主循环和初期的稳定后,患者的病死率仍然较高。如何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尽可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本综述就心跳停止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病学、血流动力学、呼吸和代谢等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作相应的阐述得出;早期亚低温脑保护,严格控制抽搐和早期高压氧治疗、维持循环的稳定、强化胰岛素治疗,维持合适的PaCO2水平、胃肠道和肾功能的保护等等可畿改善患者的预后,增加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完整恢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delta阿片受体(DOR)是否参与了低氧预处理(HPC)对心肺复苏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大鼠接受为期7d的HPC后,建立大鼠窒息性心肺复苏脑损伤模型,随机均分为五组:心跳停止(CA)组(A组)、HPC+CA组(B组)、Naltrindole(NTI,DOR特异性拮抗药)+CA组(C组)、HPC+人工脑脊液(ACSF)+CA组(D组)及HPC+NTI+CA组(E组)。A组仅建立心肺复苏模型;C组大鼠在窒息前30min经侧脑室注入含50nmolNTI的ACSF10μl;B、D、E组均接受连续7d的HPC,HPC结束后24h,B组大鼠接受气管插管、8min窒息以及心肺复苏;而D组和E组大鼠则在窒息前30min分别经侧脑室注入含0或50nmolNTI的ACSF10μl。观察复苏成功率并对存活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观察复苏后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及凋亡情况。结果 HPC改善心肺复苏脑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抑制早期海马神经元的凋亡,增加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的数量,而DOR拮抗药Naltrindole明显消除了HPC的神经保护作用。结论在HPC减轻心肺复苏大鼠脑损伤的过程中,DOR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 心肺复苏后大脑功能不全是心脏骤停复苏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大量文献证明低温具有确切的脑保护作用,低温疗法能显著提高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目的 探讨现有低温疗法的利弊,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内容 文章对低温脑保护的发展历史、低温脑保护的机制以及降温方法进行了系统综述.趋势 低温疗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头部选择性降温将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将脑电信号处理后得到的一个量化参数,主要用于监测麻醉深度。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在BIS监测下调控麻醉深度能够为患者术后恢复提供更多的益处.而且BIS还可用于指导闭环靶控麻醉、监测脑缺血、预测心肺复苏的结局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急救配合与呐复苏护理措施。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发生心搏骤停且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60例,对其临床急救配合与脑复苏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与探讨。结果60例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急救与护理后:49人死亡,11人存活,存活牢为18%。死亡的49名患者中,13人因心肺复苏无效直接死产,36名患者经心肺复苏后恢复自主循环,但其后行脑复苏时仍死亡;心肺复苏成功的11名患者中,有6人发乍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结论及时、正确、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不仅可以提高心肺复苏急救的成功率,减少脑复苏后遗症的发生率,还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