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开源软件的定义及其特点作了简要论述,对开源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作了具体介绍,包括开源软件教学应用的范围、优势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其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对开源软件在今后的教育应用中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学校及师生对软件版权意识薄弱,盗版软件泛滥;学校教师向学生讲授的是微软等公司的私有产品,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社会资源,而且造成教育系统对私有商业软件的依赖日益严重;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以对学生的某种产品的技能培训为主,而非以学习科学概念为目的,造成学生对私有软件的依赖,增加学生家庭购置软件的费用等。于是,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开源软件,不断探索开源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使用开源软件搭建小城镇信息化集成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小城镇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以开源软件和Portal技术为支撑,探讨了个性化服务、门户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在小城镇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利用开源Portal产品uPortal搭建了小城镇信息化集成平台,最终形成小城镇信息门户网站,实现了小城镇信息的集成和管理,为小城镇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使用开源软件的领域与日俱增,享受开源软件的用户也越来越多,那么使用开源软件到底安不安全呢?大家在使用开源软件时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到底开源软件安全是否能达到商业软件的安全性能?目前有哪些可以增强开源软件安全的项目?此外,开源软件几乎都是采用大集市式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这样宽松的环境开发出来的软件是否安全?又该如何提高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安全?本次开源专题将介绍开源软件的安全性及开发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使用开源软件的领域与日俱增,享受开源软件的用户也越来越多,那么使用开源软件到底安不安全呢?大家在使用开源软件时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到底开源软件安全是否能达到商业软件的安全性能?目前有哪些可以增强开源软件安全的项目?此外,开源软件几乎都是采用大集市式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这样宽松的环境开发出来的软件是否安全?又该如何提高开源软件开发和应用安全?本次开源专题将介绍开源软件的安全性及开发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从应用开源软件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构建高校电子档案袋的意义出发,探讨了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中整合电子档案袋构建高校虚拟教学社区的方法,并提出了全新的基于电子档案袋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款叫Sage的开源软件正把常见的商业软件排挤出数学教育、政府实验室和以数学为基础的研究领域。这款开源软件的支持者称Sage能够完成任何事情,从12维物体到计算全球变暖效应数学模型中的降雨量。  相似文献   

8.
陈伟 《软件世界》2006,(15):61-62
开源软件的发展是中国软件战略发展的重点之一,它正在改变着软件产业的运营模式,并以纯粹的开源软件完全可以构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支撑环境。这给中国软件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2006年8月24~25日,开源界的顶级大师汇聚京城,吸引了开源领域著名的LAMP架构(Linux Apache MySql Php)中的一半成员,他们是:BrianBehlendorf(开源网络/应用服务器Apache创始人)和DavidAxmark(开源数据库MySQL的创始人)。他们同时作为中国开源软件(OSS)推进联盟“智囊团”的成员身份参加这两天的“2006开源中国开源世界——开放标准、开源架构、开源生态系统与应用解决方案高峰论坛”。除了智囊团的成员之外,来自IBM、英特尔、Google、Sun等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开源厂家中科红旗、中标软件等的高层人士带着“同一个开源”的梦想汇聚在中国。  相似文献   

10.
成凯 《软件世界》2007,(3):49-51
开源软件已经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是仍有不少人觉得开源软件在安全性上还没达到人们期待的标准,应用开源软件存在各种安全隐患。其实不然,如今的开源软件具有毫不逊色于商业软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于教育工作中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实际的教育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基于开源项目的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过程.并提出了一种教育数据仓库平台的设计思想,并加以实现.在该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利用了不少优秀的开放源码软件并加以改造,这种开发模式不但能够加快开发过程,而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2.
梁冠宇  武延军  吴敬征  赵琛 《软件学报》2020,31(10):3056-3073
软件可靠性是软件工程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故障率分析是软件可靠性的典型研究方法.然而,软件构建模式已从单体模式演进到以开源软件为代表的规模化协作模式,操作系统作为代表性产物之一,所含开源软件之间通过组合关系和依赖关系,形成了一个包含上万节点的供应关系网络.典型方法缺乏对供应关系的考量,无法准确识别和评估因此而引入的软件可靠性问题.把供应链概念体系拓展到开源软件领域,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面向开源协作模式下软件供应可靠性的管理方法:面向开源软件生态进行本体设计,构建开源软件知识图谱,实现知识的提取、存储和管理,以知识为驱动,结合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方法,提出一组面向开源软件供应链的可靠性管理方法,构成一套开源软件供应链管理系统.实验以Linux操作系统发行版的构建为例,展示了开源软件供应链对操作系统可靠性的支撑能力.结果表明,开源软件供应链将有助于理清和评估大型复杂系统软件的可靠性风险.  相似文献   

13.
Software reliability is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failure rate analysis is a typical research method for software reliability. However, the software construction mode has evolved from a single mode to a large-scale collaborative model represented by open source software.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roducts, the operating system includes open source software connected through combinations and dependencies to form a supply network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nodes. Typical methods lack consideration of supply relationships and cannot accurately identify and evaluate the software reliability issues introduced as a result. This paper extends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to the field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proposes a knowledge-based management method for software supply reliability in a collaborative model. The ontological body is designed for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ecosystem firstly, and then the nowledge graph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is constructed to achieve the extraction, storage and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driven by knowledge,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ethods, a set of reliability management methods for open source software supply chain is proposed, which constitutes a management system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supply chai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a Linux operating system distribution as an example, the experiment demonstrates how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supply chain support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operating system.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supply chain will help to clarify and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risk of large complex system software.  相似文献   

14.
在开源软件开发的维护阶段, 开源软件缺陷报告为开发人员解决缺陷提供了大量帮助。然而, 开源软件缺陷报告通常是以用户对话的形式编写, 一个软件缺陷报告可能含有数十条评论和上千个句子, 导致开发人员难以阅读或理解软件缺陷报告。为了缓解这个问题, 人们提出了开源软件缺陷报告自动摘要, 缺陷报告自动摘要可以减少开发人员阅读冗长缺陷报告的时间。本文以综述的方式对开源软件缺陷报告自动摘要的研究做了系统的归纳总结。首先, 根据摘要的表现形式, 将开源软件缺陷报告摘要分类为固定缺陷报告摘要和可视化缺陷报告摘要, 再将固定缺陷报告摘要研究方法分类为基于监督学习方法和基于无监督学习方法, 之后总结了基于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的开源软件缺陷报告摘要生成的工作框架, 并介绍了开源软件缺陷报告摘要领域常用数据集、预处理技术和摘要评估指标。其次, 本文以无监督学习为切入点, 分类阐述和归纳了无监督开源软件缺陷报告摘要方法, 将无监督开源软件缺陷报告摘要方法分类为: 基于特征评分方法、基于深度学习方法、基于图方法和基于启发式方法, 并对每类方法进行讨论与分析。再次, 从缺陷报告摘要的实用性出发, 对现有的缺陷报告可视化摘要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固定缺陷报告摘要和可视化缺陷报告摘要的实用性做出分析。最后, 对现有研究成果及综述进行讨论和分析, 指出了开源软件缺陷报告摘要领域在缺陷报告数据集、抽取式摘要和黄金标准摘要三个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全球开源软件生态中孕育的大众化软件生产模式正快速形成一种新型的软件生产力,在软件开发和应用各个环节发挥了巨大作用.大众化软件生产的数据规模日趋庞大、协同范围不断扩展、管理模式高度精简,这些全球化特征使其在软件复用、协同开发、知识管理等环节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和工具支持.本文首先界定了大众化软件生产活动的分布范围、基本过程和数据形态,然后从软件复用、协同开发、知识管理三个核心环节对开源社区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归类与分析,最后总结了该领域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开源概念的逐步深入,开源软件成为软件发展的潮流.同时,开源软件的使用受各类开源许可证约束.开源参与者在开发过程中该如何为自己的开源软件选择合适的许可证,确保高效合理地使用社区群体智慧劳动成果,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首先分析和解读了开放源代码促进会认证的常用开源许可证,通过对许可证条款内容和结构的研究,得到开源许可证框架及许可证兼容性推导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对我国自主研发的木兰宽松许可证的分析和解读.最后,基于上述工作研发了开源许可证选择工具,为开源开发者对许可证的理解和合规使用提供了参考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免费开源软件的进步促进了开源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其呈现多样的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为准确了解其当前的技术体系、功能特征和应用领域等,综述了当前主流开源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工具、系统特点、研发模式及典型应用,并归纳了当前发展趋势。为国产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技术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宇霞  周明辉  张伟  赵海燕  金芝 《软件学报》2017,28(6):1343-1356
2000年以来,开源软件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示出一种以用户创新为驱动且低成本高质量的新型软件开发方式.越来越多的商业组织参与到开源项目中,期望利用开源软件及其优势实现自身的商业目标.由于开源软件开发方式与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加入开源社区,商业组织必须要对自身原有的软件开发方式、业务模式等做出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商业组织应当采取怎样的参与模式才能有效融入开源社区.为此,本文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采用雪球采样方法对OpenStack相关的文本数据进行收集,为定性分析提供数据基础;2.借鉴扎根理论,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过滤和归纳,总结出不同商业组织参与OpenStack的模式;3.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四种更具一般性的参与模式,为商业组织参与开源项目提供经验参考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With the rising popularity of so‐called ‘open source’ softwar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both its various benefits and disadvantages. In particular, despite its prominent use in providing many aspects of the Internet's basic infrastructure, many still question the suitability of such software for the commerce‐oriented Internet of the future.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suitability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with respect to one of the key attributes that tomorrow's Internet will require, namely security. It seeks to present a variety of arguments that have been made, both for and against open source security and analyses in relation to empirical evidence of system security from a previous study. The results represent preliminary quantitative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security issues surrounding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in particular relative to traditional proprietary softw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