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采用生物膜工艺处理低浓度有机污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低浓度有机污水,曝气生物滤池以悬浮填料为生物载体,进水ρ(CODCr)为50~150 mg/L,实验规模均为12~36 m3/d.结果表明,采用生物膜法的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低浓度有机污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水力停留时间是影响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CODCr的去除率为40%~70%,NH3-N的去除率受水力停留时间影响较大,为3%~90%;对比采用颗粒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与生物接触氧化2种工艺,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稍好,但差别并不明显;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相比,采用新开发的中空悬浮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CODCr去除率提高25%,NH3-N去除率提高10%.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型动物减少污泥产量的工艺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适宜的条件下,活性污泥系统中可以生长出大量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微型动物,这些微型动物在活性污泥中起着捕食者的作用,它们可以通过捕食,将污泥转化为能量、H2O和CO2,从而使污泥量减少。蚯蚓生物滤池工艺、两段式生物反应器工艺和淹没式生物膜工艺是目前国内外常见的3种利用微型动物减少污泥产量的工艺,本研究介绍了这3种工艺的污泥减量效果,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某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方案.为了寻求投资和运行费最低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分别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工艺和气浮-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进行现场试验,通过对两种污水处理工艺的优缺点及技术经济进行比较,决定采用气浮-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相似文献   

4.
根据食品添加剂废水水质变化大,成分复杂特点,提出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臭氧催化氧化—曝气生物滤池(BAF)"的组合工艺。废水COD从进水2000~7000mg/L降到100mg/L以下,最低为33mg/L,排放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水解酸化系统使废水平均COD从5290mg/L降到2323mg/L,并使大颗粒难降解分子部分转化为小颗粒可降解分子,为后续的接触氧化系统处理提供良好的条件,接触氧化出水平均COD为268mg/L。接触氧化出水含较多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经O3氧化预处理后在COD下降45%的情况下其BOD5/COD由0.3升为0.44,更易于生化降解。废水经曝气生物滤池平均出水COD为66mg/L。中试研究表明,水解酸化系统和臭氧催化氧化(负载MnO2的陶粒为催化剂)-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系统是该工艺处理高浓度废水稳定达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化学解耦联剂对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合建式曝气沉淀池模拟装置,将3,3′,4′,5 四氯水杨酰苯胺(TCS)作为代谢解耦联剂添加到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工艺中.连续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每g固体悬浮物中含量为0 5mg时,TCS是一种有效的化学解耦联剂,可降低剩余污泥产量约30%.在60d的运行期间,活性污泥工艺的COD去除效率和污泥的沉降性能未见有明显影响,但出水氨氮及总氮浓度升高,污泥的SOUR值相应增加.镜检发现,添加解耦联剂运行60d后,污泥中的丝状菌增多,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减少,且活性也降低.以上结果表明,可以应用TCS来降低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剩余污泥产量,但对污泥的种群结构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周黎 《环保科技》2005,11(4):10-14
设计了某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方案。为了寻求投资和运行费最低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分别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池工艺和气浮-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进行现场试验,通过对两种污水处理工艺的优缺点及技术经济进行比较,决定采用气浮-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相似文献   

7.
生物相分离系统的污泥减量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有效的污泥减量途径,采用生物相分离系统将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及其它大型微型动物相对分离,使有机物在系统的前端被降解,而在后端则主要由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完成污泥减量化.试验结果表明,当有机负荷为4.8 kg·m-3·d-1时,生物相分离系统的污泥产率为0.1 kg·kg-1(以COD计),减量比例为80%左右.同时,系统对COD去除率超过了90%,且出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2002的一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纺织印染厂废水的深度处理中试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臭氧-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对广东某大型纺织印染厂的常规水解酸化-接触生物氧化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回用中试,在中试研究成功的基础上,设计了每小时处理5 t的工业化试验装置。试验运行结果表明:进水COD为100~150 mg/L,色度约80倍,浊度约10 NTU,在前BAF水力停留时间3 h,中间化学氧化池中臭氧投加量40 mg/L,后BAF水力停留时间2 h的情况下,经组合工艺处理后出水COD约30 mg/L,色度2倍,浊度<1 NTU,该工艺处理后的出水,可直接回用于对电解质浓度要求不高的生产工艺中,也可作为反渗透或纳滤膜的预处理工序。  相似文献   

9.
采用4组不同NH4-N浓度的曝气生物滤池,分析滤池在7个曝气比条件下对海水养殖外排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生物滤池启动阶段,生物膜成熟期随NH4-N浓度的升高而缩短,高NH4-N浓度滤池的生物膜成熟期较其它三组滤池缩短了10 d左右。滤池启动成功后,在相同曝气比条件下,随NH4-N浓度的升高,4组滤池对出水NH4-N的平均去除率由81.1%降至73.3%;高NH4-N浓度滤池的出水NO2-N浓度与其它三组相比增加了10倍,最终达到2.6 mg/L。随着曝气比的逐步增大,4组滤池对出水NH4-N的平均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在曝气比为10:1时平均去除率达到最大值(88.2%)。本研究表明,选取4 mg/L的NH4-N浓度,维持曝气比10:1是生物滤池运行的理想条件:生物滤池启动周期较短,出水NH4-N去除效果达到最佳且NO2-N浓度较低,从而实现对海水养殖外排水的最佳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废水经格栅去除杂物后,用潜污泵抽至斜板沉淀池,同时加入去磷剂,出水自流进入曝气生物滤池,DO控制在3-5 mg/l,出水进入清水池后再进入消毒池,二氧化氯加入量为30 g/M3 废水,停留时间1.5 h.曝气生物滤池12~24小时进行反冲洗一次,反冲洗出水再返回调节池、斜板沉淀池每天排泥一次,排入污泥沉淀池,其上清液进入调节池,剩余污泥定期消毒后环卫清污车运走.经处理后水质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以曝气生物滤池为主工艺处理医院污水,工艺可靠、出水稳定,但必须按严格的管理程序、即质量测试、操作设备、工艺技术管理环节,同时设备必须一年进行一次大修,处理后水质稳定达标排放是可行的. 控制在3-5 mg/l,出水进入清水池后再进入消毒池,二氧化氯加入量为30 g/M3 废水,停留时间1.5 h.曝气生物滤池12~24小时进行反冲洗一次,反冲洗出水再返回调节池、斜板沉淀池每天排泥一次,排入污泥沉淀池,其上清液进入调节池,剩余污泥定期消毒后环卫清污车运走.经处理后水质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以曝气生物滤池为主工艺处理医院污水,工艺可靠、出水稳定,但必须按严格的管理程序、即质量测试、 作设备、工艺技术管理环节,同时设备必须一年进行一次大修,处理  相似文献   

11.
高级氧化-BAF深度处理焦化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O3+BAF和Fenton+BAF两种工艺去除焦化废水中经生物处理后的残余污染物,考察了O3浓度、pH值、亚铁/双氧水配比、双氧水加入量、曝气时间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臭氧加入量为800mg/L,BAF曝气时间为18h,双氧水加入量为0.5mL/L,亚铁为2g/L,出水COD都低于70mg/L,色度低于50倍,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彭晓兰  刘聪  陈吕军 《环境科学》2012,33(8):2701-2708
比较了两组不同填料组合的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ion filter,BAF)脱氮工艺:陶粒-沸石BAF工艺(C-Z BAF)和沸石-陶粒BAF工艺(Z-C BAF),在不同C/N条件下的脱氮效果及滤料表面的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Z-C BAF对TN的平均去除效率高于C-Z BAF,且在低C/N条件下Z-C BAF的优势更加明显,当C/N为3.3时Z-C BAF的TN平均去除率比C-Z BAF高出20%.测定2种组合在不同C/N条件下的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发现,随着C/N的降低,2种组合反硝化细菌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显著下降.低C/N条件下,Z-C BAF整个好氧滤池的nosZ基因优势T-RFs相对丰度>20%,而C-Z BAF好氧滤池顶端样品不能有效扩增到nosZ基因,可推断Z-C BAF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功能优于C-Z BAF.在低C/N条件下Z-C BAF的脱氮效率明显高于C-Z BAF,因此Z-C BAF在低C/N且低浓度的有机废水处理方面更有潜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净化尿素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曝气方式、载体特性及运行方式对BAF启动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预曝气方式对加快BAF启动进程有利,但以预曝气运行3~4d为宜;作为BAF的载体,活性炭较陶粒更有利于BAF的启动,只需运行4d,前者对尿素去除率便可稳定在75%以上,且表现出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相比于低滤速启动运行,高滤速(2.8m/h)运行方式能够加快BAF启动进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Ca2+、Mg2+、Fe2+诱导好氧颗粒污泥(AGS)的形成,探讨其对COD、NH4+-N、TP的去除效果,研究了有机污染负荷、温度、曝气量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及AGS连续运行稳定性。结果表明:Ca2+、Mg2+、Fe2+可促进AGS形成,其中位径达到340 μm时分别需18,16,11 d。添加Ca2+、Mg2+和Fe2+的污泥SVI30稳定在较低水平,MLSS高于自然形成的AGS,特别是Fe2+的脱氢酶活性较高。Ca2+、Mg2+、Fe2+诱导形成的AGS对COD、NH4+-N、TP的处理效果较好,其中添加Fe2+的AGS的效果最好,在低、高有机负荷,超低温(4 ℃)和超高温(40 ℃)及曝气不足(1 L/min)情况下,均有较好的COD、NH4+-N、TP去除效果。Ca2+、Mg2+、Fe2+诱导形成的AGS稳定运行60 d后仍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中Fe2+诱导的AGS的COD、NH4+-N、TP去除率高达96.3%、96.8%、88.7%。  相似文献   

15.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与二氧化氯相结合的工艺处理医院污水。主要对曝气生物滤池去除COD、氨氮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证明了用这种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具有一次投资小、运行费用低、年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机械清洗膜组件对膜通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计了强化机械清洗膜组件M1和机械清洗膜组件M2,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污泥浓度、曝气量、运行膜通量和抽吸时间:间歇时间对2组膜组件的膜过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1膜组件可以弱化不利条件如高污泥浓度(MLSS)、高运行膜通量和低曝气强度的影响;曝气量和运行膜通量是影响膜比通量的主要因素;并得到一组较佳的操作条件组合:污泥浓度6g/L、曝气量0.5m3/h、抽吸时间和间歇时间的比为12:1.在此条件下长期运行试验表明,M1和M2膜通量均可以维持在40L/(h·m2).通过测定2组膜组件的阻力分布,表明机械清洗可以大大减弱膜面泥饼层污染.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生物曝气滤池+超滤的方式对石化企业外排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的目的。阐述了生物曝气滤池及超滤的主要工艺特点和主要工艺流程,并分析了项目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处理规模为170×104 m3/d,远期采用A/O生物脱氮工艺,近期按普通曝气工艺运行.选择枯季和丰季,考虑进水CODCr在未经处理、经现有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和经升级改造后工艺处理下,应用数学模型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长江口CODCr混合区的范围影响以及敏感区的入侵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枯季最不利水文条件下,升级改造工艺处理后CODCr稀释度为100~150倍的水域面积接近误差范围,远小于未经处理和现有工艺处理后的混合区范围;上游8 km 处ρ(CODCr)的最大增量为0.28 mg/L,已接近背景值,远小于未经处理和现有工艺处理后的最大增量,对敏感区凌桥取水口不会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臭氧接触池臭氧投加方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臭氧接触池内臭氧(O3)投加方式是影响臭氧接触池反应效率的关键因素. 以密云水库水为处理对象,对臭氧接触池内臭氧投加方式进行优化,通过考察气液接触方式和投加点个数对ρ(O3)、传质效率及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确定最优臭氧投加方式. 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布气点个数可有效增强气液传质,提高有机物去除率,但当布气点个数高于3个时,臭氧传质效率无明显提升,而且造成出水ρ(O3)过高,不利于后续工艺的进行. 采用三段式臭氧投加方式,臭氧投加比为3∶3∶1时,密云水库水中臭氧传质效率达78.1%,有机物去除率为47.5%; 向密云水库水中添加3mg/L腐殖酸后,该投加比下臭氧传质效率为76.8%,有机物去除率为40.3%,出水ρ(O3)为0.26mg/L,不会对后续工艺产生影响;并且该条件下臭氧利用率最高,BrO3-生成量最低,为最佳臭氧投加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