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尿激酶联合镁剂治疗大鼠急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硫酸镁神经保护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应用光化学诱导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别于术后2 h、6 h和10 h 3 个时间点进行干预,每个时间点内再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尿激酶溶栓组、尿激酶加硫酸镁治疗组,术后24 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 MCAO后2 h尿激酶溶栓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梗死体积缩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P<0.01),尿激酶加硫酸镁治疗组效果更好;MCAO后6 h、10 h尿激酶溶栓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尿激酶加硫酸镁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尿激酶溶栓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 早期脑梗死特别是2 h内的超早期脑梗死应用尿激酶溶栓有效;加用镁剂进行神经保护可对尿激酶溶栓疗效产生协同作用,并可能扩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不同缺血时间点观察大鼠神经行为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阳性细胞数。结果在经颅磁刺激1 d,7 d,14 d,21 d组神经行为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低于对应时程的MCAO组(P<0.05),二者的2 h组之间的神经行为评分及脑梗死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缺血半暗带BDNF阳性细胞数均增高,经颅磁刺激组的BDNF阳性细胞数高于对应时程的MCAO组(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能提高大鼠局灶脑缺血半暗带BDNF的表达水平,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建立脑梗死大鼠模型,探讨次乌头碱对神经功能与脑梗死大鼠血清中t-PA,PAI-I含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梗死组(CI),次乌头碱低剂量组(HA-L)、中剂量组(HA-M)和高剂量组(HA-H),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动脉闭塞模型,建模成功后,次乌头碱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次乌头碱灌胃0.25 mg/kg,0.75 mg/kg与2.25 mg/kg,每天1次,共给药3 d。给药完成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LISA检测血清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I)的含量水平,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免疫印迹法检测ICAM-1与V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脑梗死组相比,采用次乌头碱给药后,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血清中t-PA与PAI-I的含量水平明显下降,脑梗死面积降低,脑组织中ICAM-1与VCAM-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结论次乌头碱能够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可能与其影响纤溶系统以及ICAM-1与VCAM-1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预先使用阿司匹林(ASA)进行药物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CI/RP)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其调节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36),实验组又分为:小剂量组(ASA10 mg/kg)(n=12)、中剂量组(ASA50mg/kg)(n=12)、大剂量组(ASA150mg/kg)(n=12)。实验组于术前5d连续给予相应剂量的ASA灌胃。然后建立大鼠局部脑缺血2h、再灌24h的动物模型。第6天处死各组大鼠,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TUNEL技术原位标记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调节基因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ASA干预后,小、中、大剂量ASA组梗死病灶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均减小,缺血周边区凋亡细胞阳性率均显著降低。小、中剂量ASA组的作用优于大剂量ASA组,小,中剂量两个实验组缺血区域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Bax蛋白的表达降低,3个实验组间进行比较,小、中剂量ASA组的作用优于大剂量ASA组。结论ASA预处理可以缩小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梗死体积,可以减少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的细胞凋亡,这一过程可能与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和减少Bax蛋白的表达有关,抑制CI/RP后细胞凋亡的表达可能是ASA的神经保护作用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行为、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缺血半暗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Ⅰ组(假手术组); Ⅱ组(脑缺血组)。用线栓法建立动物模型,不给予再灌注,各组在术后48h断头取脑,处死前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GF、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 Ⅰ组在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大脑皮层相应部位NGF、BDNF阳性细胞数均正常。与Ⅰ组比较,Ⅱ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均严重受损; 光镜下Ⅱ组缺血性病理改变较重,与Ⅰ组比较,Ⅱ组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增加(P<0.05)。结论 脑缺血本身可上调缺血半暗带NGF、BDNF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血疏口服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脑血疏组;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后拔出线栓,恢复灌注24 h; 采用Longa FZ 5级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 运用干-湿重法测脑含水率; 通过伊文思蓝( EB)含量反映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 免疫组化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1)假手术组大鼠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脑含水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 脑组织中EB含量和MMP-9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P<0.01);(2)脑血疏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脑梗死体积较小,脑水肿程度较轻; EB含量和MMP-9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脑血疏口服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血管紧张素I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剂量替米沙坦治疗组2 mg/(kg·d)、大剂量替米沙坦治疗组10 mg/(kg·d).通过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记录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监测血压、梗死面积、c-fos的表达.结果 小剂量替米沙坦组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适度下降,大剂量组则较为剧烈.小剂量替米沙坦组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而大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P>0.05).各组大鼠神经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恢复,但各组恢复程度不同,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较好(P<0.05).c-fos的表达随损伤好转逐渐降低,应用替米沙坦干预后c-fos表达较对照组减少,且小剂量替米沙坦组减少更明显.结论 小剂量替米沙坦可以提供降低血压之外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减少c-fos表达,抑制缺血损伤后神经凋亡.大剂量替米沙坦无明显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对脑卒中大鼠认知功能的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并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Nestin染色鉴定NSCs;BDNF修饰NSCs,并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BDNF蛋白表达。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sham组)、卒中组(MCAO组)、卒中大鼠给予NSCs组(NSCs组),卒中大鼠给予BDNF-NSCs组(BDNF-NSCs组),每组10只。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神经元损伤;TTC检测脑组织梗死面积;蛋白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人磷酸化磷脂肌醇3激酶、苏氨酸蛋白激酶、磷酸化蛋白激酶蛋白表达。结果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SCs,培养的NSCs中巢蛋白和溴脱氧尿苷均呈阳性表达,提示所提取的NSCs为神经干细胞且具有增殖能力。和未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BDNF组BDN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和sham组相比,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逃避潜伏期、脑梗死面积明显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和脑组织中PI3K、p-PI3K、Akt、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neural stem cells,BMSCs-NSCs)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联合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疗效及其相关机理。方法 60只Wistar雄性大鼠,置西宁地区正常饲养,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模型制备完毕后立体定向下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将大鼠分为3组,即A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组(BMSCs-NSCs组,n=20); B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联合BDNF组(BMSCs-NSCs+BDNF组,n=20),注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球细胞的同时,联合注射100 ng BNDF; C组:对照组(仅注射DMEM/F12培养基,n=20); 术后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并于术后24 d取脑组织,行Nestin、GFAP、Map2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细胞移植后第3 d,各组间神经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细胞移植后第14 d BMSCs-NSCs+BDNF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优于BMSCs-NSCs组,BMSCs-NSCs组优于对照组; 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MSCs-NSCS+BDNF组Nestin、GFAP、Map2的IOD值均显著高于BMSCs-NSCs组; BMSCs-NSCs+BDNF组、BMSCs-NSCs组各检测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Nestin、GFAP、Map2的表达主要集聚于脑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交界处。结论 在西宁地区联合移植大鼠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及BDNF可显著促进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泼尼龙(MP)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的疗效及其与大鼠脊髓糖皮质激素受体(GR)亚型表达的关系。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28只,随机分为大剂量MP治疗组(8只)、小剂量MP治疗组(8只)、EAE模型组(7只)和正常对照组(5只)。大、小剂量MP治疗组及EAE模型组接种豚鼠全脊髓制成的抗原乳剂,制作EAE模型。免疫接种后每日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接种后第12 d,大、小剂量MP治疗组分别予以MP 100 mg/(kg.d)或25 mg/(kg.d)尾静脉注射,连续3d后减半量再给药2 d;EAE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次日,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GRα及GRβ的表达。结果两MP治疗组大鼠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并且明显低于EAE模型组(均P<0.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小剂量MP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GRα表达均明显低于EAE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0.01);各组大鼠脊髓组织GRβ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EAE大鼠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差值与脊髓组织GRα、GRβ的表达不相关,与GRα/GRβ比值呈正相关(r=0.550,P=0.027)。结论 MP治疗EAE大鼠的疗效与剂量无关,而与脊髓组织GRα/GRβ比值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葛根素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成5组(n=24):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Pc-24h100mg组,Pc-24h200mg组,Pc-24h400mg组,其中Pc-24h组于脑缺血前24h给予相应剂量葛根素腹腔注射行单次预处理,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90min,再灌注24h。大鼠清醒后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再灌注24h时处死大鼠,处死后取脑组织,测定脑梗死容积比(BIVP)、脑组织含水量及MDA水平。结果葛根素预处理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BIVP、脑组织含水量及MDA水平(P均〈20.01)。其中Pc-24h400mg组减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IVP及脑组织含水量明显优于Pc=24h100mg及Pc-24h200mg组(P均〈0.01),而Pc-24h100mg及Pc-24h200mg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葛根素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脑水肿及氧化损伤来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葛根素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颈交感干离断(TCST)模拟星状神经节阻滞,观察其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脑梗死容积及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等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和假手术组(C组);采用线栓法行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制作大鼠局灶性CIRI模型,A组于TCST后即行MCAO,2h后再恢复灌注;B组为单纯CIRI组;C组仅完成与A组相似的手术步骤但不造成MCAO、不行TCST;再灌注24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容积及海马iNOs的表达变化。结果A组大鼠脑梗死容积和神经行为学评分均低于B组(P〈0.05);与A组、C组相比,B组大鼠海马iNOS的表达增加(P〈0.05),而A组与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CST可通过下调大鼠海马iNOS的表达而对局灶性CIRI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ASA)对大鼠脑缺血后解偶联蛋白-4(UCP-4)和ATPase-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在血管内堵塞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2 h,制作大脑中动脉支配区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ASA组(腹腔注射ASA80 mg·kg-1.d-1),每组按再灌注时间0、6、24、48和72 h分为5个亚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UCP-4和ATPase-6表达。结果:UCP-4在缺血后6 h表达增加(P<0.05),随后表达下降,72 h达最低(P<0.01);ATPase-6在缺血6 h后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ASA干预后,缺血边缘区UCP-4表达增加,缺血后48 h最为显著(P<0.01);ATPase-6表达下降幅度减少,缺血24 h时最为明显(P<0.01)。结论:ASA增加缺血脑组织线粒体内UCP-4和ATPase-6的表达是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即脑缺血-再灌注组、依托咪酯预处理组、脂微球对照组。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栓塞致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监测肛温及血糖,并于再灌注24h后断头处死动物,取大脑切片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量并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结果 依托咪酯预处理组脑梗死百分比明显低于脂微球对照组(P<0.01),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但缺血-再灌注组与脂微球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托咪酯预处理后可明显减小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丹参多酚酸盐低剂量治疗组(10mg/kg)和丹参多酚酸盐高剂量治疗组(30mg/kg),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测定脑梗死体积,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BDNF和GDNF的含量。结果与缺血再灌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显著降低大鼠神经损伤行为学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增加脑组织内BDNF和GDNF的含量,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促进脑组织合成BDNF及GDNF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莱菔硫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别于MCAO后1h腹腔注射莱菔硫烷2.5mg/kg、5mg/kg、10mg/kg.于缺血2h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行为缺损评分,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测定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黄核蛋白NQ01和脂质过氧化酶Prx6的表达.结果 莱菔硫烷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能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缺损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其中5mg/kg组能显著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缺损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增强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提示NQ01和Prx6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莱菔硫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内源性抗氧化蛋白NQ01和Prx6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程序性细胞凋亡因子-5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缺血再灌注治疗组,后两者再分别分为再灌注6h、24h、48h、3d、7d共5个亚组,每亚组12只。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即刻给予丁苯酞80mg/(kg·d)灌胃,余各大鼠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在相应时间点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脑组织PDCD-5的表达,TUNEL法测定凋亡细胞。结果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偶有凋亡细胞,少见PDCD-5的表达;模型组及治疗组均可见梗死灶及凋亡细胞,有PDCD-5的表达;治疗组在对应时间点较模型组梗死灶小,凋亡细胞少,PDCD-5的表达少。结论丁苯酞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PDCD-5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缺血半暗带兴奋性谷氨酸转运体2(EAAT2)表达的影响,探讨EAAT2在电针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n=6):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右侧大脑中动脉阻闭(MCAO)组、电针预处理(EA)组。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进行阻闭,术后24 h检测;MCAO组用MCAO法致缺血120 min后于再灌注24 h检测;EA组大鼠予电针刺激30 min,刺激结束2 h后处理同MCAO组。3组大鼠在观察神经行为学变化后取材,通过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评估梗死面积,并检测EAAT2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电针预处理能明显降低脑梗死容积百分比(P0.01),提高MCAO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诱导脑缺血耐受并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 h EAAT2表达的下降(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AAT2表达下降,而电针预处理能显著抑制缺血半暗带EAAT2的表达下调,诱导脑缺血耐受,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观察咪唑啉I2受体的高选择性配体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BFI)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脑缺血后即通过大鼠尾静脉给予生理盐水、2-BFI或咪唑克生。通过2,3,5-三苯基氯化四唑染色检测梗死体积并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e-3蛋白和原位细胞凋亡法检测缺血半暗带中凋亡神经细胞数。结果:在局灶性脑缺血24h后,2-BFI和咪唑克生都能够显著提高神经功能评分。给予2-BFI或咪唑克生都可以显著降低梗死体积、减少caspase-3阳性细胞数(P〈0.01)和凋亡细胞数(P〈0.05)。结论:2-BFI和咪唑克生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为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将3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n-10):给予5 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对照组(n-10):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5 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实验组(n-10):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在再灌注即刻20 mg/kg银杏叶提取物生理盐水稀释成5 ml腹腔注射.再灌注24 h后采用四分法测定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实验结束后断头取脑采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以其同侧大脑半球体积的百分比表示);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实验组小鼠NDS评分均显著升高,分别为(2.49±0.85)分和(1.58±0.62)分,3组间比较差异均明显(P<0.05);对照组、实验组脑梗死面积均显著增大(P<0.05),实验组脑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缺血侧MAP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缺血侧MAP2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 银杏提取物EGb76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效应,其效应与MA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