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纳粹主义终结和巴黎革命风暴失败后的西方社会,人们从对城邦历史的虚幻想象中回到世俗社会。正是在人类终结城邦想象而进入世俗生活的过程中,在艺术与非艺术界限日趋模糊的过程中,在世俗生活走向审美化过程中,作为现代思想史上重要范畴之一的“审美”,在经历了现代艺术的构成性原则———美的形式、天才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场、艺术家的职业伦理、人类生存的普遍性伦理等发展阶段后,最终真正成为世俗生活中的个体生存伦理。  相似文献   

2.
尼采通过对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艺术的批评和指责,开始了对艺术和哲学的双向考量。尼采指出,人们的审美之源来自直接的生活经验;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生成,而不是既定事物的集合;艺术和艺术家由于"异化"而日趋"退化"。尼采认为,艺术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它的模糊性和信仰性,即艺术只不过是艺术家对世界表面的和肤浅的模糊性认识,是艺术家对宗教和哲学双重信仰的反映而已。艺术创作中的"神启"只是艺术家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作用的夸张。尼采也表达了以瓦格纳为代表的艺术走向"艺术的晚霞"的预言和对未来"艺术的曙光"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艺术衍生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品,广义的艺术衍生品的核心是艺术感,而艺术衍生品的本质属性是其商品性。艺术衍生品实际上是利用艺术的价值,创造出巨大的利润空间。从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现状来看,台北故宫博物院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概念比较清晰,国内其他机构对艺术衍生品的开发都存在着开发数量少、品类细分差、厂商授权处于起步阶段、深度开发不足、产品有雷同感等问题。为更好地开发艺术衍生品,可从艺术衍生品的价值分析、品类梳理、系统模型与设计流程四方面,系统地解决艺术衍生品开发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作为艺术衍生品,其原点价值是其核心价值。要进行艺术衍生品的原点创新,可采取以下策略:以原型拓展寻求价值突破;以原创突破进行跨界整合;以原地深挖传承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4.
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现代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装置艺术的美学特征正是以对传统艺术的反诘与超越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超越艺术与客体世界;艺术与观众二元对立的弥和性;艺术家的设计、作品的自足、观众的参与三位一体的艺术活动性;意义阐释上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义性;社会参与、反思与批判性等。装置艺术因多采取生活用品和工业品等而与大众生活意象相联系;以其对大众生活意象的反诘与超越而获得了大众化和贵族化的双重品格。但装置艺术也有着非艺术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负面可能。杜绝肤浅,走向深沉与文化性,是作为观念化艺术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5.
传统艺术往往以模仿和再现为指向,具有写实性、唯美性和叙事性,并由此形成和谐优美、规范理性、清晰明确的审美范式.当人们用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去把握表意模糊、崇尚自由、结构不明、随心所欲的西方现代艺术时,难免会出现审美困惑,并形成审美障碍.传统艺术的美学范式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强烈个性是形成审美障碍的主要原因.西方现代艺术直指艺术家的心灵深处,深刻反映了当代艺术家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时间、空间等社会现实真切的内心感受和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固有的难以名状的精神与心理状态,更切近当今人类的主观内心世界,因此,这种感官上的审美障碍恰恰体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审美尊重.  相似文献   

6.
论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产生于艺术活动中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者之间的实践关系,是艺术家根据自己对客体世界的感悟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满足了艺术接受者的艺术需要。艺术价值的特质在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的实质在于人文性,而人文性的根本在于对人的终极关怀。所以,艺术的审美价值,归根到底,就是推动和帮助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性的完善。当前,重建和创造这样的艺术价值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和谐文化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作为当今高新科技的产物,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开拓了艺术家创意的潜能,同时也带来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的深刻变革。只有注入艺术家的个性和深厚情感,才能使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完美融合。技术越发达、人们对美的追求就越强烈。对美的追求,其实也正是人类发展科技的本来目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艺术家虽然实现了叙述题材的日常化,并且希望通过日常化策略使艺术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大众,实现艺术的大众性和通俗化,从而祛所谓高雅艺术之魅,但是,实际上,当代西方艺术日常化的历程,在相当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艺术赋魅(返魅)的历程。当代艺术向大众的敞开性,变成了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非洲原始艺术的基本概况,分析了它吸引现代大众的原因,并对一些向非洲原始艺术借鉴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揭示出非洲原始艺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这对于理解西方现代艺术和推动我国当代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影像艺术的类型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随之改变,影像艺术在技术和审美的发展中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科学技术为影像的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方法,现代影像已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媒介、表达手段和作品形式。影像艺术致力于利用现代影像作为创作材料,表达艺术观念并进行艺术探索,先后形成了录像、多媒体、网络艺术等类型。影像艺术有深厚的美学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对影像艺术理论有重要的贡献,与传统艺术相比,影像艺术在技术性、现场感、游戏性上有自己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金爱秀 《南都学坛》2009,29(5):15-16
汉画像石艺术想象是汉代艺术家对大脑中所存储的记忆表象进行改造,创造出一个彼岸世界场景的心理过程。汉画像石墓的形制、随葬品的种类、画像的刻画及其在墓室中的配置,源于汉代特殊时期的生活逻辑。创作中倾注了汉代艺术家的丰富感情,对人们普遍认同的形象加以美化,对厌恶的形象加以丑化。神秘、质朴的艺术趣味性使汉画像具有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丰富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2.
禅宗美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播到美国,随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对审美体验与生命真实的表达、对空灵和虚无的思索、对人类普世性的关注、对艺术和生活理念的探究等方面,这种艺术理念的生成影响了艺术创作方式的变化,艺术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对艺术价值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析了"互联网"经济对艺术消费行为变化的影响,认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社会领域诸多变化:人们的消费模式逐渐呈现出趣味的"圈群效应"、时空差消解下审美趣味交错共存、社会收入呈"幂率分布"特征、艺术产业呈现艺术评价主体去中心化、新媒体影响力增强和文化产业集群化等.该文选取故宫数字文创等案例进行分析,证明互联网催生的消费行为变化与艺术跨界发展具有因果联系.作者认为艺术产业必须抓住"互联网"的变革潮,实现艺术与网络技术的跨界融合.艺术家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打破艺术门类的界限,强化与工业设计、生产的跨界联合.艺术产业要适时改变艺术产品的传播、营销方式,以适应数字化、集群化的产业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媒介技术革命带领人类文明进入影像时代,仿真技术使艺术的部分原创光晕在复制中消逝,同时,也使得文化艺术日益走向大众。影像艺术的诞生,对文学产生了复杂多元的影响,并形成了冲击与合谋的共生局面。  相似文献   

15.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技能、艺术素养以及丰富的情感传播给大众的基本形式,艺术技能的熟练可以准确地将艺术家的主观意图、真实感受表现给大众.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应注重对于基础技能的学习与传授,倡导吸收社会生活、文化知识各方面的养分,提高艺术家的艺术素养;悉心研究名师名家的艺术作品,真正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关于广告艺术说的争论由来已久。这种争论存在着实证和批判两个向度,我们这里对"广告艺术说"论争脉络的梳理和认知立足于后者。从艺术的历时性考察,广告与艺术的关系有很大不同。就古典艺术而言,广告与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都是以"艺"为核心内容的审美文化;都面临相似的功利性问题;都表现为一种平和而非激越的文化样态;都表现为一种肯定文化。但就现代主义艺术而言,广告与艺术则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而就后现代主义艺术而言,广告与艺术又具有某种暗合关系,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实践打破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被视为大众文化的广告成为了艺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观点,人类将对自然改造的实践中所生成的形式感觉上升到美的规律并运用到造物之中,因而人类制造的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美的规律"论对现代设计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纯艺术家和设计艺术家在现代社会进行了新的联合,现代设计艺术是发展人的形式感觉和审美能力的最大众化最普遍也是最有力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前 ,有关艺术审美的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困惑。以生活感受为基础 ,从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作品以及作为审美主体的艺术受众两方面 ,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可以揭示对待艺术审美时应该具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大众音乐文化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规约性.新媒体语境下大众音乐文化的形式与价值取向一直在发展中不断变化.实现传统经典音乐与经典精神价值在现代音乐文化生活中的重构,建设具有艺术品质与持久艺术魅力的绿色生态的大众音乐文化生活,既是音乐审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当代音乐文化的创造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歌曲的艺术处理是对歌曲演唱中的表达所作的设计安排。是赋予声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性行为。它不仅是忠实地再现原作,而且还是歌唱者通过再创作,对原作予以丰富和补充,甚至超出作曲家的预想,为音乐作品增添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