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河南口岸截获的1只形态不完整的未知蝇类进行鉴定。方法利用以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为目的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对该未知蝇类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序列比对和分析。结果通过DNA条形码鉴定和序列比对,该未知蝇类的DNA条形码序列与BOLD中绯颜裸金蝇的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确认该蝇种为绯颜裸金蝇。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在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鉴定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DNA条形码与形态分类相结合鉴定中山口岸入境船舶截获的雌性蝇类。方法 2015年3月26日,在中山小榄港口岸对截获的爱尔兰进口废旧瓦楞纸箱中的雌性蝇类进行DNA条形码与形态鉴定;与相似种伪粗野粉蝇进行形态与DNA条形码的比较。结果所截获的蝇类为雌性粗野粉蝇;粗野粉蝇与伪粗野粉蝇在形态上的区别较细微,而在658 bp的DNA条形码序列上有32个核苷酸的差异,差异高达4.86%,远大于DNA条形码2%的种判断界限。结论应用DNA条形码与形态分类相结合方法可以准确快速鉴定蝇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解决蝇类形态学鉴定的不足,建立基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对蝇类进行分子鉴定。方法 选取烟台口岸常见的16只蝇类作为研究对象,形态学鉴定后,取蝇的单后足代表微量组织,提取总DNA。依据资料,选取COⅠ国际通用引物LCO1490:5′-GGT CAA CAA ATC ATA AAG ATA TTG G-3′,HCO2198:5′-TAA ACT TCA GGG TGA CCA AAA AAT CA-3′,建立PCR体系,完善PCR程序,有效扩增蝇类的COⅠ基因。纯化PCR产物后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此外,应用Mega5.05软件分别用最大似然法、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分析系统发育,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进化关系。结果 16只蝇类COⅠ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690 bp,其中A+T平均含量高达68.53%。序列比对结果及系统进化关系显示,16只蝇类COⅠ基因的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可成功扩增蝇类的COⅠ基因,其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尤其适用于微量组织样本的鉴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外来媒介生物,提高物种鉴定的速度与准确度。方法对2013年9月在中山神湾口岸截获来自澳大利亚的丽蝇进行形态与DNA条形码鉴定,通过与澳大利亚的蝇类专家进行标本交流,进一步确认鉴定结果;并与相似种螳丽蝇进行形态与DNA条形码上的比较。结果通过形态观察与DNA条形码鉴定,所截获的丽蝇为杜比亚丽蝇;经科技查新,确认为中国未见分布种。结论 DNA条形码是传统形态分类的有力补充,对在国境卫生检验检疫工作中及时鉴定媒介生物,减少媒介生物本身及其携带病原体的扩散,减少对公共卫生的安全威胁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DNA条形码和DNA芯片这2种技术平台在口岸医学媒介蚊类识别中的准确性。〔方法〕以20种媒介蚊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信息为分析对象,采用NJ邻接法计算公认的DNA条形码区域在物种识别中的准确性,采用DNA芯片技术分析2种长度探针在物种水平识别中的差异。〔结果〕DNA条形码的准确性为98.5%,数据集中95%物种的唯一序列最短长度为50bp左右;DNA芯片的准确性为90%~98.4%,25bp探针比55bp探针更具优势。〔结论〕DNA条形码和DNA芯片都能够准确地识别20种媒介蚊类,DNA条形码芯片技术有望在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领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CO Ⅰ、Cytb、16S rRNA、D-loop四个DNA条形码对黄毛鼠鼠种的鉴定效果.方法 将大榭港区捕获的1只黄毛鼠样本HX41,提取基因组DNA,使用特异性引物对线粒体CO Ⅰ、Cytb、16S rRNA、D-loop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相似鼠种DNA构建分子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以CO Ⅰ、Cytb、D-loop基因所构建分子进化树中,黄毛鼠均能独立形成分支,且HX41均处于黄毛鼠分支上.HX41的CO Ⅰ基因序列与黄毛鼠HN158株遗传距离最为接近,值为0.0034;Cytb基因序列与黄胸鼠HN99株遗传距离最为接近,值为0.0355,但HN99鼠种数据存在错误;D-loop基因序列与黄毛鼠HN105株遗传距离最为接近,值为0.0439.由于现有GenBank中缺少黄毛鼠16S rRNA基因序列,无法构建进化树.结论 对鼠种进行分子鉴定时,有必要根据GenBank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选择合适的DNA条形码.  相似文献   

7.
国内未见分布蝇种:澳洲麻蝇的形态和DNA条形码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DNA条形码与形态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快速、准确鉴定在中山口岸入境船舶截获的1只蝇类.方法 2014年4月30日中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神湾办事处从澳大利亚入境载有鲜葡萄的货船上截获1只蝇类,做成针插标本,并拍照存档.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取1条后足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动物DNA条形码的通用引物(LCO1490和HCO2198)扩增目的片段,并进行纯化、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与NCBI及BOLD中的序列进行比对,构建NJ树.结果 形态学鉴定截获蝇类为雌性麻蝇科种类,由于缺少关于雌性麻蝇鉴定特征描述的参考资料,无法将该蝇鉴定到种,所获得的DNA条形码序列与BOLD中的澳洲麻蝇[Sarcophaga australis (Johnston et Tiegs,1921)]的序列相似度达100%.经过科技查新,确认是中国未见分布种.结论 根据鉴定结果,判定所截获的蝇类为雌性澳洲麻蝇,是我国首次截获.应用DNA条形码与形态鉴定相结合可以准确快速鉴定雌性麻蝇种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鼠疫疫区宿主动物鉴定中的应用,并建立陕西省鼠疫疫区宿主动物DNA条形码数据库.方法 运用DNA条形码技术检测陕西省定边县鼠疫疫区3目6科12属14种139只宿主动物以及7个鼠种8个不同部位的62份残体标本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基因序列.结果 种内遗传距离≤2%,种间遗传距离为8.9%~ 15.1%;邻接法系统树能区分14个不同物种的类群;采集的残体标本能检测到目的基因并用于鉴定;研究中还纠正了既往定边县鼠疫疫区黄鼠命名.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弥补形态学鉴定的不足,可用于鼠疫疫区宿主动物及残体标本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鼠为对象,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鼠类鉴定方面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内采集鼠肝脏标本,并保存整只鼠,制作剥制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线粒体CO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鼠类物种的DNA条形码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87份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基因条带,其中85份样本所构建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2份样本结果有差异,经反复鉴定头骨及形态标本,发现为现场鉴定错误。结论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鼠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同时还可以探讨啮齿动物属、种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宁夏六盘山地区人兽共患病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进行分类和鉴定,提高形态分类的准确性,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分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鼠夹法在不同生境采集小型兽类标本84份;其中选择58份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部分序列,并测序和进行相关分析,构建进化树。结果捕获的10个形态种小型兽类中,通过COⅠ基因分析发现11个分子种。形态上鉴定为洮州绒鼠平的标本还包括岢岚绒鼠平;原定的达乌尔鼠兔准确鉴定为黄河鼠兔;原定的根田鼠准确鉴定为东方田鼠。结论 DNA条形码可准确鉴定小型兽类动物标本,纠正形态鉴定的错误;可发现形态难以区分的隐含种,更好地研究啮齿动物的分类及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阿拉善黄鼠和达乌尔黄鼠的分类鉴定方法。方法 运用DNA条形码技术测定两地黄鼠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分析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NJ树。结果 11份阿拉善黄鼠的种内遗传距离〈2%,4份达乌尔黄鼠的种内遗传距离〈1%,两地黄鼠的遗传距离介于8%~9%之间,同时,NJ树将两地黄鼠分成2个独立分支。结论 阿拉善黄鼠为独立物种。DNA条形码技术可用于黄鼠种类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监测河北省住区重要蝇种密度、季节消长及蝇种构成。方法笼诱法。结果蝇类5月出现,11月消失,全年共有6个月可监测到蝇。7、8月达到密度高峰。家蝇、丝光绿蝇、厩腐蝇、棕尾别麻蝇分别占全部监测蝇种构成比的35.75%、13.98%、11.87%、14.24%,合计构成比为75.84%。农贸市场和餐饮环境捕获到的蝇占全部捕获蝇的64.96%。结论家蝇、丝光绿蝇、厩腐蝇、棕尾别麻蝇为河北省优势蝇种,农贸市场和餐饮环境是主要的蝇类孳生场所。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HIV-1流行毒株的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8月下旬采集20份湖北省HIV1感染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s)提取核酸使用PCR进行扩增获得HIV1膜蛋白(env)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其C2V3及邻区350~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20份样品均为B亚型的HIV1毒株序列,彼此间的基因离散率为1.9%。与国际AE亚型参考序列及部分地区B亚型代表株序列相比较,湖北的20个毒株与流行与我国云南德宏、四川和河南等地的B亚型毒株序列十分接近,均属于泰国B亚型;它们的基因离散率在1.9%~3.2%的范围内。根据以上数据及其它资料提示,HIV1在湖北的流行时间不长,该流行区毒株的传入与流行在云南德宏州的相同亚型HIV1毒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0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内不同季节、不同海拔高度蝇类种类和密度变化,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选择4个典型消落区作为监测点,分别于退水后的6月份和蓄水前的9月份进行监测。在消落区中按10 m海拔高度差设置3个监测海拔梯度,每个海拔梯度中用3只诱蝇笼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 2010年共捕获89只苍蝇,隶属7蝇种,其中棕尾别麻蝇45只,占51%,为优势种;其次是市蝇24只,占27%;家蝇10只,占11%;丝光绿蝇7只,占8%;伏蝇、铜绿蝇和夏厕蝇各1只,各占1%。结论在三峡消落区范围内,存在着多种蝇类,均处于低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HIV- 1 流行毒株的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PCR对 9份采集于 1996年中旬的四川省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 - 1阳性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样品进行扩增 ,获得HIV - 1膜蛋白 (env)基因的核酸片段 ,并对其C2-V3及邻区 350~ 4 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9份样品中存在B和C两种亚型的HIV - 1毒株序列 ,其中B亚型 5份 ,彼此间的基因离散率为 1.4 % ;C亚型 4份 ,在不包括sc3号样品的情况下彼此间的基因离散率为 2 .6% ,而sc3号样品与其它 3份样品在核苷酸序列上的差异却达 11.5%。与A~E参考亚型及部分B和C亚型代表株序列相比较 ,属四川B亚型的 5个毒株与包括泰国、缅甸及中国云南德宏在内的B亚型毒株序列十分接近 ,基因离散率在 3.6%~4 .3%的范围内 ;属四川C亚型的 4个毒株除sc3外则与代表印度毒株的C亚型共享序列及德宏C亚型毒株序列十分相似 ,其基因离散率均为 3.1% ,与非洲C亚型毒株nof的基因离散率为13.1% ,而sc3号序列与印度、中国德宏和非洲C亚型HIV - 1的基因离散率却在 10 .1%~ 17.2 %的范围内。提示 ,HIV - 1在四川的流行时间不长 ,且其B和除sc3之外的C亚型毒株的传入与流行在云南德宏州的相同亚型HIV - 1毒株密切相关 ,而由sc3所代表的C亚型毒株则存在目前还尚不了解的其它传入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查清丽蝇科蝇类本底、生态及地理分布,为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辅以网扑法,采集标本,用昆虫分类学分类鉴定。结果初步查清通化市现有丽蝇科蝇类29种,占全省丽蝇科总数的76.31%,隶属4亚科13属。结论丽蝇科大多数为住区蝇种,少数延伸至半住区,其中绿蝇属的丝光绿蝇为本科优势种群,是城市重点防治蝇种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河南部分地区HIV-1感染者采取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分离,细胞样品经裂解后提取其核酸,以此为模板,经套式PCR扩增,获得HIV-1膜蛋白(env)基因的核酸片段,并对其C2-3及邻区350-45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并与各国际亚型A-E及流行于我国云南的代表株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品均属于HIV-1的B亚型毒株序列,而且与我国云南德宏,四川湖北的B亚型毒株序列较为接近,基因离散率在2.8%左右,但与其它国际亚型相差较大,基因离散率在19%以上;样品彼此之间的基因离散率不大,其B亚型毒株的传入与流行在云南德宏州的相同亚型的HIV-1毒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本溪市蝇类种群构成及分布,为指导蝇类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捕蝇笼法。结果 2001-2010年本溪市城区蝇种群构成为丝光绿蝇、厩腐蝇、亮绿蝇、家蝇和麻蝇,城区优势蝇种为丝光绿蝇,占68.22%。农贸市场为蝇类主要活动生境;本溪市城区蝇类活动高峰期为每年的6月中旬至9月中旬。结论本溪市居民区宜于每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加强蝇类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监测,了解达州市城区蝇类构成及蝇密度消长情况,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消除疾病传播媒介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对捕获的成蝇进行分类鉴定,并统计分析。结果共捕获成蝇4 657只,发现蝇种10类。蝇密度7月达到高峰,4~8月维持在较高水平。各生境蝇密度以农贸市场为高。结论达州市城区蝇类种群丰富,优势种为丝光绿蝇和巨尾阿丽蝇。全年蝇密度消长趋势基本呈单峰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