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的吸痰深度。方法将36例行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浅部吸痰(吸痰管超过气管导管前端1 cm),对照组采用密闭式深部吸痰(临床常规方法,即吸痰管深入气道,遇阻力后退出0.5~1 cm),比较2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吸痰前后肺部痰鸣音、日吸痰次数及吸痰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吸痰后比较,观察组吸痰后引起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比较小,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心律失常、出现痰痂不良事件发生率低,2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日吸痰次数、吸痰间隔时间,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期间行密闭式浅部吸痰能有效吸痰的同时,减少对气道的刺激及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2.
何丽仪  高明榕  王越秀 《全科护理》2011,(16):1427-1427
[目的]探讨自主吸痰法在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2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行人工机械通气,采用病人按需自主吸痰,及时吸除口腔内分泌物,配合护士间断的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结果]病人均能掌握经口自主吸痰的方法,对吸痰均耐受良好,吸痰时未出现恶心、呕吐,吸痰后无口腔黏膜损伤,配合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法,吸痰效果满意,经积极治疗,均能脱离人工机械通气,转至普通病房。[结论]自主吸痰法可提高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吸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吸痰的并发症,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患者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时不同插管深度的吸痰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肺切除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吸痰管插入遇阻力后上提0.5~1.0 cm ),观察组采用浅深层吸痰法(吸痰管超出气管插管或套管末端≤2.0 cm)。观察两组患者吸痰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BP、HR、PaO2、TV的增加值、Raw下降值和吸痰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及VAP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痰痂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肺切除机械通气患者给予气管内浅层与常规吸痰效果无明显差别,而浅层吸痰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主吸痰法在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2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行人工机械通气,采用病人按需自主吸痰,及时吸除口腔内分泌物,配合护士间断的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结果]病人均能掌握经口自主吸痰的方法,对吸痰均耐受良好,吸痰时未出现恶心、呕吐,吸痰后无口腔黏膜损伤,配合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法,吸痰效果满意,经积极治疗,均能脱离人工机械通气,转至普通病房.[结论]自主吸痰法可提高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吸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吸痰的并发症,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吸痰深度标定对ICU老年机械通气患者气道黏膜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至10月入住 ICU的60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开放式吸痰方式,观察组标定吸痰管进入气道深度进行气道吸引,对照组采用吸痰管进入气道遇阻力回提1 cm的深度进行气道吸引。两组患者分别于气管插管当日和3日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隆突处黏膜损伤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在气管插管当日和3日对两组患者进行肺部感染评分(CPIS)。结果:两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吸痰次数对隆突处黏膜损伤的影响。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当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道黏膜均无损伤,气管插管3日后,再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观察组隆突处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当日和3日CPIS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定吸痰的深度,可以有效预防老年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达到有效吸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陈秋宇  刘朝辉  李霞 《护理研究》2011,25(26):2388-2390
[目的]了解不同吸痰方式对机械通气病人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行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组选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观察两组病人吸痰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aO2)、潮气量(Vt)等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吸痰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吸痰后5 min与吸痰前1 min相比,两组病人心率、血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人呼吸参数、血气分析较吸痰前有明显变化;观察组病人呼吸参数、血气分析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吸痰效果好、并发症少(P<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应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能较好地维持机体氧合状态,保持呼吸参数及呼吸道压力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彻底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观察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妍  何立平 《护理研究》2006,20(6):1619-1620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及密闭式吸痰管使用时间对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收入ICU的有创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超过48h的病人入选,共80例,其中67例完成。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接受开放式吸痰的为A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24h更换为B组,接受密闭式吸痰吸痰管48h更换为C组,比较发生VAP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A组与C组VAP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密闭式吸痰24h与48h更换吸痰管VAP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机械通气的病人中,采用密闭式吸痰管是有效地预防VAP的措施之一,且密闭式吸痰管更换时间可达48h,较24h更换者降低了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病人吸痰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雅丽 《家庭护士》2009,7(10):862-863
[目的]对比观察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病人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及痰液喷出情况等.[结果]吸痰后B组SpO2恢复时间较快;B组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及痰液喷出情况少于A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为适宜于机械通气病人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9.
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在NICU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斌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1026-1028
目的观察并比较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和常规雾化法结合密闭式吸痰管在NICU机械通气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雾化湿化,常规组采用常规雾化法结合密闭式吸痰管,比较两组湿化效果、血气分析的变化及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PaO2、SaO2、SpO2降低,但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实验组痰液粘稠度优于常规组,痰痂形成少于常规组,肺部感染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亦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ICU重症机械通气新生儿气道开放后,采用新型高效医用雾化器结合密闭式吸痰管湿化法,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雾化法结合密闭式吸痰管湿化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龚世凤 《全科护理》2013,11(23):2118-2119
[目的]探讨分步吸痰法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观察组采用分步吸痰法。比较两组病人的日吸痰次数、吸痰效果、气道黏膜损伤、不同时间肺部感染、吸痰前和吸痰后5 min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日吸痰次数减少,且对气道黏膜损伤小,吸痰后SpO2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步吸痰法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中,吸痰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吸痰法,损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内深部吸痰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0例清理呼吸道无效、抗拒吸痰的患者,根据吸痰方法分为观察组21例,对照组19例。两组均用口咽通气管建立临时气道,对照组用普通枕头垫高肩部(≤10cm)后行气道内深部吸痰;观察组用吸痰枕垫高肩部15cm后行气道内深部吸痰。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吸痰效果(吸痰次数、吸痰量)和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每日吸痰次数较对照组少;每次吸痰量较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肩部抬高15cm,暂时留置吸痰管等方法行气道内深部吸痰,可提高吸痰效果和降低气道黏膜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龙文英 《全科护理》2012,10(14):1304-130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的影响。[方法]将40例入住重症监护室(ICU)需行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硅胶吸痰管,实验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装置吸痰,观察两组吸痰前后SpO2、HR及MAP的变化。[结果]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吸痰2 min后的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HR及MAP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病人吸痰前后SpO2显著下降(P<0.05),HR及MAP显著升高(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在ARDS病人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实施机械通气患者60例,按疾病危重度评分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给予密闭式吸痰,检测吸痰前后患者心率及经皮氧饱和度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5、7d取患者气道分泌物做细菌学培养。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心率及经皮氧饱和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5、7d痰培养细菌阳性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插管深度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吸痰效果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ICU机械通气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深吸痰)和对照组(浅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吸痰效果和吸痰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吸痰前后,研究组患者潮气量、呼吸道峰压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日吸痰次数、痰鸣音改善情况以及吸痰间隔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人工气道内吸痰时,增加插管深度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延长吸痰间隔时间、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同时还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吸痰装置对心外科术后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外科术后行机械通气患者159例,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77例和开放式吸痰组82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第1,2,3 d的白细胞计数,ICU期间痰培养阳性率及带管时间。结果:密闭式吸痰组与开放式吸痰组在术后当天和第1 d的白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别(P>0.05),而密闭式吸痰组术后第2,3 d白细胞计数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痰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开放式吸痰组,带管时间长于开放式吸痰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开放式吸痰装置发生感染率较低,更适合心外科术后短期带管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选择53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并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组和开放式吸痰组,比较两组吸痰前后1min,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开放式吸痰组吸痰后较吸痰前SpO2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密闭式吸痰组SpO2吸痰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吸痰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痰后开放式吸痰组SpO2低于密闭式吸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密闭式吸痰不影响重性颅脑外伤患者氧合作用,可避免吸痰造成患者颅内压的波动,适用于重性颅脑外伤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心脏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我院接受心脏手术并进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方式,对照组则采用膨肺吸痰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呼吸力学以及吸痰后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的比例。结果:密闭式吸痰方式对患者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气道压影响明显小于对照组,一次吸痰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患者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的概率密闭式吸痰方式较低。结论:对心脏手术后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使用密闭式吸痰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排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有效防止肺不张、肺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Shallow吸痰法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3月86例在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儿予常规吸痰方法,观察组46例患儿行Shallow法吸痰,观察两组患儿的吸痰间隔时间、气管黏膜损伤、人工气道阻塞发生次数、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共吸痰296次,对照组252次。观察组吸痰时发生SpO2低于85%5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44,P<0.05);观察组吸痰时间为(8.10±1.36)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50±1.4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0,P<0.05);观察组发生气道黏膜损伤为0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0,P<0.05);两组心率异常发生次数、吸痰间隔时间和人工气道阻塞发生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t 分别为1.217,0.761,0.003;P >0.05)。结论 Shallow吸痰法具有吸痰时间短,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减轻对新生儿气道的刺激和黏膜的损伤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