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研究80以上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年龄,将296例受试者分为3组,即老年高血压组(Ⅰ组)90例,平均年龄68·7岁;老老年高血压组(Ⅱ组)116例,平均年龄84·1岁;与老老年正常血压组(Ⅲ组)90例,平均年龄84·7岁。所有受试者均测24h动态血压;进行心脏及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出左室重量与左室重量指数以及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检测尿肌酐及尿白蛋白。结果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分别为:(159·6±44·9、138·2±32·5、138·1±35·1)g/m2,与老老年正常血压者、老年高血压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老老年正常血压者、老年高血压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94·0%、76·7%、71·1%,P<0·05。LVM、LVMI与24hSBP、dSBP、nSBP、nDBP、dPP和nPP显著相关。LogACR(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与动态血压各参数均相关。结论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SBP、SBP-L、PP和MAP与靶器官损害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药物规则治疗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PP)与心脏、血管和肾脏等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为临床更好地控制血压,防治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方法用24小时动态血压仪监测26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全天平均脉压(ABPP),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CAPR)、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内径(CAD)、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E/A值)、射血分数(EF),生化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MAU).评价不同ABPP值对心脏、颈动脉、肾脏结构或功能的影响.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者PP≥60 mmHg与P\%P\%<60 mmHg比较,E/A值、EF和Ccr均下降(P<0.05),而LVMI、CAD、CAPR、IMT、MAU升高(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可促进心脏、血管及肾脏等靶器官损害,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脉压也是预测心脏、血管及肾脏损害有价值的指标,控制脉压可以减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夜间高血压病人的靶器官损害情况及预后是否与正常人和全天高血压病人不同。方法入选单纯夜间高血压病人77例、全天高血压病人75例和动态血压正常者79例。颈动脉斑块、左心室肥厚和扩大、血清肌酐和尿微量白蛋白分别用于评估血管、心脏和肾脏损害。随访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慢性肾衰竭及由此导致的病人死亡)。结果①单纯夜间高血压病人的左心室肥厚及扩大检出率(22.1%)、颈动脉斑块检出率(55.8%)与全天高血压病人的左心室肥厚及扩大检出率(32.0%)、颈动脉斑块检出率(6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者均高于正常组的左心室肥厚及扩大检出率(7.6%)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32.9%)(P<0.05);单纯夜间高血压病人的血清肌酐(68.0±23.5)μmol/L、尿微量白蛋白(15.9±19.6)mg/L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均小于全天高血压组病人的血清肌酐(80.9±43.1)μmol/L和尿微量白蛋白(53.5±80.0)mg/L水平(P<0.05)。②单纯夜间高血压组病人的心脑肾不良事件发生率(10.4%)和全天高血压组病人的心脑肾不良事件发生率(10.7%)均高于正常组(1.3%)(P<0.05)。结论单纯夜间高血压病人的靶器官损害与全天高血压病人类似,且心脑肾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与全天高血压病人类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349例受试者依据年龄和血压分为3组:将60~79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年高血压组(Ⅰ组,122例),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作为老老年高血压组(Ⅱ组,105例),年龄≥80岁血压正常者作为老老年正常血压组(Ⅲ组,1 22例)。动脉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定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结构,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检测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肌酐,计算尿微量蛋白肌酐的比率(ACR),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Ⅱ组患者baPWV和LVMI明显高于Ⅲ组和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Ⅲ组比较,Ⅰ组、Ⅱ组尿微量白蛋白和ACR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WV与LVMI、ACR、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体重指数和年龄呈正相关(r=0.40、0.24、0.37、0.20、0.20、0.22、0.52,P<0.05,P<0.01)。年龄、收缩压和体重指数对baPWV有独立的影响作用;baPWV是影响LVMI和ACR的主要因素。结论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且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其相关性.方法将9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60mm Hg和脉压≥60mmHg两组,均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CT、颈动脉超声,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尿肌酐和尿白蛋白检查.结果脉压≥60 mm Hg组与脉压<60 mm Hg组比较,其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CAPR)、BUN、Cr、尿白蛋白定量等指标均高于脉压<60 mm Hg组(P<0.05),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于脉压<60 mm Hg组(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控制脉压可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40~60mmHg(1 mmHg=0.133kPa)组45例和脉压>60mmHg组51例.对入选患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血压、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颈动脉超声,并查血肌酐、尿白蛋白.结果脉压>60mmHg组左心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尿白蛋白定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颈动脉斑块指数均高于脉压40~60mmHg组(P<0.05~0.01),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于脉压40~60mmHg组(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与收缩压、脉压、脉压变异相关.左心室重量指数与收缩压、收缩压变异、舒张压、脉压、脉压变异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得到逐步回归方程,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与脉压呈正相关,左心室重量指数与脉压及脉压变异成正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脉压是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高脉压与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在药物规则治疗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 (PP)与心脏、血管和肾脏等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为临床更好地控制血压 ,防治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方法 用 2 4小时动态血压仪监测 2 63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全天平均脉压(ABPP) ,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 (CAPR)、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 -中膜厚度 (IMT)及内径 (CAD)、左室重量指数 (LVMI)、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比值 (E/A值 )、射血分数 (EF) ,生化测定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及 2 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 (MAU)。评价不同ABPP值对心脏、颈动脉、肾脏结构或功能的影响。结果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PP≥ 60mmHg与PP <60mmHg比较 ,E/A值、EF和Ccr均下降 (P <0 0 5) ,而LVMI、CAD、CAPR、IMT、MAU升高 (P <0 0 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 ,可促进心脏、血管及肾脏等靶器官损害 ,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脉压也是预测心脏、血管及肾脏损害有价值的指标 ,控制脉压可以减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特征,为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18例高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86±6)岁,分为高血压病组(EH,35例)、糖尿病组(DM,3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EH+DM,44例),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阻力指数、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等检测结果。结果与EH组、DM组比较,EH+DM组颈动脉阻力指数均显著升高,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增厚。EH+DM组患者斑块指数明显高于单纯EH组、DM组。DM、EH及EH+DM组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收缩期升主动脉内径(AOD)有显著差异,其中EH+DM组患者LVMI、AOD高于其余2组;EH+DM组尿微量蛋白高于EH组和DM组,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EH组和DM组。结论高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危险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压变异情况,并分析其与靶器官功能受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408例原发性高血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清Hcy水平将其分为正常高血压组(Hcy10μmol/L,n=238)和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n=170)。收集两组患者血清Hcy、24 h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24 h收缩压及变异性、24 h舒张压及变异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肾小球过滤率(eGFR)和血肌酐水平。以H型高血压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均值、24 h收缩压变异性均值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均值为标准,比较分析不同Hcy、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压变异患者靶器官功能受损,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型高血压靶器官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正常高血压组比较,H型高血压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及靶器官功能受损率(肾受损和颈动脉受损)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H型高血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均值作为分界点,大于或等于该值为高值组,低于该值为低值组,高值组肾受损率明显高于低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心受损、脑受损及颈动脉受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均值作为分界点,大于或等于该值分别为高收缩组和高舒张组,低于该值则为低收缩组和低舒张组,高收缩组和高舒张组心受损率分别明显高于低收缩组和低舒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它器官受损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分级(3级)、高Hcy和高收缩压变异性是影响H型高血压靶器官功能受损的关键危险因素(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压变异均明显增大,其靶器官功能受损率也相应升高,高Hcy和高收缩压变异性是H型高血压靶器官功能受损的关键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评价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作用的稳定性。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门诊患者54例,均每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及氢氯噻嗪12.5mg联合口服,平均疗程8周(包括安慰剂洗脱期2周),用药前及服药8周后复查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内生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之比、颈动脉内径和内膜厚度等参数。结果(1)动态血压监测提示,与用药前比较,服药8周后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下降26.7mmHg和14.8mmHg,脉压差明显减小,差异具有显著性。(2)反映血压起伏变化的血压变异率和血压负荷,用药后明显降低。用药后收缩压、舒张压谷峰比值分别为76%和74%,明显高于用药前的63%和67%;反映昼夜节律的夜间血压下降率亦明显增高。(3)与用药前比较,服药8周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而尿微量白蛋白、左室心肌重量指数、颈动脉内径和内膜厚度均明显减小。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氢氯噻嗪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稳定的降压作用和明确的靶器官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