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城市绿地冬季鸟类群落特征与生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对上海市区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34种,隶属5目16科。研究发现冬季鸟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优势种为麻雀(Passer montanus)和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冬季鸟类群落多样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绿地面积、乔木盖度和栖息地类型多样性是影响鸟类多样性的关键因子。聚类结果表明,面积大、生境类型丰富及人为干扰相对较少的绿地,鸟类多样性高。因此提出如下建议:(1)增加城市中植物种类,特别是乡土物种,适当提高冬季常绿乔木以及乔、灌、草的比例;(2)在绿地中尽可能多地保留自然生境;(3)在城市绿地中适当开辟湿地生境,以吸引水鸟栖息。  相似文献   

2.
高强度开发地区因长期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自然生境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区域内自然保护地保护效率亟待提升。科学评价高强度开发地区自然保护地保护效率、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与空缺地区,对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鸟类作为生物多样性指示物种,运用MaxEnt与InVEST模型分别计算天津市鸟类多样性及生境质量热点地区,并与现有自然保护地边界进行比较,精确识别保护空缺区域。结果表明:参与本研究MaxEnt模型建模的鸟类共19目54科228种;滨海地区各类自然与人工湿地为天津市鸟类最适宜生境,占天津市鸟类多样性热点地区的66.8%,且水库、鱼塘等人工湿地因食物来源充足,鸟类生境适宜度较高,表明适度的人工建设有利于提升鸟类多样性;天津市自然保护地对鸟类多样性热点地区覆盖率仅为37.7%,存在较为严重的保护空缺,空缺区域主要包括大神堂及临港地区湿地、河流交汇处及入海口湿地,是未来需进行重点保护的关键区域。采用两种模型协同分析的方法,能提高保护空缺区域识别精度,对高强度开发地区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具有一定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巢湖湖岸带鸟类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8年2月、7月、11月到2009年7月,采用路线调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巢湖沿岸及湖滨带不同生境的鸟类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调查。记录到鸟类15目33科103种,其中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鸟类3种,安徽省地方重点保护鸟类33种。季节型中,留鸟33种,夏候鸟37种,冬候鸟27种,旅鸟9种。繁殖鸟类的地理型中,古北界种23种,占33.3%;东洋界种30种,占43.5%;两界广布种16种,占23.2%。水鸟33种,近湖岸500m以内水面游禽有10种。优势种5种,广布性种15种。在湖岸5类生境中,树林、灌丛和抛荒地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湖滨及浅滩鸟类多样性指数最低。湖泊污染和盲目开发导致鸟类栖息地破坏和丧失,影响鸟类多样性,因此应加强湖泊污染治理,恢复沿岸滩涂及其植被,维持巢湖丰富的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燕山地区地处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紧邻人口密集的京津冀城市群,拥有很高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为探讨燕山地区的鸟类生境状况与保护效益,本研究以当地40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为指示物种,利用物种分布模型和Marxan系统保护规划模型进行了保护空缺分析与保护策略优化.研究发现,在燕山地区的鸟类生境中,森林的面积最大(6 537...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子对上海城市园林春季鸟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4年3—5月,对上海8个园林绿地的春季鸟类做了研究。在调查中共观察到55种鸟类,其中留鸟31种,候鸟24种。运用回归与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鸟类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与8个园林绿地的公园面积、水体比例、植被种数、乔木层盖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地形坡度异质性、临主干道状况、人流量、行道宽度10项环境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1)公园面积、植被种数、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地形坡度异质性、临主干道状况、行道宽度等7个因子在影响园林鸟类群落结构和分布中起关键性作用;(2)上海城市鸟类数量、多样性呈单一化趋势,而且公园绿地内大面积水体等建设方案并不利于鸟类的栖息。  相似文献   

6.
2004年12月—2005年5月,对上海崇明东滩98海堤内200hm2次生人工湿地进行鸟类调查,在冬季统计到鸟类8目15科56种,以游、涉禽为主;在春季统计到鸟类10目19科55种,以涉禽为主。运用多元回归对鸟类种类数、数量、物种多样性、均匀性指数和科属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以及调查样点内水位、水面积、植被盖度、底栖动物密度、鱼类捕捞和人类干扰等环境因子进行鸟类生境选择分析。回归模型显示冬季鸟类种类数与植被盖度呈显著正相关,鸟类数量、物种多样性、科属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与水位高低、水面积比例以及鱼类捕捞强度等有关,底栖动物密度影响鸟类均匀度和数量;春季鸟类数量与鱼塘的水面积呈正相关,而种类和数量与水位呈显著负相关,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明显受水位、水面积和植被盖度影响,鸟类科属多样性与底栖动物密度呈显著相关,捕捞状况对春季鸟类群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2004年12月—2005年5月,对上海崇明东滩98海堤内200 hm2次生人工湿地进行鸟类调查,在冬季统计到鸟类8目15科56种,以游、涉禽为主;在春季统计到鸟类10目19科55种,以涉禽为主。运用多元回归对鸟类种类数、数量、物种多样性、均匀性指数和科属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以及调查样点内水位、水面积、植被盖度、底栖动物密度、鱼类捕捞和人类干扰等环境因子进行鸟类生境选择分析。回归模型显示冬季鸟类种类数与植被盖度呈显著正相关,鸟类数量、物种多样性、科属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与水位高低、水面积比例以及鱼类捕捞强度等有关,底栖动物密度影响鸟类均匀度和数量;春季鸟类数量与鱼塘的水面积呈正相关,而种类和数量与水位呈显著负相关,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明显受水位、水面积和植被盖度影响,鸟类科属多样性与底栖动物密度呈显著相关,捕捞状况对春季鸟类群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于2009年3月底至4月上旬在江西新岗山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A对皆伐后生长起来的草本植物进行了种类鉴定和盖度调查。应用Canoco for windows 4.5软件对所获得的79个物种的盖度数据和4个环境因子数据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 并作出了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 所选取的环境因子对草本植物分布均有影响, 且影响大小依次为: 海拔>年太阳总辐射值>坡向>坡度。CCA为量化环境因子和皆伐后草本植物分布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皆伐后初期草本植物中的多年生种类相对于一年生或二年生种类而言对皆伐后的森林更新有更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汪婷  周立志 《生物多样性》2022,30(7):21445-378
小微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庇护场所。鸟类作为城市小微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类群, 其多样性时空格局受多种环境因子影响。本研究于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采用样点法对合肥市45个小微湿地鸟类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 并获取湿地面积、湿地形状、建筑面积比例、植被面积比例、环境噪声、人为干扰和城市化指数等生境变量。通过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 研究城市小微湿地鸟类多样性的时空特征及其决定因素。采用信息论模型选择和模型平均法以及基于距离矩阵的多重回归模型进行计算, 确定影响鸟类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显示, 研究区域共有鸟类13目39科102种, 其中水鸟31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 安徽省重点保护鸟类17种,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VU)物种1种。湿地面积和城市化指数对小微湿地陆地鸟类和水鸟的α多样性、β多样性及其组分均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陆地鸟类物种丰富度在中度和低度城市化之间的小微湿地中达到最高值, 面积超过4 ha的小微湿地能维持较多的水鸟物种。植被面积比例对陆地鸟类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建筑面积比例对水鸟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此外, 总体β多样性及其组分计算结果显示物种周转组分占明显优势, 表明城市小微湿地群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整体保护更为必要。研究结果对于加强城市鸟类保护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4年3月21日—5月9日,采用样线法与定点观察法对沈阳市周边26个重要生态保护地春季迁徙期鸟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6目40科9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居留型组成以夏候鸟和旅鸟为主,共占记录鸟类物种总数的77.7%。区系组成以古北界种为主,占74.5%。生态型中鸣禽最多,占36.2%。不同调查样地的鸟类组成与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大差异,水库湿地鸟类数量最多;湿地公园物种丰富度最高;森林生态系统鸟类多样性较高;沙地生境鸟类多样性较低。调查发现部分生态保护地存在人为干扰程度较大、生态破坏严重、生境类型高度单一等生态问题。针对相应的生态保护地应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为鸟类生存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相似文献   

11.
鸟类多样性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价值和保护管理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2015—2019年利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和文献资料,统计出保护区鸟类16目54科28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1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的1种、易危3种、近危2种;划分的5类生境(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或草甸)中,鸟类多样性最高的是常绿阔叶林,其次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低的是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群落组成相似性结果显示,针阔混交林与亚高山针叶林中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鸟类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峰模式,峰值出现在海拔1 600~2 400 m。建议保护区加强对珍稀鸟类和迁徙鸟类的调查监测力度,增加对重点生境的巡护,加强在保护区周边乡镇的宣传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2.
人工种植林正在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但目前这些人造景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却未被深入理解。2015年春季,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和永平县内的核桃种植林,及其邻近保护区内的天然林进行了鸟类和植被结构调查。所有60个样点鸟类调查共记录到鸟类88种,仅在天然林中出现的物种有54种,仅在核桃林中出现的有14种,2种林型中共有的物种有20种。2个核桃林研究地点中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均低于相应天然林的;群落相似性系数比较显示核桃林与天然林的鸟类群落组成也明显不同,永平县的核桃林和天然林之间鸟类群落组成差异更大。与天然林相比,利用核桃林的物种多为普通物种、森林边缘和开阔地活动物种,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和食果鸟、啄木鸟类、多数画眉科等特殊鸟类仅在天然林中出现。典型对应分析表明鸟类群落分布与天然乔木盖度、藤本植物盖度密切相关,天然乔木及其附属的林下植被对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即使在非落叶季节邻近天然林的核桃林中,其中的鸟类多样性仍远低于天然林。与天然林相比,核桃林这一人工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有限。本研究从保护鸟类的角度出发,为云南省核桃林的发展和管理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境类型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是生态学关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江苏阜宁县域内农田、林地、湿地和城镇等4种生境鸟类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从物种多样性、谱系多样性、功能多样性3个层次探究不同生境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共记录鸟类115种,隶属15目40科。物种多样性在林地生境最高,然后依次为农田、湿地和城镇生境。谱系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变化模式不同,农田生境的谱系和功能多样性较其他3种生境高。比较分析生境间3种多样性指标的季节变化,发现多样性指标在季节间无显著性差异,阜宁县域内鸟类群落多样性受生境影响较大。标准化效应值分析表明,各生境群落谱系和功能多样性均呈现出聚集趋势,生境过滤主导鸟类群落的构建。本研究揭示了阜宁县域范围内鸟类资源现状,环境异质性维持较高的鸟类多样性,生境类型的多样化为保持高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Liu P  Huang XF  Gu SS  Lu CH 《动物学研究》2012,33(2):170-176
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和灰胸竹鸡4种雉类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388个样方,选取了与这四种雉类栖息地相关的17个生态因子进行观测和测量。结果显示,4种雉类均偏好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生境。Kruskal-Wallistest检验表明,4种雉类在海拔、坡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灌木高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和水源距离11个生态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种类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典则判别函数图显示,4种雉类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区分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方面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海拔、草本数量、灌木高度、水源距离、灌木盖度、乔木盖度、坡度、落叶层盖度、灌木数量、草本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74.7%。  相似文献   

15.
宏生态尺度上景观破碎化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是宏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表明,景观尺度上的生境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作用是否足以在宏生态尺度上对生物多样性地理格局产生显著影响。利用中国大陆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分布数据,在100 km×100 km网格的基础上生成了这两个类群生物的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进一步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和空间自回归模型研究了物种丰富度与气候、生境异质性、景观破碎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景观破碎化因子与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都具有显著的关联关系,其方差贡献率可达约30%—50%(非空间模型)和60%—80%(空间模型),略低于或接近于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景观破碎化因子与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的重叠部分达20%—40%。相对鸟类而言,景观破碎化对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地理格局具有更高的解释率。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巴塘县矮岩羊与斑羚冬季生境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12月,在四川省巴塘县竹巴笼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矮岩羊和斑羚冬季生境进行研究,利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ey U检验分析其生境选择差异.结果表明,矮岩羊对17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中等以上避风性,石质或便石质活动基底,灌丛盖度10%~40%、种数>4种、高度>100 cm,草种数>5种、高度<20 cm或>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西坡,隐蔽级<30%或>60%,水源距离>500 m,裸岩距离<2m,林缘距离1000~1 500 m,1级风,海拔高度2 600~2 800 m,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斑羚对15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上坡或山脊坡位,灌丛盖度10%~40%、种数>5种、高度>100 cm,草种数4~5种、高度>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东南坡,南风,隐蔽级>60%,林缘距离<1 500 m,海拔高度>2 800 m,水源距离>1 000 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因子分析表明,影响矮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灌丛高度、隐蔽级、风级和动物干扰距离等生境因子,而影响斑羚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坡位、灌丛盖度、灌丛高度、隐蔽级、坡向和风向生境因子.虽然两物种在资源生态位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在生境选择利用和空间生态位上皆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小相岭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利用 Forage Ratio指数对小相岭山系大熊猫与放牧牲畜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 ,研究涉及 1 1种生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 ,大熊猫喜欢选择在山体的脊部和中部的凸坡 ,坡向南坡 ,喜欢选择 0~ 2 4 %的灌木盖度 ,喜欢竹子盖度大于 5 0 %的原始针叶林 ,对坡度、乔木高度、乔木郁闭度、灌木高度不存在选择性 ,都为随机利用。放牧牲畜喜欢选择利用复合坡、山体的下部、坡度小于 2 0°的山坡 ;喜欢利用的生境类型是草坡和灌丛 ;选择的森林起源是次生林 ;所利用生境的乔木高度为 5~ 9m,对坡向、乔木郁闭度、灌木高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都随机利用。放牧家畜与大熊猫在对生境因子的利用上有许多共同点 ,对许多因子类型大多都是随机利用 ,因而 ,在对一些生境因子的利用上 ,放牧对大熊猫的活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 ,它们在生境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特别是在对植被类型和森林起源的选择上差异较大 ,只要合理的规划和控制放牧活动 ,也就可能达到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别拉洪河流域湿地鸟类丰富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吉平  吕宪国  刘庆凤  高俊琴 《生态学报》2010,30(10):2647-2655
人类的开垦和开发活动使湿地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随着人们对湿地功能和价值的正确认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被广泛关注,湿地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利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滞后模型,对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湿地鸟类丰富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别拉洪河流域湿地鸟类丰富度及其驱动因子都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影响别拉洪河流域湿地鸟类丰富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干扰度、生境类型数、到道路的距离、到沟渠的距离、到湖泊的距离、到居民点的距离、海拔高度、坡度和人口密度;由于受空间自相关的影响,空间自回归模型优于传统的回归模型。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及其形成机制,对人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研究湿地鸟类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预测物种分布模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寒温带牧林交错区生境复杂度对啮齿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铗日法对嫩江流域牧林交错区5个生境梯度中啮齿动物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栖息地复杂程度对地面啮齿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线姬鼠、黑线仓鼠和大林姬鼠是嫩江流域牧林交错区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不同物种在不同生境类型中呈明显的不均匀分布,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倾向性.同时,地面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丰富度对地面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啮齿动物的捕获率和生物量与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其物种丰富度随草本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呈递增的趋势.此外,各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灌丛区和林-灌交错区内大量的低矮灌丛与萌生丛改善了生境的隐蔽条件与食物资源,为更多物种的共存创造了良好的微环境,使得两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小型啮齿动物的物种组成与栖息地的复杂程度有关,但地面植被对小型兽类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力度并不是等同的,对地面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统计生境复杂度或异质性时应考虑不同植被型/生境类型距地面的高度,不同植被型对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的贡献程度随其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地形对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丰富度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40个(20×20m2)植物群落调查样方为基础,并采用回归分析和典型对应分析(CCA)的方法研究该区地形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明确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为该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40个调查样地共有植物633种,隶属133科,316属,其中乔木118种,灌木150种,草本365种。(2)曲线回归方程拟合结果显示,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别与海拔、坡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大,沿坡度梯度先减少后增大之后又减小。(3)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在所有海拔段,乔木物种丰富度始终低于灌木和草本植物;在低、中低海拔地带,灌木物种丰富度均高于乔木和草本植物;而在中、高海拔地带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较大且高于乔木和灌木。(4)CCA排序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植物物种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按其影响强度排序为海拔坡度坡位坡向,说明海拔是影响该区植物物种分布最重要的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