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园网络欺凌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虽然相关立法已明确规定适用教育惩戒规制校园网络欺凌,但是实践中教育惩戒依然遭遇信任危机、权利对抗和能力不足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校权与生权、司法、科技之间存在一定失衡,具体表现为人们缺乏对教育惩戒内在精神的理解、学生网络自由的边际扩大以及科技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在未成年人全民上网的时代,校园网络欺凌治理的核心和关键是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建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秩序。为了有效治理校园网络欺凌,教育惩戒应当尽快实现人本化和法治化,划定合理的网络规制边界,创设教育惩戒的现代模式。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行动,其中,英国中小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进一步明晰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健全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防治机制,强化针对校园欺凌者的惩戒教育,增强师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惩戒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又饱受诟病.即使立法明确,教育惩戒规制校园欺凌也不是静等花开,依然遭遇信任危机、权利抗制和司法挤压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惩戒的价值失锚、家长权责的边际误解和司法惩戒的错位适用.教育惩戒的危机背后是教育权的内化重置以及与监护权、司法权之间的博弈.面对校园欺凌,教育惩戒亟待跳出失落的窠臼,变负能为增量,完成现代转型.破局的关键在于"固本培元,合理扩权与限权".具体言之,教育惩戒可以通过法治化与生本化重塑信任体系;增强家长责任意识和自觉性,明晰和落实监护权责;提升教育惩戒的可诉性及其与司法惩戒的黏合性,从而实现对校园欺凌的长远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教育惩戒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又饱受诟病.即使立法明确,教育惩戒规制校园欺凌也不是静等花开,依然遭遇信任危机、权利抗制和司法挤压等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育惩戒的价值失锚、家长权责的边际误解和司法惩戒的错位适用.教育惩戒的危机背后是教育权的内化重置以及与监护权、司法权之间的博弈.面对校园欺凌,教育惩戒亟待跳出失落的窠臼,变负能为增量,完成现代转型.破局的关键在于"固本培元,合理扩权与限权".具体言之,教育惩戒可以通过法治化与生本化重塑信任体系;增强家长责任意识和自觉性,明晰和落实监护权责;提升教育惩戒的可诉性及其与司法惩戒的黏合性,从而实现对校园欺凌的长远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改以来,中小学校里普遍流行着两种教育主张和教育模式:一是赏识教育,这种观点认为,对待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以赏识为主,反对任何形式的惩罚;二是惩戒教育,这种观点认为,对待学生就是要严格并严厉,批评与惩戒是教育的必要内容。显然,单方面强调上述任何一方都将失之偏颇。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正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教育界出现了一种只提倡赏识而少提甚至不提、怕提惩戒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此则着实令人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倾向呢?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惩戒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也应该以爱为基础. 1.以关爱为基础 (1)教育者要出于爱.教育惩戒本身不是目的,也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教育惩戒本身应出于对学生深深的关爱.没有以爱为基础的教育惩戒将会被异化为身体和心灵的惩罚和苦役,从而失去教育性.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特征。校园欺凌是一种人际暴力和社会冲突,其中的欺凌者往往热衷于寻求暴力对抗的成就感。在欺凌者的伤害因素以外,校园欺凌还包含旁观者的道德冷漠以及被欺凌者受到的侮辱等因素。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学校应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教育活动。各级学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完善校园治理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心理素质与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做好预防与善后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律的方式从外部治理校园欺凌。第一,国家应完善现有的法律文件并严格司法;第二,立法机关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立法,通过立法来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公民教育并建立校园欺凌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教师惩戒行为备受争议的背后,是多元价值观和不同利益诉求难以统一的问题.正当性论证是对事物、制度或行动的价值论证.合法性是正当性实现的必要条件,也是正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教育惩戒中合法性不能代替正当性.教育惩戒的正当性在于惩戒行为的教育性与正义性,既符合了教育价值的目的性,也实现了教育关系的正义性,教育性是惩戒行为的良善动机,正义性是惩戒行为的应然效果.教育性意味着教师的惩戒行为是为了实现教育的价值,规范与引导受教育者的发展;教育惩戒的正义性意味着教师的惩戒行为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受到了应受的教育,且这种教育是好的.  相似文献   

9.
在遏制校园欺凌事件中,严厉的惩戒能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只有加大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校长、相关教师和家长、涉事学生的惩戒力度,让管理者不敢麻痹大意,让欺凌者不敢产生欺凌他人的念头,校园欺凌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文章基于给广大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目的,从多个维度探讨了在解决校园欺凌事件中,加大惩戒力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操作性举措.希望通过这些强有力的举措,能让这一困扰已久的肌瘤从根本上得以铲除.  相似文献   

10.
惩戒教育是教育者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在理性调控的情绪状态下,对学生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行为施以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惩罚或告诫。其实,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惩戒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戒教育不是体罚教育,如果能恰当地发挥  相似文献   

11.
在日益呼吁关怀人的主体性、强调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今天,我们常常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强调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张扬,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和宽松的育人环境。而与此同时惩戒似乎已成为我们教师最敏感和困惑的问题,再加上媒体、家长、社会对这方面的关注,有人说惩戒教育学生已经成为校园中的“地雷阵、万丈深渊”,踩不得,好多老师不敢或比较犹豫运用惩戒教育。但除了正面教育与感化外,失去惩戒权力的教师面对“问题少年”又能有多大的约束力?单纯依靠过度的赏识和激励,却缺失必要惩戒功能的教育是“跛脚教育”,让人有知无畏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育惩戒不同于学校惩戒,通过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解读可以发现,其中所使用的“教师教育惩戒”一词与广义上包含了警告、退学等学校处分在内的惩戒概念不同,而是属于狭义上的惩戒概念。通过与日本中小学教育惩戒权中相关狭义惩戒内容的比较分析,研究者认为,当前我们的视野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如何设定教师教育惩戒的方式与程序上,而是应该将学生失范行为当作一个更大的课题。教育惩戒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遵守正确的校内规范并进一步养成健全的人格,其所要面对的不仅仅包括违反课堂纪律、不认真对待学业,更有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等,而后者的问题很难单纯地通过教师教育惩戒进行应对。应该允许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上具有一定的裁量权。如果认可教师教育惩戒包含一定物理有形力的行使,那么有必要在惩戒方式的客观必要性、相当性与实施主体的主观目的正当性上进行限定,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境进行判断,防止惩戒过当变为体罚。  相似文献   

13.
方菲菲  卢正芝 《文教资料》2007,46(29):83-85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基于其专业身份而获得的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惩戒的权利。教师惩戒权在教育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教师的教学自由、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必须拥有实然化的教师惩戒权;法律的变迁也决定着教师惩戒权的实然化走向。  相似文献   

14.
论教师惩戒权的实然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基于其专业身份而获得的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惩戒的权利。教师惩戒权在教育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教师的教学自由、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必须拥有实然化的教师惩戒权;法律的变迁也决定着教师惩戒权的实然化走向。  相似文献   

15.
教育惩戒权的实施是由教师自由裁量来完成的,但其个人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法定职权不等同于自由裁量的不受限制,惩戒行为本身也不等同于压制、支配,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自我完善.保障教育惩戒权的公正、合理以及有效,应促使教育惩戒兼具集体正义和个体正义的维护,兼具学生安全和教师安全的保障,兼具行为技术和心理技术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园已不再是昔日的净土,里面充斥着各种诚信缺失现象。高校校园诚信缺失现象既有组织的,也有个人的;其重要成因在于利益诱惑和大众化教育秩序不明朗甚至混乱;治理对策的关键是防范、惩戒和高教大众化改革。  相似文献   

17.
惩戒教育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方法,惩戒权是中小学教师的合法职权之一。为了更突出地界定和理解惩戒教育,需要对惩戒和体罚加以区分和辨析。我们要认识到惩戒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惩戒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使惩戒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以确保在工作中有序、有效地去实行,且让它更加合情、合理、合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5):130-135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其原因既有法制不健全、教育缺位,也有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四大主体应共同努力,从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两个方面建立校园暴力防范机制。事前预防机制包括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发展专门预防和治理校园暴力的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引入校园警察制度强化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等。事后处置机制包括对欺凌者加以惩戒和教育,保护和疏导受害学生,通过校园安全治理委员会和反校园暴力网站及时处理欺凌事件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教育惩戒受到教师抵制的主要原因是:失当的民主观和平等观、部分学生挫折承受力较弱和一些教师对教育惩戒内涵理解不准或惩戒失当.教育惩戒既是维护学校教育公共秩序的需要,也是自然教育的必然补充,同时教师也有实施教育惩戒的能力,这些都是教育惩戒合理性的保障.要保障教育惩戒顺利实施,教师应准确理解教育惩戒的内涵,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教育惩戒,并在教育惩戒失当时及时补救,以减轻对学生的伤害,消除对立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