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樟脑对水杨酸和氟脲嘧啶的促皮渗透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两室扩散池体外透皮实验装置研究樟脑对水杨酸和氟尿嘧啶(5-FU)透皮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含3%樟脑或3%月桂氮草酮(Azone)的1.0%水杨酸醇溶液24h透皮吸收率分别为36.4±3.6%和38.4±4.4%,不含助渗剂的对照组24h透皮吸收率为22.4±2.2%,(2)含3%樟脑或3%Azone的0.5%5-Fu醇溶液24h透皮吸收率分别为37.6±4.3%和45.6±2.7%,  相似文献   

2.
鳜鱼含肉率及鱼肉营养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06,自引:4,他引:106  
测定了12尾鳜鱼的含肉率及其肌肉的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作了综合评定。鳜鱼含肉率达67.62%。鱼肉蛋白质含量为17.56%,脂肪含量为1.504%。17种氨基酸总量为16.94%,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为6.76%(不包括色氨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是6.68%。鳜鱼肌肉所含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FAO制订的蛋白氨基酸标准,而且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基本符合FAO标准。氨基酸分(AAS)和化学分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以AlCl3·6H2O、Ca(OH)2、漂白精和稳定剂M为原料研制新型混凝-氧化剂(简称ROJ)的制备方法及其作用机理.ROJ用于处理合乳化油废水的实验结果表明;CODcr去除率达80%~85%,油和浊度去除率达90%~95%,与目前常用的混凝剂Al2(SO4)3、PAC、PFS及FeSO4相比,ROJ具有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缓秧后对水稻进行茎叶处理,结果表明;喷施适当浓度2.4-D,可增产33.14公斤/亩,增产率为6.22%,同时加入NAA,亩成穗数则下降,会降低增产效果甚至增产。增产因素主要是增加了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5.
植物增产增糖剂“施施乐”大田应用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040hm^2田间作物上喷施施植物增产增糖剂“施施乐”(CCR)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增产幅度为3%~2%,大部分为10%~20%,结实率提高3%~9%绿肥作物紫云英茎叶增产42.6%~56.2%大乌圆龙眼,荔枝和橙果果汁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0.82%~1.37%,0.95%~1.14%和0.74%;橙果维生素C含量提高24.4%,上述结果说明CCR在提高大田作物的产量和改善其产品质量中具有委  相似文献   

6.
幼胚和花药培养诱导荔枝胚性愈伤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福建荔枝主栽品种元红的幼胚为外植体,优化了离体培养诱导胚性愈伤组织(EC)的培养基.对EC的诱导,较高质量浓度的蔗糖(50gL-1)和2,4-D(2~4mgL-1)优于较低质量浓度的蔗糖(30gL-1)和2,4-D(0.5~1.0mgL-1).BA和活性炭(AC)对EC的诱导有抑制作用.适当的硫代硫酸银(STS)(29.4μmolL-1)可以抵消BA的抑制作用.在MS附加质量浓度为50gL-1的蔗糖和2mgL-1的2,4-D培养基上,下番枝、乌叶、元红和陈紫幼胚诱导EC的频率分别为22%、14.5%、17.2%和16.8%.在上述培养基中,元红花药产生EC的频率为0.1%~0.6%,而加入STS(29.4μmolL-1)可提高至1.2%~5.6%.对影响EC的诱导因素和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番鸭公母分饲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F系番鸭产蛋期公母分饲的全程产蛋率(46.79%)、受精率(90.40%)和存活率(94.87%)都显著高于混饲组的(分别为42.47%、84.69%和88.16%);经两因子方差分析:种番鸭开产体重和日粮粗蛋白水平对繁殖率交互作用显著,全程以A2组(中等体重公鸭4.5~4.7kg、母鸭2.4~2.6kg)和B3组(公母鸭日粮粗蛋白水平13.9%和17.6%)的繁殖率最高,平均产蛋率、受精率和存活率分别达49.51%、91.33%和96.48%.可见A2B3组的体重和日粮营养水平是最佳范围.  相似文献   

8.
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核型及DNA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PHA体内培养法,取鱼体肾细胞用空气干燥法制备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的染色体,经核型分析,奥利亚罗非鱼为2n=44,6sm+24st+14t;NF=50。尼罗罗非鱼为2n=44,6sm+24st+14t;NF=50。经流式细胞仪测量外周血红血球的DNA含量,奥利亚罗非鱼为2C=2.22pg(2.22pg/Nucl);尼罗罗非鱼为2C=2.27pg(2.27pg/Nucl)。经对比分析,两种鱼  相似文献   

9.
BAU—2诱导冬小麦不育性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用32个小麦品种(系),在其幼穗长度1.2cm时,喷施1.8‰的化学杂交剂BAU—2,探讨其诱导小麦品种的育性及其生长发育的表现。结果表明:(1)90%以上的品种(系)不育率达95%~100%,BAU—2杀雄效果稳定;(2)BAU—2对小麦柱头的活力有影响,人工、自然授粉结实率均较低,各为6.0%~36.8%、0.6%~34.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3)BAU—2对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长、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均为副效应;对单株穗数有所增加,它们变幅分别为0.3~16.7cm、1.6~11.1cm、0~1.4cm、2%~99%和2%~99%、0.3~4.4个;小穗数与对照相近。这些不同程度的差异都是由品种间对BAU—2的不同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0.
籼型杂交水稻稻米表现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粘滞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交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和协青早A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高达23% ̄24%,而恢复系密阳46和明恢63的AAC仅9% ̄11%。杂交稻的食用大米由F2籽粒组成,其AAC变帱达4% ̄25%,平均值约为16% ̄19%。用粘度速测仪(Rapid Visco-Analyzer,RVA)测定了上述组合及部分亲本的淀粉粘滞性谱(RVA谱),珍汕97A协青早A的崩解值分别为60.2和40.6RVU  相似文献   

11.
将β-受体激动剂克伦特罗(1mg/kg)和苯二氮卓化合物F89(2mg/kg)同时添加在41~56,38~59和5~56日龄红布罗肉鸡的日粮中,连续饲喂。饲养试验表明:试验组肉鸡的摄食量分别提高了4.47%,3.34%和5.34%;增重分别提高了13.6%(P<0.01),8.72%(P<0.05)和9.96%(P<0.05)。屠宰试验表明:试验组肉鸡的胸肌率和腿肌率都有明显提高,从而改善了肉鸡胴体组成,提高了瘦肉率。肉鸡的胸肌增加伴随着RNA含量增多,而总DNA含量保持不变,因此,试验组肉鸡的胸肌RNA/DNA值上升。添喂F89和CL后,肉鸡血清尿酸和雌激素(17β-E2)含量显著降低,而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含量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用以检测土壤中阿特拉津残留的一种简便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如下:150×4.6mmC18分析柱(zy1104)和C18预柱(50×4.6mm);流动相为甲醇/四次蒸馏水(60∶40,v/v),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220nm,AUFS0.05.本法阿特拉津的最小可检量为2ng.两种类型土壤(粘性和砂性土壤)中阿特拉津的添加回收率为83.5%~86.2%.试验中还分别用本法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供的酶免疫法测定了两份由IAEA提供的用于比对试验的土壤样品.结果表明,除检测灵敏度低于ELISA法外,RP-HPLC法的精确度和重复性均优于酶免疫法;本法测定值的相对误差为2.9%~5.7%  相似文献   

13.
侵染绿花椰菜的黄瓜花叶病毒(CMV)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杭州市郊菜园表现严重花叶、矮化症状的绿花椰菜病株上获得一病毒分离物C-931。汁液摩擦接种6科21种植物,C-931可侵染其中的6科19种;体外抗性测定表明C-931的稀释限点(DEP)为10 ̄(-2),致死温度(TIP)为55-60℃,25℃体外存活期(LIV)为4d;提纯病毒粒体球形,平均直径28nm;在琼脂双扩散反应中C-931能与C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SDS-PAGE测得其衣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29kD;用CF-11纤维素柱提取受侵植物组织中dsRNA,电泳鉴定表明共有5个核酸组分,长度(kb)分别为3.3,3.0,2.2,0.9和0.35.根据上述性状,C931被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且该分离物含卫星RNA。  相似文献   

14.
甜菜渣提取果胶的研究(二)—酸法萃取、铝盐沉淀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甜菜渣为原料,采用酸法萃取,铝盐沉淀工艺提取果胶。在料水比为1∶18,萃取液中果胶含量为1.2%左右时,铝盐的用量为10%,Al2(SO4)3液与萃取液的比例是7∶100,最佳pH值为4.4~4.7。脱铝剂的组成为95%乙醇∶水∶浓盐酸为8∶1.5∶0.5。并用此工艺和参数进行了kg级放大实验,得率为22%(果胶/甜菜渣),产品中半乳糖醛酸含量68.33%,脂化度65.97%。产品经化学定量分析无Al+++残存,除胶凝度尚需进一步讨论之外,其它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食用果胶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5.
甜叶菊“中山一号”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甜叶菊“中山一号”嫩茎叶叶柄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在附加BA(0.5mg/L)+NAA(0.2mg/L)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率为85%;继代增殖在附加ZT(1.5mg/L)+NAA(0.1mg/L)的培养基上,每3~4周可增殖5~6倍;在附加BA(0.1mg/L)+NAA(0.5mg/L)+IBA(0.5mg/L)的生根培养基上,生根效果最好,出瓶前须炼苗2~3d,生根苗移栽成活率在90%  相似文献   

16.
用断奶仔猪、生长猪和育肥猪进行含油菜籽(含油菜籽分粉碎、制粒和挤压3种加工方法)、菜籽粕和菜籽饼的粗蛋白质(CP)、粗脂肪(CF)、干物质(DM)和总能(GE)的消化率测定。结果表明:试猪在仔猪阶段,5种饲料原料消化率的变化范围,CP为77.5%~79.8%(P≥0.05),CF为85.1%~87.3%(P≥0.05),GE为59.3%~63.o%(P≥0.05);在生长猪阶段,5种原料的CP消化率在82%~83%之间(P≥0.05),CF和DM的消化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含油菜籽的GE消化率(66.5%)显著高于菜籽饼(62.6%)和菜籽粕(62.7%)(P≤0.05);在育肥阶段,含油菜籽的GE消化率(68.5%)明显优于菜籽粕(64.2%)(P≤0.05).从断奶仔猪到育肥猪阶段,含油菜籽的CP消化率约增加4.1%~4.4%(P≤0.05),而CF和GE的消化率分别增长4.5%~4.6%和6.2%~6.4%(P≤0.05).比较含油菜籽的3种加工方法,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基本相似(P≥0.05)。  相似文献   

17.
犊牛对乳和处理大豆粉消化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给20头10日龄犊牛饲喂天然乳(A组),然后其中10头喂以用40%加热处理大豆粉替代的乳(B组),另10头则先后喂以用40%和100%发酵酸化加热处理大豆粉替代的乳(C组)和全代乳(D组),其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91.7±6.0,59.8±6.2,68.3±8.8和40.2±11.1;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88.1+5.1,34.2+11.3,51.9+15.6和30.4±14.8;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分别为93.5±7.7,63.4±15.8,77.2±12.4和43.7±15.2,糖的消化率(%)分别为98.2±0.9,87.7±2.3,87.9±4.2和54.7±13.7,而钙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91.2±11.1,43.5±15.8,60.2±12.8和-40.4±28.8。本试验表明,将经发酵酸化加热处理的大豆粉作为代乳料饲喂15~25日龄犊牛,可以消除饲喂仅加热处理大豆粉时所引起的腹胀和腹泻现象,动物对这样的代乳料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都具有一定的消化能力,但与牛乳相比,被消化量还是较低。然而在钙消化吸收方面,障碍仍颇大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于1982,1987,1988和1992年在东北地区的辽宁海城、沈阳、大连和吉林公主岭4个观察圃中系统观测了含有不同抗白粉菌基因的小麦品种和拟等基因系的白粉病病情:Pm1、Pm5、Pm7及Pm3a或Pm3b和Pm3c的病情均达20MS以上,感病严重.Pm2+6,Pm2或Pm4抗性较强,病情仅达0~5HR.采用离体活动圃鉴定法观测表明:1987~1988年各病圃白粉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因为:V7(67.2%~80.4%,平均74.0%),V1(67.9%~78.1%,平均73.1%),V3c(61.9%~71.4%,平均67.6%),V5(62.3%~73.1平均67.3%),V3c(43.0%~51.8%,平均48.7%),V3a(32.7%~47.8%,平均39.5%),V5(15.6%~26.5%,平均20.25%);出现频率较低毒力基因为V2+6(0%~1.6%,平均0.51%),V2(2.1%~7.6%,平均4.05%)和V4(5%~12.6%,平均8.6%)。  相似文献   

19.
选用16头黑白花育成母牛,随机分成试Ⅰ、Ⅱ、Ⅲ和对照组.试验组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和龙麦饭石1.5%、2.0%、2.5%,经70天的饲养试验和7天的消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8.86%、17.22%、17.72%,差异极显著(P<0.01);粗蛋白质消化率提高5.81%、8.65%、8.56%,差异显著(P<0.05);粗纤维消化率分别提高2.17%、7.08%、6.97%;差异显著(P<0.05).选用4只延边半细毛羊,采用4×4拉丁方设计,测定瘤胃PH值、瘤胃NH3-N、VFA及NDF,ADF的消失率,结果表明:和龙麦饭石有调节瘤胃酸碱度作用和吸咐瘤胃NH3-N的作用;试验组瘤胃内TVFA浓度分别比对照组提高7.89%、17.67%%、16.17%,差异极显著(P<0.01);C2/C3值提高13.51%、19.82%、18.92%,差异极显著(P<0.01),NDF消失率提高3.63%、7.39%、6.31%,差异极显著(P<0.01);ADF消失率提高7.01%、13.63%、11.38%;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0.
用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M41)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常规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产生杂交瘤细胞,经ELISA筛选,获得了4株能分泌特异性抗IBV单克隆抗体的细胞系,分别命名为4AC1、4AF1、6DH8及2DH10。4株单抗的亚类都属于IgG2b,在Westernblotting试验中,4AF1、6DH82株单抗特异性地识别IBV的核衣壳蛋白(N);经ELISA测定,各株单抗40h培养上清效价达10-2~10-4,第7天腹水效价达10-5~10-6,4AF1、6DH8与所试7个IBV标准株及2个IBV分离株都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