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婉嘉  吴暇 《社会科学家》2023,(10):133-137
数字治理平台在高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应用仍存在工具陷阱、权力陷阱和空间陷阱三个维度的问题,这导致了平台响应与问题应对的滞后性、片面性,难以发挥应有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空间优势,存在治理失灵问题。不同于韦伯式的官僚体制,韧性治理的焦点在于治理主体能力、资源和渠道路径的综合提升,立足于制度韧性强化以作为组织整体的安全根本保障。数字技术在治理过程中的全面嵌入可通过作用于韧性治理中的信息多元获取、反馈学习和自组织恢复等提升治理策略的稳健性、灵活性与适应性,借力数字技术改善治理主体在问题分析上的全面性、在资源调配上的综合统筹性、在应对措施上的针对性,变应急管理为常态化的动态管理,减少突发性危机造成的损失并提升治理主体自身在危机中快速恢复、重组和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应以组织内信息传递同步化改善技术失灵,以组织结构扁平化转型改善主体失灵,以基层组织内的权责利再分配改善过程失灵。在提升数字治理平台韧性的具体举措上,创新数字验证机制是韧性强化的基础,细化公众数据链条体系是韧性强化的核心,嵌入合规机制实现系统融合则是韧性强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乡村数字治理是技术赋能驱动、组织协同推动、环境牵引拉动的结果。理清各驱动要素的相互关系并以此构建驱动机制,对于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至关重要。基于TOE框架分析乡村数字治理的驱动要素及相互关系,以长沙县为例,构建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在整个仿真中组织维度影响最明显,环境维度影响次之,技术维度影响相对较弱,而三个维度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党的领导、村民数字素养、应用场景创新。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村民数字素养,创新数字应用场景,建立健全组织、技术与环境“三位一体”的乡村数字治理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双碳”战略实施迫切需要绿色化创新发展,绿色创新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此提供了重要保障。数字技术作为创新驱动的引擎,在赋能创新价值实现的同时,结合就业生态特征,也给创新人才数字韧性建构带来新的挑战。数字韧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数字风险带来的损伤,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生活。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探析绿色创新人才数字韧性内涵,提出包含数字心理韧性、数字行为韧性、数字技术韧性、数字环境韧性4个风险应对维度及其12个构面,以及“数字心理韧性→自主韧性”“数字行为韧性→自主韧性”“数字技术韧性→培育韧性”“数字环境韧性→治理韧性”共促数字韧性建构的内涵要素模型。从就业生态视角来看,源自个体、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数字韧性,使个体形成应对绿色化数字化环境中风险挑战的复原力。本文结合当前就业生态环境对绿色创新人才就业的影响,提出促进数字韧性建构、进一步推动该类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从而助推“双碳”战略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是城市治理单元的“末梢”,加强社区韧性建设是关系城市社区安全稳定、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和提升社区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当前城市社区存在空间韧性不足、经济韧性不强、治理韧性不顺、信息韧性不畅、组织韧性不力等问题,对此,城市社区应强化社区顶层规划以提升空间韧性,畅通社区内部微循环以提升经济韧性,推进社区共建共治以提升治理韧性,推进数据信息系统集成以提升信息韧性,注重多元参与以提升组织韧性等方面的策略,系统提升城市社区韧性。  相似文献   

5.
各类风险灾害和危机事件的频发,凸显了韧性思维嵌入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韧性治理的政策演进显示,我国韧性能力建设的过程大致经历了探索期、推动期和提升期3个阶段;整体上理念持续深化,视野不断拓宽,从工程韧性和环境韧性不断向其他维度拓展,对制度韧性和技术韧性的关注逐渐增加。在韧性治理体系的结构层次上,国家、城市和社区从不同层面推进韧性治理:国家韧性强调顶层设计、统一领导和战略支撑;城市韧性强调冗余规划、行动学习和智慧融合;社区韧性强调多元协同、文化塑造和科技赋能。鉴于此,未来应把握韧性思维嵌入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走向,完善制度安排以提升多维韧性能力,形成协调有序的韧性治理体系,以回应复合型风险社会背景之下治理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梁琳  金光敏 《齐鲁学刊》2023,(5):129-138
产业链韧性提升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增强企业链的稳定性、催生空间链的网络化、引领价值链的分工转型等方式来提升产业链韧性。当前,数字经济与我国产业链融合呈现以下特征:数字化产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数字经济为产业链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数字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数字化规模不断扩大。但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据要素市场化程度低、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数字人才短缺等因素对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韧性形成制约。鉴于此,应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技术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推动数据新要素流动,促进数字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完善产业链数字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增强数字人才支撑,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产业链韧性的乘数效应,更好推动产业链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7.
价值链韧性具体表现为吸收逆境冲击的免疫力,或通过调整适应而迅速恢复系统冲击前发展路径的适应性修复力,抑或是转向一条更优发展路径的创造性破坏力,着力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成为后疫情时代价值链安全治理的主攻方向。数字经济对全球价值链的渗透和融合,不断重构国际产业分工布局,加速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演进,成为锻造全球价值链韧性的强劲动能。数字经济赋能过程呈现主体广泛、类型多样和过程复杂的鲜明特性,牵涉数据要素层面的“潜能—风险”、数字平台层面的“优势—垄断”以及数字技术层面的“引领—异化”三组对立统一的张力关系。数字经济赋能全球价值链韧性主要表现为“提升—破坏”双向作用机制,其中,韧性提升机制包括数据要素、平台经济和数字技术的正向赋能效应;韧性破坏机制包括数据风险、平台垄断和技术异化的负向赋“能”效应。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着力提升我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韧性治理能力,亟须从“数据—平台—技术”三方面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全球价值链韧性的提升作用,为我国在新一轮全球价值链竞争中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新红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强劲推力。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改革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引入技术嵌入理论与数字治理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探寻技术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是实现数字赋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理论准备。要突破数字技术嵌入市域社会治理在制度安排、治理结构、运行机制、干部能力、部门协作、应用场景等领域面临的现实梗阻,应在数字技术与市域社会治理有效融合的实践中,坚持党建引领改革,打造多元参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立数字治理制度,健全数字化改革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改革运行机制,做好全过程评价监督推广保障;培养数字思维理念,全方位提升干部数字治理能力;加大改革系统集成,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完善多跨场景应用,建立民意回应的综合平台与机制。  相似文献   

9.
乡镇治理韧性是乡镇政府作为治理主体在治理实践中所体现的顽强生命力,具备持久性、稳定性与动态演进的发展潜力。立足乡镇调查案例,将乡镇政府置于治理场域的结构性位置予以反思,乡镇治理韧性存在以事配人、因事制宜、顺事下沉等多维表征,能够重塑乡镇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技术和拓展治理空间。基于“结构—行为”的阐释路径,结构缝隙为生成乡镇治理韧性奠定了基础,而组织动机为乡镇治理韧性的生成提供了动力。要正视乡镇治理韧性的客观存在,致力于通过系统化与规范化的流程再造,切实发挥乡镇治理韧性在治理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人人有责共同建设的价值共同体,也是人人尽责共同治理的行动共同体,还是人人享有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凝练共享合作价值理念,打造共建共治平台,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动态可持续过程,在社会治理领域需要统筹协同推进社会安全的本体性建构,社会矛盾的共商化解,社会活力和秩序的韧性治理,“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兴边富民的边疆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通过合作之治、规则之治、技术之治、民生之治,在社会凝聚、法治保障、数字赋能、精细服务等方面增进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效调适,在治理与社会的相互嵌入中构建韧性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李明堂 《东岳论丛》2024,(2):124-133
数字政府治理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坚持统筹协同的理念,强化系统观念,加强整体集成。为此,推进数字政府治理集约化的应然逻辑成为题中之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然选择,提升政府履职能力的现实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举措,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实践中,数字政府治理集约化面临着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难调控、履职数字化提升新能力难协同、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难整合、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难统筹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在应然逻辑和现实挑战的双重牵引下,未来数字政府治理集约化应从经济数字化、履职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活数字化四个方面全面推进:加强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的调控、加强履职数字化提升新能力的协同、加强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的整合、加强生活数字化满足新需求的统筹。  相似文献   

12.
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基于共同富裕背景下,下好乡村振兴全盘棋的重要抉择,韧性与包容嵌入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既必要又可行。共同富裕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要以党建引领提升政府治理韧性;集聚包容性治理主体合力,增强治理共同体的社会韧性;坚持内容包容与过程包容兼顾,提升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效能;实现治理工具韧性与包容互嵌,形成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宫倩  刘雪莲 《人文杂志》2023,(8):132-140
新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灾害风险。在公共卫生合作领域,多重复合致因的卫生安全风险考验着羸弱不堪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当前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治理凸显脆弱性风险,表现为治理共识的“离心性”、治理主体的“分散性”、治理体系的“粗放性”以及治理举措的“被动性”。跳出以西方为中心的治理所带来的理念、体系和技术等羁绊,克服传统“碎片化”治理的短板,构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韧性治理体制机制,是有效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合作治理风险的内在要求。为此需要融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筑牢与多元主体合作、健全国内国际双循环机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纾解困境、提升全球公共卫生合作能力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张蓓  马如秋 《东岳论丛》2023,(2):128-136+192
开展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是夯实“大食物观”保障我国食品高质量供给,提升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效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信息不对称明显,且面临数字化治理理念相对落后、要素整合不强、智能应用不够和多方参与不足等现实困境。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构建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框架,辨析信息主体、信息内容、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等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要素,遵从协同性、最优性、涌现性和调适性等系统特征归纳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原则,厘清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逻辑思路。通过信息主体数字理念创新、信息内容数字要素聚集、信息技术数字智能驱动和信息环境数字组织互联等均衡协调,提出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优化路径,实现食品安全风险数字化治理整体化、精准化、敏捷化和协同化。  相似文献   

15.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数据治理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手段、服务业态和治理方式,并为驱动政府治理效能提升提供新的支撑。数据治理通过驱动思维决策方式转型、价值创造方式转型、市场主体行为方式转型和政府自我调适转型等途径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在数字经济时代,政府需主动适应并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进而不断提升数据应用水平。为此,有必要从强化政府数据纵横交融的复杂性、增强政府数据治理与市场发展的适应性以及政府数据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协同性等方面着力,为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赋能。  相似文献   

16.
韧性治理被广泛认为是应对城市不确定性的有效治理模式,现有的城市韧性治理策略遵循着“承认不确定性——利用可能性知识面对不确定性——恢复与重建确定性”的治理路径。这种韧性治理尽管在理念上突破了传统的确定性框架,但其追求的仍是一种确定性,即确定的可知的未来。在今天的城市中,稳态更像是例外而非常态。在从“确定的不确定性”转向“不确定的不确定性”过程中,城市韧性治理在本体论层面面临着概念模糊与目标保守的困境,在认识论层面受制于时间认知的滞后性与空间认知的异质性,在方法论层面受到不均衡实施及其依赖量化与功能性评价的挑战。韧性治理想要不断适应城市发展,就必须摒弃确定性追求,其最终目的不是预测和规划一个确定的未来,而是提高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前瞻性和长期性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变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城市在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已步入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治理转向是跳出“与风险抗争”的泥淖,适应“与风险共存”现实的有效选择。从韧性概念的来源——适应性循环模型的视角来看,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的可能路径包括“过程—能力—目标”三个面向,需要在城市公共安全治理防/减—准备—响应—恢复的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防御抵抗—吸收存续—适应调整—学习变革的韧性策略,以形塑“抵抗—存续—调适—学习”的韧性能力,进而合力指向渐进式可持续发展的韧性治理。对此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理解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提供了关于韧性治理本质的更为综合的见解,为提升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提供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18.
郭晗 《人文杂志》2023,(1):17-21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融合创新要素以驱动科技水平现代化,能够提升主体创新能力以驱动科技主体现代化,能够增进科技治理效能以驱动科技治理现代化。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供需对接机制、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和科研协同创新机制。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作用,需要加快构建支撑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能够实现协同共享匹配的数字化科研组织体系,加快构建数字化的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和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支撑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敏捷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在西方国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借鉴国外运用敏捷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创新的成功经验,对于解决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厘清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基于结构—过程—功能的三维理论框架,能够为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一种创新思路.鉴于此,为使敏捷治理模式有效赋能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政府应着力提高敏捷治理应用的意识观念,尽快制定敏捷治理的标准规范,努力提升多主体间协同能力,最终实现敏捷治理的有效赋能.  相似文献   

20.
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数字时代,也成就了以“码上治理”为主要方式的基层治理模式。其积极意义在于既降低了公共行政的成本,又大大提升了治理效能,但仍不可忽视技术的双面性特质带来的无法避免的伦理失范风险。隐私泄露、数字鸿沟、尊严弱化以及技术理性扩张等问题是当前“码上治理”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应对“码上治理”带来的挑战,需要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从业人员的数据素养、促进技术更新等方面实现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