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在对井下不同结构煤体变形及分布特征观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对新景煤矿3号煤层不同煤体结构进行了判识和划分。结果表明,新景煤矿3号煤层煤体结构以Ⅰ类煤和Ⅱ类煤为主,Ⅲ类煤局部发育。煤体结构破坏程度严重的煤主要分布在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区域以及背、向斜的轴部,小断层附近也可见到;煤体结构破坏程度弱的煤主要分布在煤层产状平缓以及褶曲翼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量钻探及井下采掘揭露资料,探讨了下峪口煤矿2号煤层的赋存特征,分析表明2号煤属不稳定薄煤层,煤层总体厚度呈NE—SW向薄厚交替变化特点,区内可划分为两个相对的厚煤带和两个薄煤带。煤体结构以碎裂煤为主,兼有少量的糜棱煤及碎粒煤,,煤层顶以粉砂岩与砂岩顶板为主。通过对2号煤厚度变化分析,认为沉积环境、河流的同生冲刷及构造挤压是影响厚度变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层滑构造煤岩体微观特征及其应力应变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琚宜文  姜波  王桂梁  胡超 《地质科学》2004,39(1):50-62,91,T001,T002
层滑构造在煤层及其顶、底板间普遍发育,它对地质勘探、煤矿生产、矿井工程灾害防治以及煤层气的开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以淮北煤田海孜煤矿为例,在研究宏观层滑构造带组合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层滑构造的微观特征和形成机理。构造煤是层滑引起的煤层流变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通过对构造煤与构造岩的微观特征测试,发现层滑运动除了产生脆性变形外,还产生较强烈的塑性变形。利用煤镜质组光率体各向异性和构造岩组构,结合层滑构造的实测数据进行了煤岩体应力、有限应变分析。结果表明:层滑构造以顺层剪切为主,煤层受力的主要方向为NW-SE向。  相似文献   

4.
琚宜文 《矿井地质》1997,(2):7-13,6
本文对海孜煤矿已采区层滑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层滑是以北西--南东滑动方向为主体的复合式构造。它常发育在7、10等煤层顶板附近,而以7煤层为最严重,这是7煤层形成急剧增厚变薄以至不可采区的主要原因。层滑煤厚变化带不仅在平面上的展布具有方向性、等距性和分区性等特点,而且还表现为不同方向的叠加复合,由于上述特征,层滑构造对煤矿生产产生了多种影响。在工作中利用构造煤厚规律对未采区开展了构造预测,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砚石台煤矿煤层流变特征及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构造变形强烈的重庆市砚石台煤矿为例,通过井下煤层的观测与煤标本的显微镜观察,分析了煤层中的宏观与微观流变特征,并结合煤层构造的发育特征,总结了煤层流变的控制因素、发育规律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认为,砚石台煤矿存在不同程度的煤层流变现象,煤层流变程度受控于层滑作用、煤层构造、煤层层位和煤层倾角等因素。受其影响,煤层流变强烈地段主要集中在4号煤层的地层产状平缓处,次级构造密集发育和层滑作用强烈地段。   相似文献   

6.
影响煤层构造变形特性与机理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个煤级的煤样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表明,煤是一种温度敏感性较弱的岩石。影响煤层构造变形机理的关键因素是煤级,随煤级增高煤层塑性减弱、脆性增大。韧性变形主要发生在煤级较低的煤层,煤级较高煤层主要发生脆性变形。不能完全用煤层本身强度特性解释煤层容易发生强烈流变或成为拆离、滑脱层的现象,需考虑其它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7.
荥巩煤田位于豫西强变形区的嵩山背斜北翼,区内断块组合特征明显,聚煤期后构造变形对二1煤层的改造强烈。通过分析煤田构造、二1煤层及煤岩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认为层间滑动断层是煤田中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印支期嵩山地区存在着区域性的顺二1煤层发育的层间滑动断层,层间滑动引起的煤层流变造成了"三软"构造煤的发育和煤层厚度的剧烈变化,煤厚的变化及煤体结构的破坏是煤层瓦斯赋存不均衡和突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针对南方煤层层数多、单层薄,构造复杂,糜棱煤发育,选区评价难度大等问题,利用织金区块勘探成果及分析化验数据,开展了多煤层煤层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多煤层煤层气具有“沉积控储,保存控气,地应力、煤体结构控产”四元富集高产规律。沉积控制煤层厚度、层数、煤岩煤质等,决定了煤层气资源基础,潮坪沼泽控制下的煤层分布稳定,连续性好,灰分小于20%,镜质组体积分数大于80%。构造、水文地质联合控制煤层含气性,呈现出向斜核部富气特征,珠藏次向斜翼部往核部方向,随着埋深增大,氯根质量浓度及储层压力逐渐增大,含气量由8 m3/t逐渐增大到28 m3/t。构造作用影响煤体结构、地应力大小及现今地应力状态,进而影响压裂改造效果、渗流条件,直接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研究区NE向与NW向构造分属不同形变区,北西向构造珠藏、阿弓、三塘次向斜较北西向构造比德、水公河次向斜形成时间晚,构造作用相对弱,现今地应力小于20 MPa,煤体结构主要为原生结构煤或碎裂煤,且水平应力大于垂向应力,压裂缝以水平缝为主,利于裂缝在煤储层中延伸,煤层气开发条件更有利。通过富集高产规律研究,认为南方多煤层资源基础较好,构造及其对地应力、煤体结构的影响是多煤层选区评价的关键因素,岩脚向斜珠藏–阿弓–三塘次向斜为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区域上,远离威宁—紫云断裂的NE向含煤向斜是南方多煤层煤层气勘探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要含煤区煤体结构特征及与渗透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主要含煤区的100多个煤层以及若干个钻孔煤心,进行宏观煤岩类型、煤体结构、煤裂隙以及与煤层渗透性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a.我国煤体破坏程度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增强,从盆地中部向盆缘增强.我国中、西部和北部主要是原生结构煤,东部和南部以及盆缘构造煤发育.b.糜棱煤是地层构造变形强烈的产物,但构造变形强烈的地层不一定形成糜棱煤.c.碎裂煤的渗透率比原生结构煤高,碎粒煤和糜棱煤渗透率低.对于一个即有碎裂煤,又有碎粒煤和糜棱煤发育并交替出现的煤层,碎粒煤和糜棱煤在碎裂煤之间起着低渗透性的屏障作用,渗透性低的煤分层扼杀了渗透性高的煤分层,极大地降低了煤层渗透性.因此在有碎粒煤和糜棱煤发育的煤层,煤体结构对煤层渗透性的影响大于裂隙发育程度的影响,成为控制渗透性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织纳煤田构造煤分布规律,通过整理分析贵州织纳煤田比德向斜、三塘向斜、珠藏向斜、阿弓向斜和关寨向斜等14个含煤构造单元共200余个煤田钻孔取心资料,并辅以测井曲线分析,综合分析6、16和27号等主采煤层的煤体结构区域分布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自西向东,织纳煤田内构造煤比例逐渐增大,西部主要为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东部以碎粒煤和碎粉煤为主;构造煤的分布主要受构造演化和4条深大断裂影响,多期性构造运动造成煤体多期次变形,其中,燕山期是煤层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阶段,喜马拉雅期对早期构造变形进行了叠加改造;深大断裂影响了区域应力场分布,遵义-惠水断裂对构造煤的形成和分布影响最大,主燕山早期自东向西的区域性应力场受到遵义-惠水断裂阻挡,在煤田东部褶皱、断裂作用剧烈,发育逆冲、逆掩断层等构造,对煤体结构破坏严重,碎粒煤和碎粉煤发育。研究取得的认识对织纳煤田瓦斯灾害防治和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11.
煤矿中煤层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简称层滑构造)发育普遍,可出现不同形式的组合。进行煤层断层与层滑构造及其组合型式的研究,对分析区域构造变形史、查明和预测煤层赋存规律、研究煤的耗散流变、煤层气的开发以及预防煤与瓦斯突出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淮北矿区海孜煤矿为例,在现场观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7、8、9和10煤层的断层与层滑构造的组合型式,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由于7、8、9和10煤层及顶、底板岩层组合的差异,不同煤层构造变形有较大区别。由于海孜煤矿岩层和煤层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断层和层滑构造间产生了不同的空间组合,具体表现为3种型式:断层与层滑构造的同期扩展、断层与层滑构造组成块体及断层与层滑构造间的相互切割和限制。煤层的构造组合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造应力作用、含煤地层的岩石力学性质和应变环境等。  相似文献   

12.
煤厚的分级主要是从煤炭开采的角度来确定的,大于8m的厚煤层一概以巨厚煤层来称之。世界上,煤层总厚最大的是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总厚达到700多米;加拿大哈溪煤田二号露天区则为单层煤厚最大的矿区,煤厚达510m;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单层(6煤层)厚达244.7m,总煤厚达320.65m。从沉积、层序地层与构造诸角度出发,依据现代泥炭堆积与阴沉木堆积等现象进行厚煤层的成因研究,对异地成煤及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宜洛煤田深部勘探区的地层、煤层及总体构造特征,分析了断层、褶皱等构造因素对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层赋存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煤层的分布规律受聚煤环境及后期构造活动的改造等综合作用的控制,李沟向斜及沙坡背斜控制煤层埋深,北西西向断层使南部煤层抬升遭受剥蚀,形成大面积无煤区,近南北向断层使煤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构造控煤因素的研究为矿井建设开发布局、安全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文  郭梁  陈康  熊炜 《贵州地质》2019,36(2):141-148
基于地瓜二井田龙潭组主煤层钻孔资料统计分析,结合趋势面法研究17-2煤层赋存特征,并从成煤前后的沉积及构造环境探讨研究井田主煤层赋存的控因,为今后煤矿开采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1) 17-2煤层厚煤带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东南、西北煤层减薄;煤层整体为单斜构造,煤层底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2)成煤前,峨眉山组玄武岩的喷发起到了填平补齐的作用;成煤时,沉积环境主要为潮坪沉积,控制厚煤层发育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北西向由于地势增高,而南东向由于潮汐对煤层冲刷,导致煤层减薄;成煤后,以燕山期为主的构造运动对煤层造成一定程度的切割与破坏,造成煤层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疆卡姆斯特煤田侏罗系中下统层序地层的分析,研究了聚煤期古地理及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层序Ⅰ-Ⅱ(八道湾组)受乌伦古深断裂及次一级断层等同沉积断裂的控制,自东向西,地层、煤层逐渐增厚,煤层主要形成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在卡姆斯特1-10区、普北矿区及卡姆斯特中区形成5~10m的富煤带;层序Ⅲ(三工河组)形成于乌伦古凹陷湖泊大规模扩张期,是从冲积-三角洲平原环境为主向湖泊环境为主的重要转折期形成的沉积层序,一般不含煤;层序Ⅳ-Ⅴ(西山窑组)受沉积环境与湖平面变化的控制,煤层形成于湖泊三角洲平原,受燕山构造运动强烈的改造,在中东部地区西山窑地层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6.
东光煤矿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含煤层数多,煤层厚度变化大。根据矿区地质资料及测井成果,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测井曲线特征对比法、煤质分析等方法对煤层进行综合对比。准确判定了该区可采煤层6煤、14煤、16煤、21煤、23煤、27煤及其相应标志层B3、B4、B6、辅1、辅2、B7、B9,的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煤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17.
叶溪育石煤是湖南省境内一种比较特殊的煤种,其赋矿层位属"下寒武统黑色含矿岩系",主要分布于寒武系下统小烟溪组下段,一般含石煤层3层,个别地段为4-5层。叶溪育石煤矿可采石煤主要为第二层,厚度4.98~9.18m,平均7.49m。该矿石煤分布面积大,层位稳定,连续性较好;原煤发热量3.52~10.23MJ/kg,灰分产率52.12%~74.32%,全硫平均含量1.56%,为中硫、高灰分、低发热量的劣质煤;煤系地层中同时含钒矿体Z1、Z2、Z3,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其中Z1矿体已达中型规模;根据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含煤岩系形成于缺氧的还原环境,矿床成因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18.
淮北矿区芦岭煤矿主采煤层(8、9、10)构造煤普遍发育。8煤为特厚煤层,构造煤累厚约占全层厚度的65%~90%,在剖面上自上而下可划分出三类6型,各类型构造煤相间分布。研究发现井田中部构造煤最为发育,其次为东部,西部构造煤所占比例较低。通过对矿区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认为在印支、燕山期构造应力及派生剪切应力和上覆岩层的自重压力共同作用下,因8、9、10煤层结构差异的存在,使煤体产生脆性流变和韧性流变而形成构造煤;层间滑动是导致构造煤呈层分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广平煤矿区属典型隐伏煤田,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煤系地层总体呈一向斜构造,煤系地层保留的厚度在向斜边缘厚度大,往中、北部变薄甚至缺失。区内发育的广平推覆构造属于褶皱推覆构造,有倒转褶皱、“之”字形褶皱、复式背向斜褶曲和不协调褶皱等,区内断距大于20m的断层较少,5m以下的小断层和走向断层较为发育。分析认为广平推覆构造对煤层具有建设和破坏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