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为进一步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而努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涛 《创伤外科杂志》2002,4(3):129-130
严重创伤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害,是国人第四位死亡原因,为降低其死亡率,急待提高严惩创伤救治水平,尽管相互影响因素众多,但救治中正确熟练救治技能,漏诊误诊的防止,伤情评估,基本设备仍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救治中充分利用宝贵有限的时间和后期并发症所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的防治。现场急救,急诊生命支持,ICU支持的危重病医疗连续体(C.C.M.C)在创伤救治中也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和优越性,全民创伤急救的知识普及教育,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及设备,急救梯队建设及急救人员政策倾斜也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必需保障。  相似文献   

2.
创伤输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创伤大多数伤情严重,失血量大。早期输血是救治危重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患者,尽快输血,改善组织微循环,可取得理想的救治效果。Schulman等报告美国每年创伤患者的数量庞大,仅1996年就有173900人死于创伤,2782400人因创伤而入院接受治疗,他们当中15%入院时即处于休克状态,为挽救其生命就需要输血。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创伤患者逐年增多,输血在创伤救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内有关创伤输血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笔者对创伤患者输血相关的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救治的全过程分阶段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患者在院前急救与转运、院内急救与复苏、急诊手术与ICU监护、计划性再手术等不同阶段应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的救治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者在急救及转运过程中死亡,余82例术前初步复苏成功,获得救命性手术治疗。其中2例在术中大出血死亡,4例在后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76例治愈。结论 将损害控制外科技术贯穿应用于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患者中的不同阶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创伤已是44岁以下美国人首位死因,一些创伤患者由于创伤范围广泛、严重而无法救治。为了维护尊严,节约宝贵的人力和财政资源,并尽量减少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的风险,对无法救治的创伤患者不应转运到急诊部或创伤中心。然而,在现场决定不予复苏或终止复苏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介绍美国急救医疗服务医师协会(NAEMSP)和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创伤委员会(ACS-COT)关于"创伤性呼吸心跳骤停:院前急救不予复苏或终止复苏指南"的联合立场声明,以指导院前创伤急救实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延长(≥14d)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ICU、最终生存的834例多发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影响或延长患者入住ICU时间的11个变量[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感染、院前急救、手术、致伤类型、急诊室处理时间、昏迷、机械通气]进行分析,找出导致入住ICU时间延长(≥14d)的关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6例被确定为入住ICU时间延长病例,在各种相关因素中,ISS评分、致伤类型、急诊室处理或滞留时间、机械通气4个变量是导致患者入住ICU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创伤救治链中,应高度关注ISS≥16分、高能量损伤的严重创伤患者;同时,加快严重创伤患者在院内各个环节的处理速度,优化急救流程,简化入院手续,在最短时间内使严重创伤患者得到确定性治疗,努力缩短严重创伤患者入住ICU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总结创伤严重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以达到快速救治、快速分流,改变既往轻、中、重创伤患者集中救治的做法。方法结合本创伤中心创伤患者的伤情严重度,采用国内吴恒义等设计的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讲分法,即“吴氏”计分法(包括创伤、生理参数和附加分)对救治的1120例创伤患者的创伤严重度评分法进行计分。15~24分为重度患者(812例),25~34分为危重度患者(234例),≥35分为极危重度患者(74例)。结果通过综合评定计分法,对轻伤员集中处置,重伤员优先抢救,并总结出创伤患者救治成功和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创伤病人计分值越高,则病情越重,重伤员优等抢救,死亡率较高。结论创伤医院使用创作严重度评分法的基本原则是比较创伤患者伤情严重性,以正确诊断并采取快速有效的救治措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和伤残率;有利于判断创伤患者的预后,对指导创伤急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救、手术、ICU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实践和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合理的创伤急救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近7年创伤救治模式和结果。结果急救部已形成高、中、低级合理的80余人的人才队伍及创伤急救、ICU、麻醉等分组。拥有救护车、呼吸机、C臂X线机、血气分析仪等抢救设备,开展头、胸、腹、四肢、脊柱、骨盆、血管、手部伤及多发伤的确定性手术和ICU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急救、手术、ICU一体化救治,提高了创伤急救医疗水平,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重度创伤是急救创伤外科常见病,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情危重,死亡率高。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CBP)用于防治MODS可取得良好效果。我院近年来对重度创伤后MODS患者采用CBP治疗,观察和探讨其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阶梯救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阶梯救治原则在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改进.方法 对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现场救治伤员4 689例次,处置危重伤员413例,完成清创术等各类手术197例,3例重伤员死亡,开放伤口感染率近80%;前方医院收治伤员1 400多例次,完成手术20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110例次,截肢率3.0%,伤口感染率66.8%;后方医院为125例伤员开展了1-5次/部位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无医院感染,无死亡,无截肢.结论 阶梯救治原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基本原则,急救人员应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后送力量是保障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完善伤票制度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前方医院主要开展生命支持、创面处理和简单骨折的救治工作;确定性专科治疗应在后方医院进行.  相似文献   

10.
急诊急救医学及其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和交通的现代化,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疾病的构成、死因顺位等方面较过去有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意外事故造成的创伤及心脑血管急症发病率日趋提高,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严重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有12亿人口,每年有6800万急诊患者到各级各类医院就诊,其中约7%(476万)危重急症患者需立即得到有效救治。面对严重的威胁和强烈的急救需求,如何为社会提供迅速、高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对降低死亡率、伤残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医疗卫生事业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急救医疗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医院的综合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1.
院前创伤急救是整个创伤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体系源自于军事医学经验和改进,对于创伤患者的确定性急救自现场就应尽快开始。院前创伤急救成功的关键在"创伤急救ABC":即气道、呼吸、循环,核心是建立并保证气道、通气、液体复苏和快速转运至就近的恰当医院。传统的院前处理面临着新的研究成果的挑战,同时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应用也使院前创伤急救变得更加容易,创伤患者的救治结局也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2.
刘洋  王士梅 《创伤外科杂志》2024,(3):230-233+241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往的创伤医疗救治模式已不能适应未来医学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大数据共享背景下的5G技术助力创伤急救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并已在一些救治过程中尝试应用。探索出更多5G技术应用于创伤识别、救治及预防的新场景,有望实现区域急救资源合理调配、生命体征信息实时传输及创伤救治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多发伤院内早期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伤是一类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急救需要建立一个急救平台,明确各救治环节的任务;强调院内急救的时效性、整体性和合理性,适时进行损害控制策略是"救命第一、功能第二"这一严重创伤救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付兵云  韩艳梅 《武警医学》1994,5(3):172-173
严重创伤急救的护理武警湖南总队医院付兵云,韩艳梅(长沙410006)严重创伤的救治水平能反映整个医院的医疗技术、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我院自1986年1月~1993年10月共收治车祸所致严重创伤伤员2039例,其中男1537例,女502例,年龄1~83...  相似文献   

15.
ICU发展简史     
危重病医学( 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近 40年来在医学科学领域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先后成立了各种综合性或专科的加强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ICU)。随着各种先进监护仪与生命支持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 ICU医护人员经验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危重病人死亡率和病残率大大降低,生存率提高。目前,国内外已把 ICU的建立、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数的比例、设备完善度、人员素质以及抢救效果等,作为判断一个医院的医疗功能分化程度与总体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ICU从最初观念的提出到建立 ICU的雏形,…  相似文献   

16.
建设创伤与急诊外科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医院创新发展的选择之一。创伤与急诊外科的建设是基于患者救治的需要,应能提供满足患者紧急救治需要的最优医疗机制,能在黄金时间内实施创伤确定性处理和多发伤的跨学科整体救治。我国创伤与急诊外科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平台已经具备,不是各级医院的法定必建学科及没有所属独有专业是影响其建设的最主要因素。三甲医院中21.03%已经设置创伤与急诊外科或类似学科,但运行模式仍待规范,"创伤外科+创伤ICU+急腹症外科"模式最具潜力。  相似文献   

17.
曾燕 《西南军医》2011,13(2):366-367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监护、运送到医院的全过程.此类患者发病地点在医院以外,急救实施的时间是在患者到达医院以前;患者病情危重 ,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必须及时进行抢救者约占院前急救的 10% ~15%[1],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无生命危险 ,经急救后患者需及时安全地转送到医院进行延续、 系统地救治者约占院前急救的 85%~90%[1].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正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 ,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门诊急救水平的高低代表着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高低。为提高我院的整体急救水平,2003年3月始我院在门诊部创建了重症监护病房(ICU),共收治危重病6例。  相似文献   

19.
严重腹部创伤,常并发休克,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机体代谢功能的失调,导致患者出现低温、酸中毒和凝血障碍三联征,处于生命极限状态,不能忍受长时间的确定性手术。此时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DCS)理念,不追求手术的一次性成功,而通过各种暂时性措施维持患者最基本的生命状态,通过复苏纠正各种代谢紊乱,提高患者耐受确定性手术的能力,最后通过确定性手术或分次的确定性手术来挽救患者的生命,方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胸主动脉钝性损伤(BTAI)严重威胁创伤患者的生命,大部分患者在到达医院前死亡,到达医院的幸存者通常合并全身多发伤。由于此类疾病相对少见,且患者通常处于危重状态,目前我国对此类患者的诊断与救治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结合自身经验,综述了BTAI诊断、分级、修复方式及时机,并总结了此类患者的诊治流程,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