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跨文化形象学关注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结构以及其中展现的西方话语霸权,分析西方现代性在现代世界观念秩序中表现出的强大的"形塑力",其明确的问题意识指向中国文化自觉,试图从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中建构中国思想主体。这种在中国/西方、自我/他者二元对立框架内提出的问题与思考的方法,是未经反思的。就问题而言,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未必能够建构中国思想主体,中国不是缺乏思想的主体意识,而是缺乏思想的能力,甚至建构中国思想主体的问题都是意识形态性的;就方法而言,解构西方现代性话语的"后学"方法,在西方思想体系中是合理的,移植到中国语境中,意义可能相反。我们的反思有必要回溯30年中国思想历程,追问思想的主体究竟应该是"人"还是"国家",究竟应该是知识哲学与道德哲学问题,还应该是政治哲学甚至意识形态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是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和学术解析方式。在历史上,中国佛教正是通过对“自身”的当下性进行一种现代性的超越而得以从历史走进现代的。也正是在这种当下性的超越中,中国佛教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性元素。今天,“现代性”也是一种促进社会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型的话语力量。在其作用下,中国传统佛教的现代性走向面临着多重学术力量的挑战和压力。现代性的学术话语正在促进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推动着中国佛教走向国际化。中国传统佛教也因之将最终完成其现代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温州农村乡村经济在私有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复兴,以及当地传统社团组织、民间宗教、传统习俗、仪式和节日庆典的复兴和重建进行研究,文章以所谓“传统”的命运以及人类学知识和国家范围内的现代性话语在现代国家的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为出发点,研究了国家话语和地方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现代性孕育出了与其自身对抗的力量。在温州,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力量得到了增强,经济的私有化更多地促进了当地人对重建地方上的基础设施和传统文化的积极参与。中国的现代性话语及其后果特征有三:首先朝代更替的历史为一种线性的历史进化论所代替;其次,中国的现代性话语实践是以西方为衡量标准——西方被认为是先进的,中国是落后的;第三,在对传统的态度上,中国比西方表现出更为激进的行动,导致传统链条的断裂,中国年轻一代失去社会记忆力。  相似文献   

4.
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史形式,其中涵盖了小说史、流派史、戏剧史等多种分类文体史的概念性研究.在这些研究对象中,唯独迄今为止传承百年的话剧是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话语结构,是具备"现代性"这个基本特征的.而就现代文学史的书写而言,"现代性"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话剧史的研究出发,侧重诠释中国话剧史研究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意义与局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在根本上是一种言说方式或话语方式.现代性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积极作用主要有:第一,现代性言说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具有本体性.第二,用现代性来言说和表述中国现代文学,实际上是把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学的背景之下来研究.第三,现代性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现代性话语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现代性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品性的一方面,用现代性来统摄中国现代文学,实际上把它高度"纯化"了.、第二,现代性主要是一个西方概念,用它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是否合适,值得怀疑.第三,空洞,大而无当.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自觉的历史语境中研究跨文化的中国形象,西方的中国形象是起点,相关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种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西方的中国形象影响或塑造现代中国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即"自我东方化",及与此相关的中国的西方形象和.西方主义"问题;三、世界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的网络形成,及与此相关的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及"彼此东方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五四拒绝了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传统话语。而五四以来的现代的话语是从它者引进的 ,主要有三种 :其一 ,西方非马克思主义 ,主要指西方近代思想 ,基本话语是“个体” ;其二 ,马克思主义 ,基本话语是“社会” ;其三 ,新儒家 ,基本话语是“心性”。这三种话语实际上敞开了三条生活之道 ,提供了三种思想原则。但它们都必须借助于西方的话语的帮助 ,这表明中国的现代思想实际上位于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的边界。中国现代性的建立 ,必须使中国现代思想走出此边界 ,获得自由并建立自身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余年,这场学术讨论的出现实际上是遍布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代性焦虑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上,其现代性焦虑表现为:在追随西方现代理论话语以进入思想现代性殿堂与保持本土化的文化身份之间、在革故鼎新以张扬现代性的新异原则与辨析古代文论的历史原貌之间、在重构古代文论元话语以强化其阐释有效性与维持古代文论的典雅文化地位之间、在划定古代文论学科属性以赋予其现代知识类型与尊重古代文论的前学科性意义形态之间,我们难于抉择又急于抉择.我们越是接近现代性.我们就越发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性在文化功能上的两面性,所以当现代性在中国展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便日益明显,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题之所以提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是以启蒙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这种冲突的现代性传入中国后,现代性的错位、价值观的背离致使中国文学并不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特质.然而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都不能解释现代文学创作的实绩,审美具有自身的现代性.现代美与永恒美都是现代意识的表现和现代形式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现实主义倾向并不能以西方现代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它在积淀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承载着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性,同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又凸显了翻译文本的核心作用。翻译的过程提出了话语思考的意义,而话语思考又自然返回到对文本的理解。所谓话语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话语就是表达中国古代文论的论说方式,这些话语植根在中国古代文论之中,评说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既有评判中国古代文论的功能,又存在自身中国古代文化和文论的意义。在20世纪80-90年代随着西方哲学、语言学、文学、译介学等学科大量步入中国本土,西方的认识论、方法论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文化,中国文论界开始对文论话语提出了…  相似文献   

11.
战时的现实处境使西南联大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与成熟的土壤,它的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实践新诗的现代理念提供了场所。战争促使诗人们走出象牙塔与精英话语体系,与社会底层真正融合到一起,反思全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独特的生命感受,借鉴现代主义的技法,以诗承担起时代和现实的重负,这种自觉担负显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那个风卷云集的时代丰富与痛苦的身影,也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12.
论晚清知识分子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作为文化的人格化代表和文化的创造、传播者的晚清知识分子,在晚清的文化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文化转型过程,他们的文化份值观念、文化心态和文化角色地位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蜕变过程,由传统型的士大夫转变为近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从而推动了近代文化与近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近代中国社会的外部情状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时 ,中国文学也随之发生了某种局部的意识分野 ,即由原来的崇尚诗赋传统变为对小说功能的片面强调。这种意识是建立在对域外小说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 ,同时也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中学“位移”有关。由此 ,“他者”视野和“改良群治”的目标使得中国近代文学的生长环境变得既单一又复杂 ,而这又本源于用文化和文学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表明,方法论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经典诠释来构建民族精神的知识论思路存在方法论的局限。民族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再生产。以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与超越作为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梳理新时代背景下变译理论的发展应用,通过对比分析汉语新闻话语及其英译案例,探索变译理论指导下推动新闻话语表达国际化,实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社会功能。指出:新闻话语英译应关注国际受众接受度及话语传播效度,体现新闻话语内外有别且时效性强的话语特点,用变译策略构建符合国际化规范的新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6.
禅宗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征的佛教宗派,这已成为学界的定论和共识.然而,学界的禅宗研究一直来都将焦点集中于禅宗具有哪些中国文化特征,而忽略了或不够重视这些中国文化特征到底是如何进入禅宗的,毕竟谁都知道印度佛教本来是不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化进入禅宗的通道,弥补了相应研究的空白.笔者认为,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责任感的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进入禅宗的通道,或者说士大夫知识分子是禅宗携带上中国文化特征的中介.  相似文献   

17.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诗人就在诗歌中尝试采用基督教观念和意象,为新诗输入新的意识与内涵。结合不同时期基督教被中国诗人接受的情况,该文主要从爱的意识、忏悔意识、救世观念和自我救赎4个方面探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表达,并分析了由此而给中国现代诗歌带来的新维度及其具有的意义。这种新维度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剖析,并以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实践,对创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普世价值的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鲁迅的道德人格实践,揭示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应积极追求的道德价值观。这些道德价值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吴宓与梁实秋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最显赫的两位传人。从吴宓到梁实秋,我们看到的是新人文主义理想如何自然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学理想的过程。在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中西融合的理想,这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扎根于中国现代文化、寻找到来自于中国文化内部支持的基本方式。但是,我们同样也有必要正视像吴宓、梁实秋这样的知识分子所遭遇的现实尴尬,这种尴尬既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女性的话语诉求不仅构成了历史的存在,还仍在构建着女性主义批评的现实状态.对当代女性在话语诉求中将女性的自我认同等同于社会角色认同而忽视男女性别差异的现象,女性将女性解放话语自觉自愿融会于民族国家话语的现象,以及中国面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期待视野的深入分析,必将有益于女性主义批评反思其所资借鉴的话语资源,从而更明确其在现在的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