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十一烯酸和端羟基超支化聚合物(HBP)酯化反应得到超支化聚酯(HBPE),然后将HBPE以NaHSO3进行磺化并以NaNO3为催化剂制得磺酸盐型超支化聚合物表面活性剂(SHBP)。考察了磺化时间、温度及反应物投料比等对磺化度的影响,采用FTIR和1H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不同磺化度的SHBP的表面活性和对NaCl的容忍度。结果表明合成SHBP的较佳条件为:HBPE用量为0.01 mol,n(Na2SO3)∶n(NaHSO3)=1∶2,NaNO3用量为HBPE和NaHSO3总质量的2%,反应温度为95℃,n(HBPE)∶n(NaHSO3)=1∶9,反应时间为7 h,此时产物的磺化度为5.19 mmol·g-1。  相似文献   

2.
在纤维素LiCl/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均相溶液体系中,以对甲苯磺酰氯(TosCl)为共反应剂,原位活化脂肪酸(RCOOH),合成了长链脂肪酸纤维素酯。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X射线衍射、热重等分析手段对产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脂肪酸含碳原子个数、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酯化条件对产品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物纤维素葡萄糖苷(AGU)∶RCOOH∶TosCl=1∶3∶3,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24h时,产品取代度最高,且随着长链脂肪酸碳原子数目的增加,产物酯化度下降。热重分析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削弱了纤维素分子间及分子内的作用力,赋予了长链脂肪酸纤维素酯较低的热加工温度。长链脂肪酸纤维素酯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随取代度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3.
月桂酸纤维素酯的均相法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纤维素LiCl/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均相溶液体系中,以对甲苯磺酰氯(TosCl)为共反应剂,原位活化月桂酸,合成了月桂酸纤维素酯。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热重等分析手段对产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物配比、温度、时间等酯化条件对产品取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酯化产品的取代度与反应物纤维素葡萄糖苷、月桂酸和对甲苯磺酰氯的配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有关。在最佳酯化条件下,所得产品的取代度(DS)为2.58。热重分析结果表明,酯化反应削弱了纤维素分子间及分子内的作用力,赋予了月桂酸纤维素酯较好的热加工性。月桂酸纤维素酯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随取代度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以5-溴-2-氟吡啶为原料,经取代、成环、偶联反应,合成了医药中间体6-苯基-[1,2,4]三唑[4,3-a]吡啶-3-胺(Ⅳ),利用1HNMR、13CNMR和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对中间体6-溴-[1,2,4]三唑[4,3-a]吡啶-3-胺(Ⅲ)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溶剂配比、催化剂用量等对目标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Ⅲ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5 min;化合物Ⅳ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溶剂配比V(水)∶V(1,4-二氧六环)=1.0∶2.0,n(Ⅲ)∶n(苯硼酸)=1.0∶1.2,n(Ⅲ)∶n[Pd(pph3)2Cl2]=1.0∶0.1,反应温度80℃。经三步反应得到化合物Ⅳ的总收率为60%。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适于二甲基硅油合成的固体酸催化剂TiO2/SO24-,开发了以固体超强酸TiO2/SO24-为催化剂,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和六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合成二甲基硅油的新工艺。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脱低沸物时间等因素对产品粘度和闪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固定原料配比n(八甲基环四硅氧烷)∶n(六甲基二硅氧烷)=35∶1下,二甲基硅油合成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催化剂的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2%,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h,脱低沸物时间为3h。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低苯酚和甲醛残留的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ASP)的合成工艺,通过IR和GPC研究了其结构、分子量及分布。结果表明:反应物配比、时间、pH值及温度等工艺参数影响产品的分散性能及残留苯酚和甲醛质量分数。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的优化合成工艺条件为:n(对氨基苯磺酸钠)∶n(苯酚)∶n(甲醛)=(0.75—1.0)∶1∶(2.5—5.0),溶液pH值为8.5—11.4,反应时间2.0—3.5 h,反应温度为80—95℃。在此条件下合成的ASP中残留苯酚和甲醛质量分数远低于树脂类产品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7.
以3-甲基戊酸为原料,经酰氯化、酯化反应,合成了香料目标化合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目标化合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n(3-甲基戊酰氯)∶n(吡啶)=1∶2,n(糠醇)∶n(3-甲基戊酰氯)=1∶1. 2,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50℃,收率达87. 8%。利用IR、1HNMR、13CNMR对目标化合物结构进行确证。  相似文献   

8.
以1-溴芘为原料,先与正丁基锂反应制得芘基锂,然后再与硼化试剂反应合成了1-芘硼酸。通过熔点、红外、核磁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亲核反应温度、反应物配比、溶剂用量、硼化试剂因素对1-芘硼酸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芘硼酸的适宜合成工艺条件为亲核反应温度-50℃、W(C_(16)H_9Br,g):V(THF,mL)的反应配比为1∶10、反应物物质的量比为n(n-BuLi)∶n(C_(16)H_9Br)∶n(B(OCH_3)_3)=1.1∶1∶1.2,亲核反应时间为2h,收率可达52.85%。  相似文献   

9.
六官能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戊四醇(DPE),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原料合成了六官能UV固化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PUA)。研究了催化剂、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树脂合成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了适宜工艺条件:反应物配比n(DPE)∶n(IPDI)1∶n(HEA)=1∶6∶6.72;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阻聚剂为对羟基苯甲醚。第1步反应温度为60~65℃,反应时间为2 h,催化剂用量为DPE和IPDI总质量的0.085%;第2步反应温度为65~70℃,反应时间为2.5~3 h,催化剂用量为总投料质量的0.07%,阻聚剂用量为总投料质量的0.95%。  相似文献   

10.
微晶纤维素醋酸酯的合成与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  苏霜  刘宁 《化学与粘合》2009,31(6):69-72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取代度的纤维素醋酸酯。研究了反应时间、温度、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对取代度和产率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图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和催化剂用量的增加,产物取代度增大,但产率降低。在温度为85℃,时间为10min,浓硫酸用量为1mL,醋酸酐与微晶纤维素的用量比为25∶1的最佳合成条件下取代度接近3,与理论值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先以NaOH/H2O2水溶液对蔗渣进行预处理,再用预冷至-12℃的7%NaOH/12%尿素水溶液对预处理蔗渣进行分离,获得结构蓬松的蔗渣再生纤维素。以蔗渣再生纤维素为原料,以氯乙酸钠为醚化剂,在85%乙醇水溶液中,采用一次碱化、二次醚化的工艺,制备了羧基取代度达1.4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利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样品的黏度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氢氧化钠/硫脲/尿素新型溶液溶解纤维素,在均相条件下以丙烯酰胺(AM)、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接枝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出了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考察了聚合温度、时间以及(NH4)2S2O8、AM、BMA、MBA的用量对接枝效果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接枝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的最佳合成条件为:m(纤维素)∶m(AM)∶m(BMA)∶m[(NH4)2S2O8]∶m(MBA)=1∶4∶2∶0.05∶0.006,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接枝率可达87%,接枝效率为36%。制备的纤维素/AM/BMA接枝共聚物的吸水倍率为583g/g。  相似文献   

13.
在过氧化氢和亚铁离子组成的氧化还原体系中加入第三组分二氧化硫脲(TD),将单体甲基丙烯酸乙酯(EMA)接枝于纤维素纤维上。探讨了单体EMA用量、过氧化氢用量、TD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去离子水用量等因素对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纤维素接枝EMA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8 g,EMA 6 g,过氧化氢0.02 g,TD 0.5 g,去离子水150 m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 h。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分析均表明EMA接枝到了纤维素结构上。  相似文献   

14.
通过自由基引发溶液聚合,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阳离子共聚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与羟乙基纤维素(HEC)共聚制得阳离子型高分子分散剂PHD,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优反应条件为:m(HEC)∶m(DMDAAC)=0.6∶10,引发剂w(KPS)=1%(以DMDAAC的质量计,以下同),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2h。用I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将产品(PHD)应用到高岭土泥浆中,对其流动性能进行测试,并通过SEM对分散体系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D对陶瓷用高岭土具有良好的分散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针叶浆为原料,ZnCl2水溶液为溶解溶剂,制备再生纤维素膜。利用单因数实验分析了纤维素膜制各过程中浆浓、反应温度、溶解时间对纤维素膜强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浆浓3%、反应温度90℃、溶解时间为2h。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分析,比较经ZnCl2水溶液处理前后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变化,发现ZnCl2水溶液是纤维素的非衍生化溶剂,经ZnCl2水溶液处理后的纤维素已由纤维素I转换为纤维素II,制备的再生纤维素膜具有一定的强度,且具有多孔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杨武  鲁文杰  赵磊 《广东化工》2010,37(4):97-99
采用"两步法"合成了醋酸丁酸纤维素(CAB)与丙烯酸羟乙酯/己内酯加合物(PCLA)的接枝共聚物。首先,丙烯酸羟乙酯/己内酯加合物(PCLA)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反应,得到端异氰酸酯预聚物(NCOPCLA),接着用该预聚物与CAB反应得到接枝共聚物(CAB-g-PCLA)。比较了改性前后CAB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引入长链线性基团,提高了醋酸丁酸纤维素的柔韧性;预聚物按取代CAB中的90%羟基投料反应时,接枝共聚物涂膜的综合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次以乙基纡维素为壁材,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得艾叶粉水溶液微胶囊。正交实验得出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基纤维素:芯材:乙酸乙酯:水相=1:25:13:130(质量比),搅拌速度:1500r/min,乳化时间:15mim,水油两相混合搅拌时间:10min。通过扫描电镜表征结果显示,所得微胶囊固体颗粒呈球形,分散性好,粒径在20-200μm范围内。实验制得微胶囊最大载药量为48.07%,具有良好的包覆效果。透析缓释实验表明,微胶囊在3.0℃恒温生理盐水浸泡60h后,仍有艾叶药理活性成分存在,较好地延长了储藏时间和药物有效作用时限。  相似文献   

18.
以大麻秆浆和醋酸为原料制备了醋酸纤维素。考察了硫酸用量、保温温度、保温时间、醋酐用量和冰醋酸用量对醋酸纤维素取代度和聚合度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醋酸纤维素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增加硫酸用量、提高保温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可提高醋酸纤维素的取代度,但聚合度下降;增加醋酸酐用量可提高醋酸纤维素的取代度,对聚合度影响不大;增加冰醋酸用量可提高醋酸纤维素的聚合度,对取代度影响不大。制备醋酸纤维素的适宜条件为:硫酸、醋酸酐和冰醋酸对大麻秆浆的质量比分别为0.13、9.0和9.0,保温温度为50℃,保温时间为1 h。该条件下制备的醋酸纤维素取代度为2.92,聚合度为121。由醋酸纤维素的红外光谱可证实纤维素与醋酸酐之间醋化反应的发生。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大麻秆浆经醋化反应后,纤维素晶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江汉油田谢凤桥段油藏高温、高盐地层的特点,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丙烯酰胺(AM)为主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NH4)2S2O8-Na2SO3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接枝共聚制得了一种聚合物弱凝胶深部调剖剂。采用IR表征其化学结构并通过黏度测试评价其耐温、耐盐性能。结果表明,该剂是一种交联网状结构的弱凝胶,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流动性,其最佳的成胶条件为:CMC为2.50 g,CMC∶AM为1∶4,交联剂BIS占主剂总质量的0.05%,引发剂占主剂总质量的1.3%,反应时间为8 h,反应温度为40℃;该弱凝胶深部调剖剂适用的地层温度为80~120℃,适用的粗盐浓度为0~25%,完全满足高温高矿化度油藏深部调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石莹莹 《广州化工》2013,(24):61-63,72
以马来酸酐(MA)、氨(NH3)、氢氧化钠(NaOH)为原料合成出新型绿色螯合剂亚氨基二琥珀酸,考察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得出其较优反应条件为:n(MA):n(NaOH):n(NH3):n(H2O)=2:3:2:16,θ=160℃,t=10h,反应收率达到了82.58%,同时对其提纯工艺进行了研究,并用中和滴定曲线及质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