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农户增收和共享经济增长红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农户间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农户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48.0%的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为0,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仍是一项严峻任务。数字普惠金融、非农就业均正向促进农户收入增加,非农就业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户收入的重要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507%。另外,相较于财富较多的农户,数字普惠金融对财富较少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为不同农户精准提供数字金融产品;鼓励引导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均衡发展;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带动农户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2.
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助力提高农户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关键,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共同富裕的视角,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6省11县(市、区)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Prob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法,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减贫增收和收入分配的影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各县中等水平之下,并且发展呈现明显地区差异。43.9%的农户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户收入存在有提升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减少农户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并降低村庄层面相对贫困发生率;数字普惠金融对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作用更明显,能够改善农户收入分配问题。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子指标对贫困减缓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差异,并且数字普惠金融在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增收效果更好。此外,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数字普惠金融增收效应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建议持续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数字金融教育开展力度,让数字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弱势群体,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从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乡村居民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使用程度以及金融产品的使用效用性等3个维度,利用面板数据及相关计量方法,测度了2007—2016年西南三省(四川、云南、贵州)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四川省和云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高于贵州省,但贵州省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四川省和云南省。最后,从加强西南地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强政策支持以及学习并推广东部农村金融发展的先进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西南三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排斥使农村的金融发展困难,加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平衡,这种经济发展差距引发的金融制度在地区间的不对称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自身观念、国家制度层面对排斥现象出现原因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金融排斥现象使得农村经济未能与金融机构进行良好的接轨,会对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众多不利影响,农村金融尚未发挥出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正面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压力,农村金融作为我国提振农村经济的重要工具,是否能发挥其收敛农户收入差距的效应呢?针对农村金融与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利用GMM研究方法,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方面,对2000~2014年全国27个省市(除西藏和上海)的收入差距和农村金融规模与效率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对农户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则不显著;(2)与农村金融规模相比,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户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更强,且该效应随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而减弱。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疆南疆3地州2008—2013年24个县(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南疆普惠金融发展及各个维度对农村贫困减缓的影响。研究表明:南疆3地州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农村地区万人拥有金融机构服务人员、金融服务可得性、金融服务使用有效性对农村贫困减缓呈正效应,农村地区万人拥有金融网点数、金融服务使用度对农村贫困减缓呈负效应;从地区层面上,南疆3地州各县(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均影响显著,不同县(市)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贫困减缓的影响效应不同。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就发展普惠金融以减缓农村贫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金融普及,农户借贷面临更多选择,但农户是否能使用互联网金融、是否有意愿需求,才能决定农村金融市场边界能否拓展。从理论视角对农户意愿金融需求和传统农村金融市场的错配原理进行诠释,提出互联网金融拓展农村金融市场边界的可能性的假设,运用调查数据使用二元逻辑斯提模型分析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特征,验证假设。结果发现: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敏感地影响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使用,其中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相较于月收入低的农民工,月收入较高的农民工其月收入每增加1元,使用互联网的概率增加1.127倍。因此,互联网金融改善农村金融二元性存在需求基础,互联网金融是农村金融市场边界拓展的契机,据此提出应创设农村互联网金融走廊、建立农业普惠金融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宁夏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基于IFI指标评价体系的评价显示宁夏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具有"较高金融包容性"。然而,涉农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涉农贷款风险分散、担保和补偿机制以及农村普惠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等因素还制约着宁夏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建议从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明确农村土地的抵押权权益、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能力、创新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升宁夏农村普惠金融水平。  相似文献   

9.
以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关于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建设的内容规定为导向,并综合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提出一个可以监测、度量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016年我国31个省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包括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在内的13个省份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大于0,其余18个省份的综合得分小于0,表明我国大多数省份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从普惠综合因子所反映的一个地区农村普惠金融的整体概况来看,北京、上海和天津获得了较高得分;浙江、江苏和山东在农村信贷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农民则拥有较强的保险意识;青海、甘肃和广西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了缩小农村普惠金融的地区差异,还须要进一步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及扩大金融基础设施覆盖面,并加大农村金融教育的普惠性。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民稳步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基于数字基础和城镇化视角,以广东省为例,利用2011—2020年各地级市数据,运用OLS模型、分位数回归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变异系数逐步缩小,区域间差距发展趋于均衡;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变异系数稳定在0.3左右,但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存在显著差距。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其子维度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逐步递减。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在高收入农民群体和珠三角地区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此外,数字基础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因此,基于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考虑,提出应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欠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天津农业科学》2016,(11):95-98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重点。一号文件连续十几年关注农村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需求则是重中之重。金融支持是农户收入增长的强有力保证,特色优质的资源要得到合理的开发就必须依托金融支持才能得以良好地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也需要农村金融方面的大力支持,基于农村金融的重要性和农村金融对农户的支持,本文从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投入资金不足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自我筹集、财政支持、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三方面对乌苏市农户收入的影响和利弊,针对乌苏市农户投入生产资金不足和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金融排斥理论,从供给视角对我国农村排斥困境进行原因剖析.给出了破解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排斥的建设措施.缓解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程度,应该从金融机构、政府和农户着手.  相似文献   

13.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来为农户、涉农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村群体提供共享、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本文在概括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基础上,根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优势,通过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针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农村居民数字普惠金融意识薄弱;网贷平台风险防控难;征信体系不完善;提出了化解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困境的对策:提升农村居民数字普惠金融意识;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险防范;完善农村金融征信体系。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缓解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融资难题,实现了运用大数据征信体系精准授信,比起传统普惠金融更具优势。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问题是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新疆农村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利用1995—2014年新疆农村信贷发展与棉农收入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与层次分析法分析新疆农村信贷发展与棉农收入的关联,并探讨其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启示。结果表明:新疆农村信贷的发展与新疆棉农收入的变化具有显著关联。其中,农业贷款额与棉农收入的关联度最大,投资投向效率次之,再次是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农村资本形成效率与棉农收入的关联度最小。市场失灵、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服务的获得性不足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加大政府农村金融的财政与行政支持力度,加强政府自身及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6):122-123
自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提出,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较大机遇与挑战。虽然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对农村金融的重视程度,但是农村金融市场仍有较大空白空间、农村农民融资积极性不高、政府政策契合度有待提高、农村金融排斥不良影响恶性循环等现实情况,而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希望可以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17-12718,12724
根据2007~2010年江苏省县域的经济金融数据和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数据,分析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对原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促进了原有的金融机构增加对小企业的贷款比例,但是对农户贷款增加的效应并不显著.可见新型金融机构与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在小企业领域,对农户的金融支持相对不足.应通过构建新型金融机构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与分散机制、创新适合农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建立并完善金融制度基础设施来加大其对农户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新疆农村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利用1995-2014年新疆农村信贷发展与棉农收入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与层次分析法分析新疆农村信贷发展与棉农收入的关联,并探讨其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启示.结果表明:新疆农村信贷的发展与新疆棉农收入的变化具有显著关联.其中,农业贷款额与棉农收入的关联度最大,投资投向效率次之,再次是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农村资本形成效率与棉农收入的关联度最小.市场失灵、政府干预过度、金融服务的获得性不足是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加大政府农村金融的财政与行政支持力度,加强政府自身及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制度,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和农业产业化的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作用机制,为建设“产业韧性强”的农业强国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的省级面板数据,先对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行测度,进而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水平分维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机制。【结果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能够缓解农业产业化中金融排斥现象发生,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结论 】应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管理程度,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影响,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主要有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服务、金融科技公司的农村产业链金融和互联网+农村供应链金融服务三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低成本、跨空间、速度快等特点,农村地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金融服务全覆盖,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村居民的教育程度不高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还存使用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的征信体制和监管较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农户的金融需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比分析了新疆地方和兵团农户(职工)金融需求行为,结论为:地方农户和兵团职工在储蓄目的、金融供给主体的选择、信贷资金规模、民间借贷动机、信贷的可得性,农业保险满意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家庭特征、生产经营特征、收入情况是影响地方农户金融需求的主要因素,而兵团农户金融需求主要受农村金融供给市场特征影响。据此,研究认为地方金融机构应创新担保方式、拓宽金融服务的渠道、加快合会等新型金融组织机构建设;而兵团金融机构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金融服务的自身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