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辽河油田粗面岩储集层改造,主要采用常规加砂压裂和三元酸压裂酸化,仍存在着技术局限性。在阐明储集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前期储集层改造技术进行了述评,并介绍了国内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成效,针对辽河油田的地质需求,就实施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新工艺技术,集成了加砂压裂和酸化的技术优势,超前进行可行性研究,有助于寻求新的技术支撑,有助于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2.
粗面岩储集层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油田粗面岩储集层改造,主要采用常规加砂压裂和三元酸压裂酸化,仍存在着技术局限性.在阐明储集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前期储集层改造技术进行了述评,并介绍了国内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成效,针对辽河油田的地质需求,就实施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地面交联酸携砂压裂新工艺技术集成了加砂压裂和酸化的技术优势,超前进行可行性研究,有助于寻求新的技术支撑,有助于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3.
粗面岩地层的“王水”酸化技术及试油测试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世伟 《试采技术》2003,24(4):21-23
粗面岩属于火山岩,呈半碱性,“王水”非常容易与其发生化学反应,溶蚀局部堵塞物,但不破坏地层结构,从而疏通油路,提高地层渗透率。辽河油田已经在X25、X28等粗面岩地层广泛应用这种技术,并已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这种技术用于碳酸盐岩地层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粗面岩油藏是一种特殊油气藏,已受到国内外油田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国内对粗面岩力学特性的研究还很少。分析了粗面岩的岩性和裂缝发育情况,以岩石力学和弹性力学为理论基础,从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和试验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辽河油田小龙湾地区现场实际,通过粗面岩岩心单轴试验,得到了粗面岩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抗拉强度等基本岩石力学参数。根据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结合弹性力学相关理论,得出小龙湾地区粗面岩的力学特性为线弹性,并给出了其基本力学参数的取值范围。谊结果对辽河油田小龙湾地区粗面岩油气藏的压裂设计和油气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油田采油技术的提高,稠油、超稠油油藏成为了辽河油田的主要产能接替油藏,然而在超稠油油藏的试油、采油过程中常常出现顶水、底水和夹层水的油水间互现象,准确确定油藏中水的位置成了超稠油油藏的主要问题。该文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录井岩石热解和热解气相色谱技术研究超稠油油藏的特征,解释评价储集层,划分油水界限,为准确评价超稠油油藏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S区块是辽河油田新开发区块.邻井资料较少,构造及油气层不落实,增加了油气层解释评价的难度。为准确解释评价S区块储集层。将核磁共振、气相包谱与常规录井技术结合应用.从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方面入手,对该区块完井资料进行研究.掌握了该区块储集层的特征,分析了该区块油水层的特征,并进一步对该区块进行评价,在落实油气显示及解释评价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该区块储集层的解释评价及后期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充分认识和研究中低电阻率油气层解释评价方法,已成为石油地质工作者攻关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中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特征。分析了辽河油田中低电阻率油气层的形成原因及其在录井中的显示特征,对应用定量荧光录井参数、气测与地化参数结合及核磁共振录井参数解释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定量荧光录井参数、气测与地化参数、核磁共振录井参数解释评价图板及标准,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现场快速评价方法,通过实例说明录井新技术在辽河油田中低电阻率油气层解释评价中的显著效果,为该油田现场储集层解释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赵明 《录井工程》2007,18(3):13-16
为提高岩石薄片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在辽河油田录井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开展了该项分析技术在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一些典型岩石薄片显微图像资料的分析,并与地层岩矿的X-衍射全岩分析资料、岩心常规分析资料、开发试验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岩石薄片显微图像资料的认识和在储集层评价中的应用水平.在扩展应用领域的同时,还对该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观点:随着岩石薄片显微图像资料质量的改进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引入,对储集层中普遍存在的双系统储集空间、储集层非均质性特点及其对生产影响的认识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的优势分析入手,简介了该技术方法的原理和T2弛豫谱约意义;对应用该技术的测量精度进行了分析对比,依据辽河油田的储集层特点,初步制定了核磁共振录井解释标准。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初步应用情况,从已完成的20余口井试用情况看,解释结论与试采结果对比,解释符合率为86.1%。认为该技术测量精度达到了现场解释评价的要求,精度高,分析快速,解释结论准确可靠,可以为完钻讨论、确定试采层位、实施措施等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OU601块是以粗面岩地层为目的层的区块,储集层较为复杂,储层划分较为困难,为清楚地了解区域油气分布的规律和裂缝发育情况,达到综合评价的目的。通过进行储层识别,区域裂缝参数评价的工作,为区块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辽河坳陷黄沙坨油田沙三段粗面岩储层地震预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随着火山岩油气藏的发现,火山岩作为油气储层的重要性已引起勘探开发工作者的更多重视。火山岩石物性和储集空间具有特殊性,一些原本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已不适用火山岩储层预测。研究发现,火山岩储层与非储层之间存在差异,应灵活运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火山岩储层的预测。对辽河坳陷黄沙坨地区沙三段粗面岩储层地震预测结果表明,综合运用精细构造解释、多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基于模型的储层参数反演、电阻率差比法裂缝预测等实用技术,在研究区实现了粗面岩储层的地震预测及描述,其结果与钻井实测数据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12.
黄沙坨地区火山岩储层研究及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黄沙坨地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它的沙三段火山岩具有很好的油气藏形成条件。在特定的构造背景和油源条件控制下,火山岩储层的发育特征是本区油气藏勘探的关键,重点对火山岩储层的岩石学、储集空间、储集物性等特征进行研究。运用测井响应法、地震相分析法和波阻抗值法识别粗面岩储层,进而运用波阻抗和电阻率反演方法预测粗面岩储层和其裂缝的分布状况,指导勘探部署。通过不断的勘探实践,建成了以粗面岩为单一目的层的千万吨级储量规模的黄沙坨油田,同时指出了本区火山岩油气藏今后的勘探方向在其东南知西南两侧。  相似文献   

13.
在对辽河断陷盆地岩浆岩油气藏主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对多种预测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该盆地东部凹陷火成岩油气藏勘探的地震预测技术系列。应用该技术手段可预测火成岩的岩性(主要指粗面岩和辉绿岩)、物性(主要指裂缝)及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14.
辽河油田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深、油品类型多等特点,为探索稠油油藏注蒸汽开采后期的有效接替技术,通过开展室内物理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了注蒸汽开发后火驱开发中深层—特深层层状、厚层块状、水淹稠油油藏以及浅层低渗透稠油油藏等不同油藏类型的可行性,形成了针对不同类型油藏的火驱储层描述技术、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技术、油藏工程设计技术、采油工艺技术、开发效果评价技术等,火驱开发油藏的采出程度大大提高,有效缓解了产量递减。该文论述了辽河油田火驱技术探索历程,对不同类型油藏火驱开发配套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成果可为辽河油田及同类型稠油油藏火驱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杨红 《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5):38-39,63
粗面岩储层预测技术成功地应用在欧利坨子和黄沙坨油田,特别是千万吨级储量规模的黄沙坨油田的建成,带动了整个辽河油区特种油气藏的勘探进程。欧利坨子和黄沙坨油田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北段,其发育的主要含油气储层为粗面岩储层。通过充分利用钻井、录井、测井解释及试油资料,并结合地震资料,采用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等技术,预测了粗面岩储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及裂缝等,分析认为该区储层主要为裂缝型储层,且储层发育,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因而对该区下步勘探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交试验法优化超稠油水平井界限参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辽河油区D块为超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油层薄、原油黏度高等特点,只有采用水平井蒸汽吞吐,才能取得一定的较好开发效果。由于油井开发效果受诸多储层条件的交互影响,在使用数值模拟手段评价时,传统的作法只能建立在对单一指标对开发效果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无法知道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给开发指标造成的影响。文中运用正交试验法,针对影响水平井吞吐产量的油藏地质参数进行了多因素交互分析,找出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给出了水平井主要设计参数的界限图版,在提高开发井产能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应用水平井技术提高潜山油藏开发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辽河油区静安堡油田沈223-628块为裂缝性潜山油藏。针对潜山油藏钻井难度大、直井开发效果不理想这一开发难点,开展了油藏潜力评价,进行了水平井开发的探索与研究,对水平段在油层中的方位、水平段在油层中纵向位置及水平段的长度等问题进行了优化设计。实践证明:只要设计合理,水平井开发潜山油藏是可行的,且在提高开发井产能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对国内类似潜山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通过对大庆西部外围地区新肇油田和英51区块油藏评价实践的论述,总结了“总体评价、分步实施”的新肇油田滚动油藏评价模式和在未提交探明储量区块英51“百井工程”单井油藏评价模式。这2种油藏评价模式在大庆西部外围油藏评价实践过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它类似油田的油藏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短位移、浅垂深“反勾”型水平井钻完井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欢127-平2井为辽河油田第1口二开套管射孔完井的水平井,油藏埋深较浅。由于地面条件限制,水平段入靶位移192.61 m,为历年来辽河油田水平井中最短入靶位移。为满足油藏地质开发需要,钻井施工中采取了"反勾"型钻进,通过反向位移42 m,顺利地完成了水平段油藏的钻进及开发;施工过程中,井眼安全、套管下入顺利。"反勾"段钻井技术较复杂,施工难度大、井眼轨迹控制精度高、再加上地层较复杂,给轨迹控制带来了困难。介绍了该井工程设计、地质设计、主要技术难点、施工概况、井眼轨迹测量及控制技术等。实践证明,对于短位移、浅垂深的水平井钻进开发,实施这种"反勾"型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