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反映了中华古人对地质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综合观念。特别是传统文化注重的宅园“风水”,讲求人和宇宙的协调,用的最多的就是阴阳八卦和五行,对于中国特色的园林来说,用风水学的方法去分析她,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李毅芹 《建筑》1998,(9):41-42
纵观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华夏儿女在这X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而作为“石头上书”(确切一点说是木头史书)的建筑别是人类文明各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的标志,给我们留下了不同凡响的文化财富。思维模式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既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入是民族性格的体现。为什么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体系能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呢?因为它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了设计者对茫茫宇宙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阴阳哲学,认为万物起源于“道”,(易经》曰:“一用一阳谓之遣”,把阴阳交替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至战国经邹衍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源远流长,从园林史来看,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创始者。园林虽“可观、可游、可玩、可居”,但它的基本功能却是一种精神功能。园林环境是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场所”,也就更多地表现出人们对于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和思维观念。因此它必然受着中国古典哲学阴阳观的深刻影响。也正是这种影响,才造成独树一帜的中国自然式园林体系。本文注意探索道家阴阳观对中国园林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易学是中国哲学之源,与风景园林统一于象数范畴。象主要体现在易学的卦象爻象、风景园林的要素空间和地理的气形布局等方面;数主要体现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数理逻辑方面。易学体用兼具,“体”指易学的理论经典,“用”指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体”“用”结合,首先表现为景点题名的易学典故,其次表现为象天法地和呼象喝形的要素形态,再次表现为四正四隅的八卦布局,从次表现为利害吉凶的评价标准,最后表现为易学的审美方法。由此可见,风景园林以易学为原理进行设计,可以顺应自然的象数本质,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姚亦锋 《建筑师》2005,(6):88-93
自然界的地理景观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原创模 板,而期中以绘画布局和追求的诗画意境使其又超 于自然的景观,体现了庭院主人的人生理想和社会阅历。 从地理角度研究自然景观于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分析园林流派各自的主题理想和景观形态。古代的“皇 家园林”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意境,“文人园林”追求的 是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各自具有历史渊源。“天人合 一”生态观是中国古人自然审美的思想基础,现代中国 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以自然景 观设计为核心。  相似文献   

6.
史文娟 《华中建筑》2024,(3):142-146
该文在时空两个维度论证中国传统园林“境生象外”的特质。首先陈述“园以人存”的普遍现象,通过比较中西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以人生问题为主题,园林作为从传统文化中生发出来的艺术,实为生命的工具、人生价值的载体,与主人在儒家“三不朽”价值体系中共享永生,是时间维度的“境生象外”。其次,园林设计遵循“天人合一”原则而不拘泥于固定形式,追求主客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空间维度的“境生象外”。最后总结了传统园林时空上的“象”虽变动,而其“境”的底层逻辑和价值标准却始终不变。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传统园林的流变、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下园林形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浪 《园林》2019,(12):1-1
中国传统园林是以“儒”“释”“道”思想为文化基础的,集地理、水文、植物等自然因素与社会、文化、建筑等人文因素为一体的综合性物质文化载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拥有独特的造园手法与艺术风格,传统园林内容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毋庸置疑,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象天法地法人法自然:中国传统建筑意匠发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庆洲 《华中建筑》1993,11(4):71-75,12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意匠来自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其基本思想是天人合一,阴阳的对立统一和师法自然,所谓“法人”在根本一仍是天人合一的概念,因为“人”是小宇宙。  相似文献   

9.
刘宇政 《山西建筑》2003,29(7):291-292
针对中西方文化及历史发展,介绍了中西园林的重“意”和重“形”的园林特色,阐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意”重文化语义和个人意兴的特点,提出了继承传统文化,营造现代式“小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竹子作为一种自然植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审美观照,构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文化”。因此,“竹文化”建构的景观境界不只是有限的亮丽风光,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并激发游赏者突破有限时空而跨入无限的自由联想,从而升华了“竹文化”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1.
八卦,传说是三皇之首伏羲氏所画,代表天地间各种事物的运行、演化。后来,八卦成为周易的基础图象、古代中国文化的象征。其玄晦奥妙、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哲理,一直为众多的中外学者所求索。中国古代曾经用八卦的“象数”、“义理”来阐释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现象;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对“八卦城”、“八卦阵”、八卦殿宇、八卦服饰等描述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2.
牛彦 《华中建筑》1996,14(1):12-12
自然与人性的结合──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牛彦军我国的文化传统就像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仿佛就像镶嵌在这条长河中的一串闪光的珠链,它无论何时何地都反映着中国人的道德、伦理及审美观念。“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中...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2)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理论,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述宇宙万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是古人认识宇宙本源、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本人借着粗浅的阴阳理念,结合医学院校的知识结构特点,将其用于"海洋科学导论"的教学活动中,用阴阳理论和整体观理解海洋科学,并结合人体规律认识海洋的相关知识,打破传统和固有的教学方法,突出医学院校讲授"海洋科学导论"的特色,独树一帜。该方法利于学生浅显地理解和读懂海洋知识,知道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掌握如何利用海洋、开发海洋、医人治病、解决人类自身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艺林木中,古典园林艺术是其中最具包容性、涉及面最为广泛的一门艺术;几千年的历史熏陶,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时空意识、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化思想,以及诗词书画等其它艺术的精华,逐渐成为一种内在深遂哲理与完美形式和谐统一,独具魁力的文化现象,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哲学。它是造园者对自然景色个性意识化的反映,是对大自然的深切体验艺术的、概念的表达。它所创造出的如画美景,使它独具风韵,享有“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的美誉。研究和了解中国古典园林,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张梁 《山西建筑》2003,29(3):264-265
介绍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阐述了园林景观与宇宙的融合,审美者与园林、宇宙的融合之间的,描述了生境、画境、意境的创作过程,以助于认识中国园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理论中.天.地.人是浑然一体相互作用的,“天人合一”是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传统的风水理论认为每个人,物,环境都有不同的属性对应“阴阳”及“五行”,通过每个属性的生克制用,可以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余高红 《华中建筑》2011,29(9):38-40
该文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探讨。鉴于有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当代景观建设中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该文首先剖析了传统园林文化与当代环境危机及当代中国景观的文化认同危机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然后,通过论述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的观念体系和技术体系,指出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传统园林的观念体系在应对当代生态危机、重建中国景观认同中的价值。最后,对传统园林技术体系的发展空间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园林叫“构园”,讲究一种思想,一种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时空意识紧密联系,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和动态可变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蕴含着最直接,最生动的宇宙思维模式。本文从古代中国宇宙思维模式的产生和特点出发,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意境,指出古典园林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建筑仍机理论的生动体现,对现代建筑创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建园以远俗筑囿见道心—中国古典园林的道家文化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弘 《华中建筑》1995,13(3):19-20
中国古典园林系文人营建,是观赏自然美和游憩的理想的建筑空间,它凝聚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显示出道家文化性格,精神气质,折射出道家对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社会生活和关系的理解,中国古典园林是道家意趣的物化。  相似文献   

20.
道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道”的意义,及其与“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