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腭粘膜征在中医临床辨证中的意义,我院曾对1144例健康人及1032例各类疾病患者的腭粘膜作了观察,发现腭粘膜征异常(腭粘膜的小静脉曲张、淤血、出血及粘膜面的色调改变)与中医的血瘀证有联系。为了进一步探讨腭粘膜征异常(简称腭征异常)在血瘀辨证中的临床意义,我们又观察了恶性肿瘤患者腭  相似文献   

2.
腭粘膜包括软腭粘膜和硬腭粘膜,腭粘膜中血运丰富,在疾病过程中该部位可有不同程度的小静脉曲张、小动脉扩张、出血及粘膜面色泽改变等变化,这些变化称为腭粘膜征(腭征),按部位又分软腭征和硬腭征二种。  相似文献   

3.
柯联才  洪英杰 《新中医》1991,23(1):17-18
腭粘膜征(下称腭征)阳性在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中已正式提出作为血瘀证的其它依据之一。我们曾就血液流变学方面探讨腭征与血瘀的关系,初步提示中医辨证属于“血瘀”的患者,其腭征均有异常表现,而其血  相似文献   

4.
柯联才  王细川 《新中医》1989,21(3):15-16
本文以130例不同病种患者的腭粘膜征的变化与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作对照观察,初步表明:将腭粘膜征作为中医“瘀血”征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彭清华 《国医论坛》1990,5(4):40-43
四、腭粘膜诊腭粘膜包括软腭粘膜和硬腭粘膜二部分。腭粘膜中有丰富的血运,在疾病过程中该部位可有不同程度的小静脉曲张、小动脉扩张、出血及粘膜面的色泽改变,这些变化统称为腭粘膜征异常。北京著名儿科医师王鹏飞很重视上腭望诊法,在儿科临床诊断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认为正常人上腭为粉红色而有光泽;上腭白,如蒙乳皮状者,多为脾胃虚弱;上腭粉红或淡白色者,为贫血、气血双亏;上腭黄,主脾胃,深  相似文献   

6.
腭粘膜征(以下简称腭征)与淤血关系的研究,最早见于日人伊原信夫的报道,也引起国内学者之重视。陈泽霖等报道肝癌、冠心病、肝硬变、糖尿病及月经不调等五种疾病,辨证属于血淤证者与同年龄组的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提示腭征异常和青紫舌、舌脉粗张一样都是血淤证的外部表现。我们于1983年曾观察40例肺心病患者辨证属于血淤者之腭征,并与甲皱微循环对照,提示腭征的变化随着甲皱微循环流速的变慢而加重。近年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瘀血致病已得到普遍重视,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向着纵深方向发展,有关血瘀证的诊断方法也更多样化、完善化。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第一次全国活血化瘀学术会议曾制订了“血瘀证诊断试行标准。“其中主要依据:第5条是“血管异常,包括舌下及其他部位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等。我们曾在厦门市××医院肺心病病房试观察了腭粘膜征与瘀血证的关系,以试图探讨能否将之作为瘀血证的一个观察方法和诊断依据。腭粘膜征在中医喉科专著清·郑梅涧的《重楼玉钥》中说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腭征与海拔高度的关联,对江浙(低海拔)、西宁(中海拔)、果洛(高海拔)三地的健康青年进行腭征调查.结果显示,健康青年软、硬腭征分级均随海拔增高而升高,其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高海拔地区健康青年硬腭征的异常变化构成比大于软腭征的异常变化构成比,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鉴于海拔越高,健康青年软、硬腭黏膜越趋于"瘀血样"改变,有必要确定针对不同海拔地区人群的血瘀证诊断标准.而硬腭征在诊断血瘀证方面是否较软腭征更灵敏,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腭粘膜征和手掌红斑征在诊断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腭粘膜征多见于慢性迁延性炎症以及一些疑难杂症,是瘀血的“晴雨表”,未病的监察器,具有和舌诊同样的诊断价值。常和手掌红斑征同时出现,二征反映了机体防御修复机能的低下和失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些年来中医颜面诊、目诊、耳诊、唇与腭粘膜诊,甲诊及某些特殊诊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报道,认为通过现代仪器设备的应用,使传统的中医诊法有了较精确的定性、定量标准,从而推动和促进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口腔扁平苔藓是口腔科常见的粘膜性疾病 ,属中医“口蕈”、“紫癜风”范畴。皮损好发于颊粘膜后侧、舌腹侧、舌背、齿龈、腭部及咽喉等 ,临床上以网状型最常见 (约 41 % ) ,老年患者中以糜烂型常见。约有 0 .4%~ 5 .6%的口腔扁平苔藓会癌变。本病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可能和社会  相似文献   

12.
遗尿为儿童常见病。我科从1970~1985年用口针治疗遗尿20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系门诊病人。经检查排除其它器质性病变,确诊为功能性遗尿。 200例中,男146例,女54例;年龄最大31岁,最小6岁,学龄儿童占大多数。有162例病人每晚尿1~2次,23例患者每晚遗尿3次,15例为隔夜遗尿1次。治疗方法取穴:泌尿生殖区域(从上腭乳头,腭中缝直到上腭软、硬腭交界及口腔前庭粘膜处),泌尿生殖穴(在上腭乳头两侧口腔前庭粘膜处),泌尿穴(在上腭软、硬腭交界处,腭中缝两侧及口腔前庭粘膜处)。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出血点和瘀斑以及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变化。本病属于中医"春温"、"风温"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人体正气内虚,在冬春季节感受瘟疫之毒邪而发病。  相似文献   

14.
<正> 口腔溃疡中医称口疮,系口腔颊腭唇舌,齿龈等粘膜处发生溃疡性破损,其周围有红晕,中央(?)陷呈淡黄色或灰白色,表面似有一层膜覆盖。一般呈点状或椭圆型散在分布于舌、颊、唇等处。疼痛难忍,影响饮水及进食。老弱妇孺多发。该病症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对胃脘痛不同证型患者的胃镜下病灶变化多有探究,发现:胃热阴虚患者镜下可见局部粘膜充血色红、易于出血,分泌物较少;湿热中阻患者可见粘膜潮红或糜烂,分泌物较多,多见于溃疡病活动期,或糜烂性胃炎患者;肝郁气滞患者镜下常无异常所见,但多伴见胆汁返流现象;至于脾胃虚寒病人,镜下可见病灶部位粘膜苍白、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多伴有粘膜不同程度之萎缩,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居多。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基本理论,上述认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诸内则有诸外”,胃镜检查所发现的局部病变应当与全身脏腑阴阳的病理改变相一致。由于胃热,迫血妄行,则见粘膜充血,易于出血,阴虚津亏,故分泌物较少;湿热中阻,湿性粘滞,故粘膜糜烂,分泌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医梅核气与食道型颈椎病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医拟诊为梅核气的中老年患者39例,进行食道钡餐检查、同时,摄颈椎正、侧、双斜位片,对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9例中,食道蚕钡相显示食管后壁(颈4/5、颈5/6、颈6/7椎间隙相对应水平段)有弧形压迹,粘膜无异常改变的31例,占79.4%,同时其颈椎平片上出现颈爱行性变的多种X线征象(颈椎病);无弧形压迹,粘膜有或无异常改变,颈椎平片未见明显异常病变的8例,占20.5%,结论中老年患者食道型颈椎病是引起中医核梅气的一种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小儿溃疡性口炎属中医“口疮”、“口糜” 范畴,临床以口腔粘膜充血,口腔内、舌、牙酸、口唇、上腭、颊粘膜等处出现溃疡,溃疡面上覆以灰白色或淡黄色假膜为特征,严惩者溃疡面大片融合  相似文献   

18.
甘露消毒丹治疗咽粘膜下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甘露消毒丹治疗咽粘膜下血肿,疗效满意。病例介绍 [例 1] 王某某,男,38岁。酒餐后突于右上腭出现紫红色血泡已半小时,吞咽时如鱼刺存留感妨碍进食影响说话和伸舌,病人痛苦异常。检查:口腔右上腭部发现有1如小紫葡萄大小血泡,壁薄,余未见异常。诊断:咽粘膜下血肿(飞扬喉)。证属痰热火毒蕴结。治以清热解毒,消痰散结,给予口服甘露消毒丹10g,日3次。药后血泡渐行缩小,2天后消散而愈。 [例 2] 林某某,女,50岁。因匆促急咽乾性食物后,咽喉吞咽不适及异物感已半小时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范围,是以口腔内唇、舌、颊及上腭等处粘膜发生单个或多个浅黄色或灰白色如豆大小的溃疡,局部疼痛或刺激时疼痛,并反复发作为特征的口腔疾病。近年来,笔者进行了中药与西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研究味觉异常患血液中无机离子水平变化,探讨中医味觉异常与脏腑的关系,为临床辨治味觉异常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观察正常人与味觉异常患对不同浓度、不同味觉刺激的判断能力,分析血液中微量元素、无机离子等的变化与味异常患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味觉异常血清锌、缺缺乏,由中医辨证分析得出:苦、酸味觉异常的患以肝胆湿热、肝气犯胃为主,而口味淡患以脾胃亏虚为主;味觉异常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中医辨证有肝胆湿热型,脾胃亏虚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