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晓航 《包装工程》2017,38(22):276-278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体现及应用。方法从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简洁化、多样化、民族化的表现特征入手,结合传统人文精神、中国结元素、汉字元素、茶元素等方面探究现代家具的设计理念与手法。结论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家具设计中,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满足人们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2.
胡英辉 《包装工程》2021,42(8):300-303
目的 探索多样化且内涵丰富的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方法 首先结合传统家具设计的主要特点,引出现代家具设计的现实追求.然后从现代家具对文化内涵的需求出发,就现代家具对文化元素所采用的直接应用、间接应用、解构应用和创新应用等手段进行分析.同时总结具体的应用方向,以中国结、水墨、剪纸、陶瓷等代表性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挖掘切实可行的应用路径和创新策略.结论 在现代家具设计中创造性地融入优秀文化元素,能够使家具形成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中国设计的独特风格,大大提升中国家具的社会地位.同时能够赋予家具更加旺盛且持久的生命力,为未来家具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王晶 《包装工程》2019,40(4):296-298
目的探究现代家具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策略。方法以家具的发展变化为线索,结合水墨、文字、低碳、仿生等广义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归纳,进而探索现代家具设计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途径。结论从我国文化与生活本源出发去设计,融合多种文化元素,提出新的设计方法,能够使现代家具设计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价值,在改善人们的室内居住环境的同时,促使人们不自觉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4.
云卫星 《包装工程》2019,40(8):311-313
目的探究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功能特点和应用价值,总结其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方法立足于现代家具与居室环境的依存关系,分析其在功能、色彩、造型、材质上的不同追求,提出现代家具设计与传统装饰元素的融合设想,从民族化、简洁化、多样化等角度探索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家具中的表现特征,并从形的借鉴、意的延伸入手,探索龙纹装饰图案、莲花纹装饰图案以及水墨装饰元素的应用策略及实例。结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在家具设计中注入传统装饰元素,是体现我国设计风格的不二之选,既能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又能以全新的设计方法提升我国家具业的地位,从而在更大的层面上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周莉  曾俊华 《包装工程》2022,43(16):343-346
目的 探索家具设计中传统传承与创新应用的策略。方法 传统文化元素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对家具设计的影响及融合应用给设计者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促成了多样化的设计思路。以此现实背景为基点,结合传统文化给予家具发展的支持及两者的融合现状,对具体的应用原则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提取、符合传统、迎合审美三大应用方向,接着从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结构形态、色彩、寓意等细节展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与实践论述,重点对彼此的融合与创新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探讨。结论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具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家具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这不仅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要求,还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现实交融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权玺 《包装工程》2022,43(14):264-271, 286
目的 探究传统漏窗元素在现代家具中的设计应用形式与设计原则。方法 对漏窗元素的题材类型、功能形式、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象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可拓符号学理论来分析漏窗符号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路径,并从文化的象征性、图案元素的重构以及家具设计主题的统一性出发进行设计创新。结论 基于可拓符号学理论的漏窗元素系列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可以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对拓展现代家具的设计创新路径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谢晓影 《包装工程》2019,40(12):254-260
目的 通过研究齐彭代尔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重新审视新中式家具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感知方式和设计思考路径,探究传统文化元素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为新中式家具设计提供持续的创造源泉。方法 通过对齐彭代尔设计作品的梳理,结合当下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现状,针对性地分析齐彭代尔的设计方法,并导入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实践与论证。结论 新中式家具并非传统中式家具的改良产品或者次生品,而是与传统中式家具平行且独立的当代“东方(或中国)”家具成果,将传统文化引入现代的家具设计,可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也是我国未来家具产业发展的趋势。齐彭代尔家具设计兼容并蓄,大胆破立,并且形成了系统的设计方法,值得在探索新中式家具的研发与创新中进行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高杰 《包装工程》2021,42(2):291-297
目的探究闽南特色文化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策略,寻求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途径。方法在深入了解闽南文化的基础上,分析文化元素与家具设计的关系,筛选符合家具设计的文化形式,提出通过外观取用与再现、特征提炼与抽象、内涵物化与传播等设计策略,让能体现闽南特色文化符号的“形”、“意”、“神”,在现代家具产品中得到仿生、延续与传承。结论将极具地方特色的闽南传统文化与家具设计相结合,为地方文化的延续与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家具产品烙上闽南地域符号的印记,是造型创新、内涵提升、风格突破的新途径,既能传播与发扬闽南文化,提高文化影响力,又能发挥家具设计的文化价值,带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龚瑜 《包装工程》2019,40(20):146-151
目的 探究吴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家具产品文化语意设计的表达途径。方法 从分析吴越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出发,探究其文化元素、形式及内涵对设计的意义,提出家具产品设计中文化语意的表现形式和价值,从表达形式、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总结出吴越传统文化在现代家具产品文化语意设计中的表达途径。结论 基于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语意元素提取,是传承吴越传统礼仪、哲学思想、价值观念、民间习俗、审美情趣,并融于现代家具产品设计的有效途径,在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相互碰撞和磨合的背景下,有助于保留吴越地区的文化特质,并将其作为优势融入现代设计,创造出“中国风格”的时代产品,增加现代家具产品的民族属性和文化意境,在继承和发扬中为吴越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明式椅的造型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晶 《包装工程》2017,38(6):256-258
目的探究明式椅的造型艺术及其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方法从明式家具的基本形态入手,探讨明式椅独特又鲜明的造型,并配合实例展开论证,最后总结明式椅的造型设计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结论明式椅造型设计中体现的精神与文化对现代家具设计有着深刻启示,不仅要积极借鉴其中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借鉴其对传统的独特理解方式,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现代家具设计。  相似文献   

11.
孙立军 《包装工程》2020,40(24):170-176
目的 将山西独具特色的传统晋作家具元素融入到新中式家具设计之中,探究新晋作家具设计的途径、方法,使晋作家具得以传承、发展和创新。方法 通过对传统晋作家具元素特点的梳理、分析,对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内生产新中式家具的品牌厂商进行调研,在设计思想、材质、工艺结构等方面分析比较,同时根据从丹麦家具设计师瓦格纳的座椅设计案例中得到的启示,探索如何将传统晋作家具元素的装饰、结构、工艺、文化、意蕴应用在新中式家具设计实践中。结论 将传统晋作家具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到现代新中式设计中,使新晋作家具更具有传统文化特质。在新中式家具设计方面结合当代国际流行的简约风格,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使之能更好地迎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生活需求。通过新的设计使晋作家具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黄雄  陈易 《包装工程》2019,40(8):208-211
目的探究徽派家具的艺术特征以及对现代家具设计的启示。方法从徽派家具的风格特点、题材、材质、装饰手法、文化内涵等方面入手,探寻徽派家具的艺术特征应用于现代家具设计的可行性,分析其中蕴含的传统儒家思想、徽商的尚儒情结以及新安画派与徽雕匠人等文人志士的推动作用。结合徽派家具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题材内容以及装饰技法,总结其对现代家具设计思路的启发。结论徽派家具包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价值,其中所体现的人文情怀以及文化底蕴对现代家具设计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现代家具设计应当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吸取徽派家具中的精髓成分并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3.
黄玄 《绿色包装》2021,(4):42-46
国潮视域下开发创意产品包装是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增强国家创新竞争力,打造文化强国,推动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产品包装适应和融合的重要渠道,对打造“中国制造”的文化创新品牌,拓展中国设计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产品包装设计是现代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流行文化中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解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精神、文化艺术形式,依托现代社会人民的生活理念和情感诉求,探讨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路径。文章从“国潮”艺术风格的特点及其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中的应用,对其艺术设计理念展开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