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规律及临床意义,探讨解决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对策.方法 对60例正常对照无偿献血员和87例反复输注血小板三次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关系,并比较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临床输注血小板疗效.结果 87例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出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8.74%,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次数与抗体检测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抗体阳性组患者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输注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有关,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配型血小板输注、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便捷方法。方法对92例需要反复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血液病患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的检测,研究患者输血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关系及血小板抗体的性质,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病人建立档案,与血站固定的献血者的血液进行血小板配型实验,建立一个患者尽量与多个献血者配合相合的对应关系,并记录存档。对需要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给予相合的血小板。结果92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25例,阳性率27.2%,其中HLA抗体19阳性例,HLA和HPA同时阳性4例,KPA阳性1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有明显的正相关。对1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共进行了35例次交叉配型血小极输注,CCI无效率分别为:配型前69.0%,配型后22.9%(x2=18.46,P<0.01)。结论在92例患者中,对产生同种抗体的部分患者,及时进行血小板配型并建立档案,加强医院与血站的信息沟通,可明显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与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用固相红细胞吸附试验(sPRA)对348名反复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抗-HLA和抗-HPA的检测,分析抗体产生规律,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348名反复输血小板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3.79%,其中抗-HLA阳性107例,阳性率30.75%;抗-HPA 24例,阳性率6.89%;其中抗-HLA合并抗-HPA 91例,阳性率26.15%。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成正比(P<0.05),且与输注效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几率越大;血小板抗体的产生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反复输血治疗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情况以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216例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将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配合性输注(28例)和随机输注(25例),比较两种输注方式的效果。结果 216例血液病患者中共检出血小板抗体53例(24.54%),其中HLA抗体阳性34例(15.74%),HPA抗体阳性12例(5.56%),HLA合并HPA抗体阳性7例(3.24%);有妊娠史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34.48%)高于无妊娠史患者(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随输血次数增多不断升高;配合性输注输血后1h和24h 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输血血液病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本地区血小板抗体以HLA抗体为主,随输血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升高,交叉配型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8例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关系;血小板输注效果与血小板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68例白血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以24h CCI值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抗体筛查采用固相凝集法。结果 68例输注单采血小板的患者中共检出抗体阳性13例,阳性率为19.1%,对照组阳性率2.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输注次数8次时,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为(53.3%)分别与输注次数3次组(抗体阳性率8.3%)和输注3-8次组(抗体阳性率10.3%)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32.7%)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输注无效率(69.2%)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抗体检出率明显增高,与输注次数成正相关;血小板抗体阳性与血小板输注无效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0.5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在儿科患者中的输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8月—2022年6月输注0.5治疗量血小板患儿共195例,收集患儿输注血小板前后24 h内血小板计数值(Plt)并按性别、疾病类型、血制品输注史、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血小板储存时间、体重进行分组,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95例患儿中输注0.5治疗量单采血小板有效率为77.4%(151/195),无效率为22.6%(44/195)。血小板输注次数>3次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显著影响,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由80.8%下降到65.9%(P<0.05), CCI由11.56±8.94下降到8.52±8.42(P<0.05)。血小板抗体结果阳性组较阴性组输注效果显著下降,CCI由11.39±8.87下降到7.82±8.59(P=0.05)。直线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输注效果随着血小板储存时间增加而下降(P<0.05),且患儿体重20 kg以上与20 kg以下相比血小板输注效果下降,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由84.1%下降到63.5%(P<0.05)。不同性别、疾病、红细胞输注次数对输注效果无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因素及其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1项单中心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收集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的血浆标本,对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根据血小板抗体筛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t检验及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的输注疗效。从HIS6.2.0和临床用血全过程管理系统3.0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与临床信息、用血数据,包括患者年龄与性别、病种、输注血小板与红细胞量,分析患者年龄及性别、所患疾病(种)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以及不同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分布情况、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血小板)史的相关性。同时现场观察血小板输注过程。结果 本组共纳入316名血液病患者,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主[59.5%(188/316)];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共输注血小板1 671 U、[1~17(5.3±3.1)]U/人,红细胞1 896 U、[0~38(7.8±4.6)]U/人;血小板抗体检出(阳性)率26.9%(85/316),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血液病患者输注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并评估血小板抗体在血小板输注中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血液病患者并按病种进行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及其特异性。结果 125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28.0%(35/125),非免疫因素占60.0%(21/35),免疫因素占40.0%(14/35),其中HLA抗体阳性12例,HPA抗体阳性2例,未发现CD36抗体。在3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急性白血病占62.9%。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与患者的民族、性别、血型无关。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由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免疫因素以HLA抗体为主。血小板输注无效与患者所患疾病、输注次数、各类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影响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方法 共检测102例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1、24h的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值(CCI值),结合临床表现判断输注疗效。患者输注血小板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根据是否有血小板抗体、并发症、输注次数及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对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CCI值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1.6%(73/102)。无效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17.2%)高于有效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并发症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52.8%)低于无并发症组(9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输注次数增加,血小板输注效率降低。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小板种类间比较,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h和24hCCI值与血小板抗体是否阳性及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均有关(P<0.05)。结论 血小板抗体、并发症、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均为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