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水是区域发展的命脉,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工业飞速发展和大规模聚集,流经京津冀地区的海滦河流域,已成为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极大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治本的方式,建立京津冀水环境联合保护机制,三地联手保护区域内水环境,构建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迫在眉睫。1.京津冀区域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是水资源整体短缺。京津冀地区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2011年北京水资源总量为26.81亿m3,人均水资源  相似文献   

2.
肖雪  李清清  陈述 《人民长江》2022,53(8):100-105
针对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下区域水资源的配置和调控,根据水资源需求侧的分类需求特性和供给侧的水源结构特征,基于水资源高质量供需平衡理念,分别提出了供需两侧优化配置和调控方案。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水平年的多种供需双向调控情景,开展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高质量供需平衡方案,并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实现高质量供需平衡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现状情景下,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形势较为严峻,缺水率较高;(2)建议在规划水平年通过强化节水、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调水等措施,逐步对水资源供需进行优化调控,可使京津冀地区的缺水率逐渐减少,由供需矛盾较大逐渐实现基本平衡,直至达到高质量平衡。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地区适水发展问题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适水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及对象与任务。适水发展是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广义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根据水资源条件转变用水模式、优化用水结构和水资源配置,拓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新空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从适水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发展面临的严峻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有水资源极度短缺、用水压力大、生态持续恶化和非常规资源资源利用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京津冀协同与可持续发展。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京津冀走适水发展道路的战略对策,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多方面战略性转变,重塑京津冀适水型产业体系,构建适水型现代工业,发展适水型现代农业,建设适水型城市,实现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生态健康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ImPACT模型,建立居民虚拟水消费与水资源利用关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人口、富裕程度、使用强度和效率各指标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权重,并通过库兹涅兹模型验证经济的增长与虚拟水的消费之间的关系。通过ImPACT模型分析可知,人口和富裕程度是当前京津冀地区虚拟水消费的两个主要驱动因子;经济增长1%,京津冀地区环境影响分别增加0.14%、0.21%和0.16%,所得结论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了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并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影响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京津冀地区和北京水资源系统持续滞后,天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交互滞后,河北处于经济社会系统滞后的状态;北京始终处于耦合协调发展最好水平,天津其次,河北耦合协调发展缓慢;水资源总量和地下水储变量是影响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重要的因素,人口变化情况次之。  相似文献   

6.
以优化京津冀地区工业适水发展为目标,在深化解析工业适水发展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工业适水发 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剖析水资源与工业发展布局的协调程度,探究工业适水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障 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复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以京津为核心空间分布格局;水资源系统发展水 平较高且呈波动增长趋势,但增幅小于工业发展系统。2008—2018 年,京津冀地区由濒临不适水逐渐演变为初级 适水发展状态;工业适水发展水平呈现出以京津为核心的“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京津冀地区工业适水 发展主要受到人均水资源量、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比重和工业废水排放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 优化京津冀地区工业发展布局、促进水资源与工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水资源供求状况的新要求,应着力解决新时期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努力构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协调的水利保障体系。文章梳理了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保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京津冀水资源保障总体思路,确定了京津冀水资源保障总体方案和分区域用水保障方案,分析了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供水安全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与发展后劲的重要战略资源。海河流域是全国可用水资源量最少的流域,京津冀地区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实施南水北调是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和华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南水北调中线是“绿色奥运”和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应当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在2007年底之前把长江水送到北京,以确保奥运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提高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是从根本上解决该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2008-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对其时空差异进行分析,随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值处于非有效状态,且呈不稳定的波动态势,城市群内部效率极差较大;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地区差异明显,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且南北差异呈增大趋势;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驱动效应显著,城市开放程度的驱动效果提升较快但尚不稳定,而科技发展水平的驱动作用始终较低且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质状况对实现向京津冀地区安全供水至关重要。基于库区水质的总体评价,从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及内源污染3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水质污染的来源及成因,并针对库区水资源利用现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是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资源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与发展后劲的重要战略资源。海河流域是全国可用水资源量最少的流域,京津冀地区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实施南水北调是保障首都供水安全和华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南水北调中线是“绿色奥运”和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应当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在2007年底前把长江水送到北京,以确保奥运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2.
以新航城地区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新航城水资源现状、地下水位及地面沉降状况,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地下水位下降原因,分析新航城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新航城水资源配置思路,以本地地下水为基础,大力发展再生水利用,合理利用南水北调水源,该成果可为新航城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以及京津冀一体化具体实例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科学诊断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状态、切实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安全保障水平,通过河道内外、地表地下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缺水量和综合缺水率,以水资源空间均衡度为评价指标对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现状情景下京津冀地区整体处于不均衡状态,沧州、衡水等6个评价单元处于严重不均衡状态;未来情景下随着调水和节水力度加大,水资源空间不均衡状态得以改善。基于评价结果从供、需两端提出了确定开发上限、强化节约用水、退减不合理用水、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多渠道增加供给和健全法制体制机制等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水资源短缺的重大问题和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从异质性资源禀赋的角度揭示了1990—2015年中国京津冀、中部地区、西部地区9省(市、区)水资源代谢效率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1990—1995年水资源代谢效率变化不大,自2000年以后总体呈明显提高的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在早期阶段,水资源代谢效率较低,空间分布区域差异不明显,2005年以后,京津冀和中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综合京津冀、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来看,废弃虚拟水回用率、单位用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森林覆盖率以及淡水回用率是影响区域水资源代谢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经济新常态背景,梳理阐述了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现状和河北省水资源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河北省用水结构和用水方式,从推进集约高效节水农业、引江引黄工程、地下水超采治理、物联网技术和水资源定价5个方面,提出河北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菊 《人民长江》2024,(2):109-115
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成为制约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推进城市群水资源科学利用,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利用中国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2012~2021年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对比分析了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1)四大城市群10 a来人均水资源、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活、人均生态用水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3种用水生态足迹中,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占比超过50%,人均生态用水生态足迹占比不足20%。(2)长三角城市群人均水资源及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最高,京津冀城市群最低;2015年后成渝城市群的人均水资源、人均生产用水及人均生活用水生态足迹均超过珠三角城市群。(3)京津冀城市群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群,而人均水资源压力指数及人均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压力指数远远高于其他城市群;2017年后成渝城市群的人均水资源承载力超过珠三角城市群。(4)研究年份内京津冀城市群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珠三角、成渝城市群水资源为生态盈余状态,长三角城市群总体为生态盈余状态。(5)随着水资...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位于中国的"首都圈",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严重制约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利用2000-2016年京津冀水资源利用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标等数据,首先基于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对京津冀用水数量、用水结构与用水量效率进行时空分析;其次采用灰色关联法,探讨了水资源利用类型与城市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二次回归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农业、工业用水的影响,并且重点分析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活用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受经济基础、发展条件等因素影响,各城市间用水类别空间差异较大,尤其是生活用水量与工业用水量空间不均衡度加剧,空间差异明显;(2)京津冀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指标与水资源利用类型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产业结构对水资源利用量的关联度最大;北京市生活用水量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显著,天津市则为工业用水量,河北省为工业、农业用水量。(3)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与各用水量之间存在较优的回归关系(p0.01),其中北京市、天津市生活用水量增速最快,而水价的提升并未起到对该地区生活用水量的抑制与减少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文杰 《中国水利》2014,(12):31-33
京津冀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国家层面规划的出台,京津冀一体化步伐将不断加快。京津冀是资源型缺水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为京津冀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详细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搞好规划,科学调度,避免京津冀高速发展若干年后,出现水资源供需失衡、相互争水等问题,影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水资源呈衰减趋势,而经济社会用水持续快速增长,大规模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河湖水面萎缩、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保障国家水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解决华北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大都市圈水资源短缺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津冀大都市圈为案例,运用构建的水资源风险评价指数,采用GIS技术从多空间角度,对水资源短缺风险问题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短缺风险指数为7.5,水资源短缺状况处于高风险状态,为了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和经济规模,并且在平水年以上年份需要从区外调水,以缓解水资源供需高度紧张的局面。为降低水资源短缺风险必须实施严格的需水管理,实施风险管理策略,研究建立应急调水预案,实施水资源战略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