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将真蓝(true blue)混悬液注入出生后7、14、28d大鼠眼球内,经过一定时间后,视神经内的轴突和少突胶质细胞被荧光标记。荧光强度在视神经眼球端强于视神经交叉端;出生后14~28d的幼鼠荧光标记明显强于出生后7d的幼鼠;不同年龄组的动物荧光标记普遍在注射荧光染料后的第5d显著增强。本研究表明,荧光染料可被视网膜的节细胞吸收,经轴突输送,然后,横向扩散到少突胶质细胞,扩散的通路可能是朗氏结旁区的轴胶连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大鼠视神经的变化。方法采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电镜技术,对28只不同发育阶段大鼠的视神经进行观察。结果新生大鼠视神经无髓,其髓鞘的形成大约在出生后第5天左右;在发育大鼠视神经中,出生后的前3天少突胶质细胞数迅速增加,而星形胶质细胞数在出生3天后迅速减少;随着视神经的不断发育成熟,视神经内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数量也迅速增加。结论本研究从组织形态学上初步阐明了发育大鼠视神经的变化规律,即视神经发育成熟的过程是由少突胶质细胞逐渐形成髓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能  李茂  栾文斌  项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2):148-150,160
目的:利用荧光金逆行标记评价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RGCs)的存活率。方法:将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切断后5d、7d和1dd组。用荧光金逆行标记和定量解剖学技术观察正常对照组和视神经切断后5d、7d和14d组RGCs的密度。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呈放射状分布,边界清晰,可见明显细胞突起,无渗漏现象;视神经切断组RGCs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细胞分布不均匀,并且可见吞噬死亡细胞碎片和从死亡细胞渗漏的荧光金的小胶质细胞。正常对照组左眼与右眼RGCs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神经切断后RGCs进行性减少,切断后5d、7d和14d组左眼RGCs密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视神经切断后5d、7d和14d存活率分别为53%、38%和13%。结论:荧光金逆行标记是评价视神经切断后RGCs存活率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2种视神经损伤后行视网膜铺片小胶质细胞染色计数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取Long Evans大鼠6只,荧光金经双侧上丘及外侧膝状体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7d后制作视神经钳夹伤模型.钳夹伤后2周麻醉处死大鼠,将大鼠灌注固定后取眼球剥离完整视网膜,置于4%多聚甲醛中后固定2h,3只大鼠行视网膜铺片对荧光金标记的小胶质细胞进行计数,其余3只在视网膜固定后运用CD11b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双重标记小胶质细胞后再行铺片计数.结果 视神经损伤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吞噬了死亡RGCs碎屑而被荧光金着色,联合小胶质细胞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能够更加清楚地在视网膜铺片上分辨出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存活的RGCs,荧光金标记与双重标记小胶质细胞的计数分别为(240.0±7.9)、(406.0±9.1)个/mm2.结论 运用荧光金联合免疫组化双重标记小胶质细胞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视神经损伤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进行计数,是研究小胶质细胞更准确有效的染色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RhoA在脊髓不同部位各种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建立小鼠脊髓全横断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1,3,7,14,28,56,112 d后取材制备脊髓冰冻切片,利用RhoA/NF200、RhoA/GFAP、RhoA/CNPase和RhoA/IBA1双荧光标记免疫组织化学分别显示RhoA在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并对各种细胞中RhoA阳性细胞百分率及RhoA阳性细胞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正常小鼠脊髓内,只有极少数神经元或少突胶质细胞呈RhoA弱阳性表达。脊髓损伤后,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中的RhoA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均显著增高并在损伤后第7天达到峰值,随后又逐渐降低,在损伤后112 d接近正常水平。小胶质细胞中RhoA的表达方式略有不同,RhoA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均在第14天达到峰值,随后虽降低但在第112天仍保持较高的水平。结论创伤不仅导致脊髓神经元中RhoA阳性细胞数的明显增加和RhoA表达强度的提高,还可不同程度地增强各种胶质细胞中的RhoA表达。在不同时间段,不同部位及不同细胞内RhoA表达的方式均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在体外培养的视神经少突胶质细胞的表达.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少突胶质细胞进行原位杂交,检测Nogo-A mRNA表达.结果原位杂交显示少突胶质细胞胞质中均呈现浓淡不一的淡黄色着色,细胞核不着色.结论原位杂交结果从基因水平证明,视神经少突胶质细胞能合成可以合成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视网膜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在大鼠视神经切断后的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大鼠视神经完全横断模型,随机分为术后1d、3d、7d、14d4个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n=5);分别用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OX-42,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染色,以显示视网膜Muller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在视神经切断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GS阳性产物立即增粗、深染,并与周围细胞紧密联系在一起,3d达高峰,14d明显减弱;小胶质细胞OX-42的阳性产物表达在视神经切断后7d明显增强,14d达高峰.结论视神经切断后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反应性增生,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但反应高峰晚于Muller细胞,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胶质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反应.方法:用Thymosin β4抗体标记小胶质细胞、Glial fibrillay acidic (GFAP) 抗体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和Carbonic Anhydrase Ⅱ抗体标记少突胶质细胞,在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1、2、3、4、6、8、10、12、14、18、20 d,检测其脊髓及脑干内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变化情况,并对有变化者用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在坐骨神经损伤后第1天开始至第20天,在相应脊髓节段同侧灰质及脑干的薄束核内见到许多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的Thymosin β4标记阳性细胞即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而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未见有明显改变.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在损伤后第3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与相应脊髓节段相比较,薄束核内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数量要少些.电镜观察发现,这些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多位于神经元胞体的周围,超微结构上未见有吞噬功能的形态特征.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相应中枢部位的小胶质细胞激活与增殖而没有引起其它胶质细胞的明显变化,其作用可能与保护受损的神经元、维护神经元的周围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刘苹  彭锡嘉  叶剑  袁容娣 《重庆医学》2003,32(3):330-331
目的:探讨视神经少突胶质细胞的分离方法和体外培养条件,为研究视神经损伤修复及少突胶质细胞相关课题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新生大鼠视神经取材,以DMEM/F12为基础的化学限定性培养基进行组织块培养,并用少突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GC鉴定细胞。结果:培养第3天,视神经周围出现少突胶质细胞生长,呈圆形或梭形,10d左右基本铺满盖玻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该细胞为阳性细胞,纯度较高。结论:采用视神经组织并用化学限定性培养基能成功获取体外培养的少突胶质细胞、较传统方法有获得细胞量大、纯度高、操作简便易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半切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损伤远端星形胶质细胞和近端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关系,探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6组,每组5只,分别是伤后1天组,3天组,7天组,14天组,21天组,28天组。实验组动物均行T9左侧半切,分别于伤后1,3,7,14,21,28d行后肢运动功能联合评分(CBS)及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评分。每次评分后处死5只大鼠,进行HE染色及GFAP、MB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伤后后肢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2周时恢复幅度最大,2~3周时后肢运动功能继续恢复,3周时BBB评分最高达12分,3~4周运动功能无显著性恢复,损伤后1d损伤远端3-6mm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开始增生肥大,3~4d灰质中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2周时达到高峰,损伤近端3~6mm处少突胶质细胞的增生反应过程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似。结论 脊髓损伤后近端少突胶质细胞和远端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可能有助于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 (TON)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permanent vision loss.Currently,the clinical practices may not be sufficient for direct assessments and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and ext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optic nerve injury in 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provides a non-invasive option.However,rare reports have found whether the differentdegree of injury of the optic nerve can be detected by manganese-enhanced MRI (MEMRI).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MEMRI in the visual pathway for different severity of opitic nerve injury in rats.Methods The different injuries of mild,moderate,and heavy damages were created by modified reverse tweezer and were evaluated by counting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 and VEP ananlysis.Sprague-Dawley (SD) rats were intravitreally injected with 2 I of 25 mmol/L MnCl2,which has been confirmed as a safe injection concentration.The 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 of MEMRI for optic nerve enhancement at different injury levels was measured.Results The location of th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ignal point on optic nerve (ON) was corresponding to the location we made.However,similar findings are not obvious,or even have not been observed in 28 days in each group and also in 14 days at F100 group,indicating that MEMRI could be directly intuitive positioned in the early stage on the optic nerve injury.Conclusions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MEMRI in optic nerve injury in a safe injection concentration of 25 mmol/L is confirmed.Therefore,it is possible to detect the severity of the optic nerve by MEMRI examin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兔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视神经轴突的保护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2只(44眼),选取20只免,用前房注入卡波姆的方法制成慢性高眼压动物模型,每只兔随机一眼为bFGF治疗组(20眼),分别于建模同时及建模后7、14、21d重复玻璃体腔内注射2000U/50μL的bFGF;另一眼为外科对照组(20眼),分别于相同时间玻璃体腔内注射等体积的PBS。另外2只兔不做任何注射为正常对照组(4眼)。观察bFGF治疗纽和外科对照组两组动物不同时间段的眼底视乳头、杯盘面积比、视神经轴突形态、数目以及建模后28d时视神经轴突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14d时,外科对照组可见视乳头凹陷开始加深、颜色变淡,血管开始出现移位;21d时,外科对照组视乳头出现明显改变。bFGF治疗组杯盘面积比在14d及以后改变明显较外科对照组小(P〈0.05)。病理学观察可见,在各时期bFGF治疗组较外科对照组视神经纤维数目多,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电镜观察可见,28d时,外科对照组轴突排列紊乱、髓鞘变性,多见凋亡现象;但bFGF治疗组轴突内结构尚正常。结论bFGF在慢性高眼压状态下对视神经轴突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潜伏表达癌调蛋白OCM的HSV-1减毒型载体(1716-OCM)在大鼠机械性视神经损伤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体外细胞感染模型中检测重组病毒增殖特性及OCM表达。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1716-OCM注射组和野生型病毒角膜感染组),每时间点3只/组,于感染后7、14、30、60 d免疫荧光法检测OCM基因及病毒蛋白gB在大鼠视网膜和下丘脑中的表达。大鼠视神经损伤模型中,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PBS治疗对照组,1716-OCM感染组及1716-OCM感染加cAMP增敏组),5只/组。治疗45 d后,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视觉电生理功能。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网膜RGCs数量及神经髓鞘蛋白表达。结果 重组减毒型1716-OCM在体外细胞感染中病毒增殖远低于野生型病毒,其能够介导OCM有效表达。重组病毒能够介导OCM在大鼠眼部RGC层及脉络膜层表达。相比于野生型病毒,1716-OCM未引发显著的眼部组织结构破坏。在视神经损伤模型中,相比于未治疗组,1716-OCM联合cAMP治疗能够显著促进视网膜RGC存活(P=0.007)并抑制视神经脱髓鞘(P=0.03)。FVEP分析显示1716-OCM联合cAMP显著促进大鼠ΔN1-P1峰振幅恢复(P<0.001)。结论 减毒型重组1716-OCM能够介导OCM在大鼠视网膜表达,玻璃体腔注射1716-OCM重组病毒和cAMP能够有效治疗大鼠机械性视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boba extract,EGb 761)对豚鼠视神经横断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 RGC)形态及功能的保护作用。 方法: 75只白化豚鼠随机等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EGb 761组。分离暴露豚鼠的右眼视神经并于球后1.0 mm处进行横断造模,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仅分离暴露视神经。生理盐水组和EGb 761组分别于实验开始前1周每日腹腔注射1次相应体积生理盐水和EGb 761(100 mg/kg),术后继续给药4周。术后第4天,各组随机处死3只豚鼠,采用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eoxyuridine triphosphate-biotin nick end-labeling, TUNEL)法检测RGC凋亡;分别于术后第14和28天进行图形视网膜电图(pattern electoretinogram, PERG)检查;摘取眼球作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计数视网膜垂直经线RGC数目。 结果: 术后第4天,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EGb 761组均未见TUNEL阳性RGC,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均见有TUNEL阳性RGC。术后第14和28天,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RGC数目均少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EGb 761组少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但显著多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术后第14和28天,EGb 761组PERG的N95振幅较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高(P〈0.05),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相近(P〉0.05)。RGC数目与N95振幅呈正相关(r=0.859, P=0.001 5)。 结论: 腹腔注射银杏叶提取物EGb 761能抑制豚鼠视神经横断后的RGC凋亡,对RGC的结构和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羰花青荧光染料CM-Dil示踪大鼠胚胎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体外培养孕16 d的Wistar大鼠胚胎皮肤成纤维细胞,用10μg/ml的CM-Dil标记,流式细胞仪观察CM-Dil对细胞生长的影响,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I).将标记细胞注射移植到同种异体大鼠背部深Ⅱ度烫伤创面,分别于注射后0、1、3、7、14、28 d取创面全层皮肤标本,荧光显微镜观察CM-Dil示踪效果.结果 标记后15 min,细胞呈现圆形红色荧光,高倍镜下可见双层膜结构.标记与未标记大鼠皮肤胚胎成纤维细胞P1分别为76.9±2.8和75.8±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P>0.05).CMDil标记细胞异体移植后第1天取材的大鼠创面皮肤标本中荧光信号较少;第3天标本荧光信号明显增多,荧光信号区域呈"烧杯形"分布;第7天标本可见"烧杯形"区域底部变宽,显示细胞增殖;第14天标本仍能检测到中等强度的荧光信号;第28天标本能检测到微弱的荧光信号.结论 适宜浓度的CM-Dil对胚胎皮肤成纤维细胞没有毒性.CM-Dil订在皮肤组织内淬灭较慢,4周内保持良好的荧光示踪稳定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胚胎皮肤成纤维细胞荧光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家兔视神经钳夹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的影响及损伤视神经、视网膜Nogo-A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兔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将健康成年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组、治疗组。分别于损伤后3、7、14d天处死动物,观察单位面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数量及损伤后Nogo-A在视神经与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治疗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高于损伤组及对照组(P〈0.01);对照组及损伤组损伤后3、7、14d视神经与视网膜中Nogo-A表达增强,至损伤后7d达高峰;治疗组视神经与视网膜Nogo-A表达亦增强,各时间点均弱于损伤组、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视神经损伤后,地塞米松能够增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并下调Nogo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地塞米松的药理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免视神经损伤后Nogo受体在视神经及视网膜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兔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动物分别于损伤后3,7,14d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ogo受体在视神经及视网膜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3d,Nogo表达上调,视神经和视网膜均可见Nogo-A表达,其吸光度值分别为(45.3±1.3)×10^-3,(10.7±1.6)×10^-3,至损伤后7d,阳性反应达最高峰,吸光度值分别为(138.3±2.1)×10^-3,(29.4±3.3)×10^-3,至损伤后14d,视神经阳性反应下降,视网膜未见明显阳性表达。结论视神经损伤后,视神经及视网膜均可见Nogo-A阳性表达,且阳性表达随时间后延呈上升趋势,说明Nogo-A在抑制视.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的影响。方法取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8只。麻醉后于眶内距视神经根部1.5 mm处切断左侧视神经,眶侧残端留置浸有荧光金的明胶海绵以逆行标记RGC。术前30 min及术后每天腹腔注射CNTF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 d、7 d及14 d各处死6只大鼠。动物处死后,将视网膜平铺,计数每只动物荧光金标记的存活RGC并得出存活RGC的平均密度。比较各组RGC密度。结果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组视神经切断后7 d RGC平均密度为1 727 mm±71 mm,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RGC密度1 086 mm±91 mm。结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在大鼠视神经切断后7 d,可促进RGC的存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方麝香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人工麝香)对大鼠视神经挤压伤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药物治疗组3组,每组8只。模型对照组和药物治疗组大鼠均采用钳夹法建立视神经挤压伤实验模型,模型成功建立后即予药物治疗组大鼠复方麝香注射液腹腔注射,予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等容量的灭菌注射用水腹腔注射,于造模后第30d处死各组8只大鼠,摘取眼球送病理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检测。结果:实验发现模型对照组大鼠造模后第30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药物治疗组大鼠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麝香注射液减轻了视网膜神经纤维因外伤而致的萎缩,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具有保护作用或促进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