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煦,字沧晓,河南光山人,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卒于乾隆元年(1736年),一生"博极群书,湛精于易".(《周易函书约存·顾成天序》)著有《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及《周易函书别集》等.  相似文献   

2.
中使考源     
中使之职出现在东汉,但稳定和发展应在三国时的东吴。虽然中使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东汉章帝建初七年(72年),但由于范晔《后汉书》成书时间较晚,他参考的史料中有很多是晋人撰的《后汉书》,诸家《后汉书》都或多或少受到吴人谢承的《后汉书》的影响,在撰写的过程中可能借用了当时己有的中使的官名,而范晔袭之。据《后汉书·张让传》,中平二年(185年)首次出现“号曰‘中使’”,中使当始于此时,而史书上此前出现的中使,有可能是史家借用进史书的。  相似文献   

3.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因此称为《永乐大典》。这是明代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这部书的编写工作,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当时明成祖命解缙等担任编纂工作,第二年成书,名日《文献大成》。由于匆匆编成,内容比较简略,朱棣感到不满意,乃加派姚广孝等对该书大加补修。参加这一次工作的共有三千人,历时五年,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的冬天才最后完成,改称《永乐大  相似文献   

4.
邹韬奋(1985—1944)江西余江人。他不仅是伟大的民主战士,杰出的新闻出版家,而且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散见在当时报刊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及《经历》等书中,约计一百余篇。比较重要的有《改良家庭教育丛谈》(1921年)《小学中的职业教育问题》(1924年),《职业教育范围之研究》(1927年),《现有教育制度的罪恶》(1930年),《复朱经农先生一封信》(1930年),《平等机会的教育》(1932年)等数十篇。他的教育思想很有特色,对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进行兼收并蓄,人民性、革命性、结构性、时代性、创造性齐备,不少地方闪现着现代化教育思想的光辉,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很有参考价值。本文整理为十个方面,五大特色予以介绍,期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正《三吴帖》,又称《送提举通直使诗》,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是米芾送给即将前往江西地区任官友人的诗作。米芾称赞他为三吴(古代苏州、湖州、吴江一带的通称,今江苏南部)的大丈夫,具有恢宏的气度和胸襟。米芾当时刚步入仕途,与这位友人的际遇和抱负相类似,因此借由诗文  相似文献   

6.
胡煦,字沧晓,河南光山人,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卒于乾隆元年(1736年),一生"博极群书,湛精于易"。(《周易函书约存·顾成天序》)著有《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注》及《周易函书别集》等。胡煦视《周易》为传道之书,因此在解释卦爻辞的同时,常论及其他命题,如人性论、天人关系等。关于人性,他继承孟子之人性本善说,并提出了复性的说法,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自《墨子》。《墨子》一书,为墨翟、墨家弟子及其后学所作。它记载了墨家学派的思想和言行,是我们现在研究墨子及其学派的主要著作。墨子(约公元前480—420年),姓墨名翟(dí),鲁国人(一说宋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哲学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针对当时各国诸侯相互兼并残害人民的现实,倡导“兼爱”、“非攻”,主张爱无等差,反对进攻性的战争。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不区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一律加以反对,不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主张“兼爱”,也是不对的。《墨子》文词质朴,不重文采,但说理逻辑性很强。  相似文献   

8.
李旭东 《学语文》2007,(3):6-17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  相似文献   

9.
一、《庄子》是一部不朽的哲理著作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约生于公元前三六九年(周烈王七年),卒于公元前二八六年(周赧王二九年),与盂子同时而稍晚。他的生平知之甚少。只知他可能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在那里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说有五十二篇,但是今天流传的《庄子》,大概是公元三世纪郭象重编的,全书共三十三篇。郭象是《庄子》的大注释家,  相似文献   

10.
正《升仙太子碑碑阴》,薛稷书。正书,8行,行8至9字不等。唐武周圣历二年(699年)六月书。在河南偃师县缑山仙君庙。《升仙太子碑》为武则天的御笔,很为壮观。故其碑阴的题名,也得由当时的名书家来书写。此系薛稷所书《升仙太子碑阴》之部分文字。其文字在碑阴上方之一端截。薛稷《涅经》刻石,薛稷书。唐武周长安四年(704年)书。刻石已残成数块。《涅经》为薛稷传世的真迹刻石,现在遗存的薛稷书几种碑版,以《涅经》为第一,是他生平的代表作。此刻经的书法,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编造的诸葛亮“空城计”是颇有知名度的。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也爱读《三国演义》,非常佩服书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也成功地摆过诸葛亮式的“空城计”。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当时郑成功在福建东南的思明州(厦门),金门等地坚持抗清,清朝再次对他诱降。为了逼他就范,又派出郑亲王齐尔哈朗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带领三万大军会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成书时间:1522年(现存最早刻本) 特色之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之作。作家其人其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与当时戏剧家贾仲明为忘年交。传说曾师事施耐庵,做过元末义军领袖张士诚幕僚。他在民间传说和讲史基础上,加工成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除小说创作外,罗  相似文献   

13.
《周易》虽然是西周时期的一部占筮书,但由于它来源于当时自下而上的各阶层人物,保存并记录了周民族大量的历史资料,“许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李镜池《周易通义》),所以它不仅是我们研究上古时期原始社会风情的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而且由于它繁复庞杂的内容经卜筮官的增删圈点,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图,在长期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整理、加工概括,将“对于事物之观察,对于涉世之经验,对于哲理之见解,纂入书中”(高亨《周易古经通说》),从而使它又成了一部非常可贵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4.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是代表僧肇世界  相似文献   

15.
深得佛心     
<正>(根据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故事改编)《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作品是作者以笔记形式编写而成的志怪小说,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身所听闻的奇闻轶事。《阅微草堂笔记》全集分5书(《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共24卷,1208则故事,约40万字。下面的漫画故事根据《如是我闻》中的一则故事改编。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参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西北区检查验收小组,见到甘肃省博物馆藏有蓝栏抄本《北堂书钞》一部,木帙内题“《北堂书钞》系先祖郎中所手著,计一百六十卷……十三代孙德卿志”云云,并附题有“明吏部郎中六世祖之川公遗像”画像照片一帧为证。看来《北堂书钞》应为侯一元(之川)“所手著”的了,可是卷端结衔仍题“秘书郎虞世南撰”,从而引起了兴趣,爱辑有关资料,题曰小考,闻见所限,徒贻方家之讥耳。一、《北堂书钞》的卷、类《北堂书钞》唐虞世南撰,世南字伯施,浙江余姚人,生于陈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新唐书》卷一百二、《唐书》卷七十二均有传。《北堂书钞》(以下简称《书钞》)是他在隋任秘书郎时摘抄群书中可以作为写作参考的材料,编辑而成。北堂是隋秘书省的后堂,是世南抄书的地方,成书当在隋时,因此,也有著录为隋虞世南撰的。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首先是由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在他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1981年)一书中提出来的,但当时他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学者们对它的理解也不一致。多年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等反复调查研究和讨论,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  相似文献   

18.
1990年7月,收到江苏吴圣昔先生惠赠他的新著《西游新解》(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书中第五部分“源流篇”,对笔者在为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杨致和《西游记传》两书所作的“整理后记” 中提出的两个主要见解,作了全面否定.由于当时正全力从事《全宋诗》的编纂,无暇旁及此事.不久前《全宋诗》工作粗告段落,且人民文学出版社提出要重印此二书,因此把吴先生的书找出来仔细研读.读后的印象是吴先生书中的全部论断和论据,都不能动摇笔者原来的判断,因此决定将“整理后记” 一字不易地重印.现在重印书已经出版,为了向读者负责,觉得有必要作一些申说.  相似文献   

19.
周汝昌先生1947年开始研究《红楼梦》,60年来成果卓著,出版著作数十部(见封二介绍),被誉为"新中国研究红学的第一人".①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三个月连印三次,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大事.[1]179-204[2]2004年5月,他以86岁高龄出版的皇皇巨著《石头记会真》,精装10卷,洋洋500多万言;同年9月,他出版的精校本《红楼梦》(《八十回石头记》),堪称自《石头记》传抄本以来,第一个最接近曹雪芹原书原貌的真本善本,这两部书的问世再一次震动了红学界.2006年10月13日上午,笔者在侯廷臻先生的陪同下,就《石头记会真》的编纂经历、阅读方法等问题采访了周先生.同时还邀请到三位红学家--王畅研究员、侯廷臻先生和乔福锦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撰写了研究论文,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周汝昌先生1947年开始研究《红楼梦》,60年来成果卓著,出版著作数十部(见封二介绍),被誉为“新中国研究红学的第一人”。①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三个月连印三次,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关注,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大事。[1]179-204[2]2004年5月,他以86岁高龄出版的皇皇巨著《石头记会真》,精装10卷,洋洋500多万言;同年9月,他出版的精校本《红楼梦》(《八十回石头记》),堪称自《石头记》传抄本以来,第一个最接近曹雪芹原书原貌的真本善本,这两部书的问世再一次震动了红学界。2006年10月13日上午,笔者在侯廷臻先生的陪同下,就《石头记会真》的编纂经历、阅读方法等问题采访了周先生。同时还邀请到三位红学家——王畅研究员、侯廷臻先生和乔福锦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撰写了研究论文,一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